2013年7月20日,这个日子或许在常人看来再平常不过,但在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档案里,却是值得铭记的一天。这一天,央行决定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取消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2.3倍的上限,由农村信用社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对客户的贷款利率。
尽管央行的这一决定在业界引起了众多热议,然而却算不上意料之外。利率市场化是历史的必然,自1996年我国以放开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为突破口,利率市场化改革就已经正式启动,屈指算来,截至目前,这项改革已经历时近18年,如今,贷款利率的全面放开正是利率市场化步伐在一步步前进的体现。与其讨论利率市场化的各种意义,当前更应当关注的是如何有序、稳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这对于中国的银行业乃至金融业而言都是个技术活。
很多人在欢呼利率市场化梦想成真的同时,想当然地认为,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会把资金投入新经济、高科技等企业。在利率市场化后,大型商业银行会更注重资金安全,而非完全是利润,大型国企、特别是央企依然是其信贷投放的首选;股份制商业银行依然会固守其零售市场和中小企业;农信社依然是农村市场主体……整个金融结构将得到彻底调整,金融环境也随之焕然一新,然而利率市场化并不是万能的。
首先,贷款利率管制的全面取消,短期内不会带来更大的影响,尤其是原先七折下限贷款利率已经非常接近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其次,利率市场化并不会对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根据各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经验,在推行初期,存款利率铁定飙升,随后逐渐回归合理水平。存款利率的飙升,最低会跟理财产品收益相当。再次,存款利率的上升,首先会让资金回笼到银行体系,不利于刺激居民消费、拉动内需;存款利率的上升,银行必然会提高贷款利率,从而加重企业负担,也不利于企业投资。最后,调整金融结构不能完全依靠利率市场化,健全现代金融体系,利率市场化只是其中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