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绿色住宅未来发展的趋势

2013-04-29 02:39:17梁孟曦
中华民居·学术版 2013年7期
关键词:发展趋势探究

梁孟曦

摘要:进入21世纪,伴随中國住宅业的突飞猛进,“绿色生态住宅”这一概念开始引入国内,与人文主义不同,绿色生态思想观察、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再是自然界中狭隘的人类子系统,而是整个生态系统。

关键词:绿色住宅;发展趋势;探究

中图分类号:TU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3954(2013)21-0128-02

引言

绿色住宅是基于人与自然持续共生原则和资源高效利用原则而设计建造的一种能使住宅内外物质能源系统良性循环,无废、无污、能源实现一定程度自给的新型住宅模式。绿色住宅是以有利于人体健康和环境保护为目的,以节约能源和资源为宗旨的不严重影响生态平衡的环保住宅,是全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1 绿色住宅介绍

绿色生态思想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绿色生态思想深刻地觉悟到:把人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一味地满足人的欲望,很可能违背生态规律,破坏生态平衡,最终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绿色住宅是基于人与自然持续共生原则和资源高效利用原则而设计建造的一种能使住宅内外物质能源系统良性循环,无废、无污、能源实现一定程度自给的新型住宅模式。为了保障高效的使用空间和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建造一个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条件下建造的建筑就是绿色建筑。以上就是《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绿色建筑的定义。

2 绿色生态住宅的基本要素

我国目前市场上缺少中间层面真正适合国情的,成本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适度提高精细度和科技含量的开发设计标准及产品。纵观中国住宅市场,中低端产品占市场绝大部分份额。而这些产品在以往的低层次,同质化严重的激烈竞争中,成本成为关键因素,进而导致低品质的产生。

绿色住宅将住宅与环境、资源及人类的活动更加紧密地融为一体,建立了一套独立的住宅指标体系。如果说现代住宅是从空间的角度去关注人们的生活,那么绿色生态住宅则是在现代住宅的基础上从更加宏观的环境与资源的角度关注人类的生活。绿色住宅的基本要素包括:

(1)绿色住宅基本上不触动生态环境的平衡,注重土地、森林、水等自然资源的节约。住宅在选址、规划、建筑用材、使用等方面尽量考虑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如不推坡毁林、不占用耕地良田、不使用稀有木料、不污染水体等。重视居住环境的绿化。这是绿色住宅最初和最易为大众所理解的内容。住宅区楼与楼之间、中心地带,有足够宽的绿地,一年四季绿草如茵、花树飘香;屋顶、架空层、阳台等住宅结构、部件,绿意点点,立体绿化。

(2)重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根据所处环境的整体情况,设置太阳能装置、风力装置、地热设施等,以充分利用环境提供的太阳能、风能、地热等天然再生能源,达到既减少污染,又节能的目的。注重新型节能建材、装饰材料的采用。如运用供热取暖新技术,运用新型节电照明设施,运用新型墙体材料等。

(3)注重住户身心健康。住宅在建筑、装饰、使用过程中,没有毒气,没有噪声污染,采光良好,通风顺畅,隔音隔热。注重生产过程尽量减少废物排放,重视废品回收和废物利用,垃圾分类处理,及时清运。

3 绿色住宅包含以下基本内容

3.1 安全性

就绿色住宅规划设计而言,安全的内涵除通常所指的人身、财产安全概念外,还包括对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的科学防范。如避难场所、专用线路、专用道路、专用设施的配备,以及对地震、火灾、爆炸等非常情况的应急措施的考虑。

3.2 舒适度

我国目前主要从五方面衡量舒适度的优劣:居住密度、绿地面积、户外活动场地与设施、户外环境的噪声标准、日照。舒适要注意“度”的把握,中国人多地少,资源有限,可持续发展是必须遵循的设计原则,因此不能说居住密度越小越好等。

4 绿色住宅的未来发展的趋势

4.1 规划与设计

绿色住宅的规划和建设应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自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建设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居住环境,体现土地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和节约性。绿色住宅的选址、规划、设计和建设应充分考虑当地的地理、气候环境,保护自然水系、湿地、山脊、沟壑和优良植被,有效地防止地质和气象灾害的影响。

建筑密度高层建筑应≤20%,多层建筑应≤25%。道路交通顺畅便健,分级明确,与城市道路衔接合理,与外界联系方便,无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的道路。生态小区内60%以上的建筑主要建筑物的主要开窗面宜采用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宜使居室朝向南偏东15°至南偏西15°范围,不宜超出南偏东45°至南偏西30°范围。

4.2 生态绿化环境

绿色住宅环境绿化、生态景观设计与建设应尽量保留有利地形地貌,注重自然资源的组织、自然降水的收集利用、自然水系的生态性修复,以调节小区气候,净化空气、水质、降低噪声、减少环境污染。绿色住宅园林绿化必须以植物造景为主、突出乡土植物,注重生物多样性的重组、生态系统的重构与景观多样性的营建。

绿色住宅景观应注重地域历史文脉的有机传承,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绿色住宅绿地率应不小于35%。绿地配置合理,位置适当,布局有序,绿地内植物种植面积(含水面)不小于绿地面积的80%。植物配置合理,乔、灌木树种按4:6比例搭配,结果如图1所示。

常绿树与落叶树树种按1:1比例搭配;草坪面积占绿地面积应不小于20%。非机动车道路、地面停车场和其它硬质铺地宜采用透水地面,并应采用大树遮荫;室外透水地面面积不小于45%,结果如图2所示。

4.3 能源系统

绿色住宅建筑必须达到本地区现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同时还应符合国家及地方其它相关标准的规定。

居住建筑的体型系数、不同朝向窗墙面积比及窗的传热系数、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指标应满足国家标准以及项目所在地现行执行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相关规定,并应有建筑热工计算书;如不能满足,则应进行建筑能耗动态计算,并应有建筑节能计算报告书,其计算结果必须符合项目所在地现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

4.4 空气环境

绿色住宅工程验收时,必须进行室内环境污染物浓度检测,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应符合《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GB18580的规定;厨房烟气集中排放系统采用竖向系统或水平系统,应保证排气效果;采用竖向系统应设置脱排油烟机、止回阀、排气烟道等设计;采用水平系统应设置脱排油烟机、水平排气风道、外墙风帽等设施,景观效果好。

用燃气的房间应设置燃气报警装置,其信号与单体建筑或小区的可燃气体报警安全系统联络,并有声光报警信号。

4.5 水环境

绿色住宅水环境的规划设计应安全、卫生,有效供水和污水收集处理与回收利用、节约用水、提高水循环利用率的措施。绿色住宅应采用分质给水系统设计,有条件的小区宜采用管道直饮水系统。水质、水压、水量及水系统管道设备等应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绿色住宅的排水须采用雨、污分流制;应采用中水或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雨水和污水处理后的回用和排放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4.6 建筑材料应用

绿色住宅建筑严禁采用《关于重庆市建设时,建筑材料中有害物质含量符合现行领域限制,禁止使用落后技术的通告》中所列的淘汰产品。

4.7 智能化、数字化服务与管理

应设有小区安全技术防范中心,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至少集成入侵报警系统、电子巡查系统、视频安防监控系统、主要出入口控制系统。设有停车场管理系统。家居安防系统包括访客对讲,门或窗入侵检测及户内报警,燃气泄漏报警和紧急呼叫按钮等,与小区安防中心联网。设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小区消防控制中心机房。

建筑设备管理系统中应设有电梯故障报警、求救信号指示或语音对讲,给排水设备故障报警,蓄水池、污水池的超高低水位报警,饮用蓄水池过滤、杀菌设备的故障报警等基本配置。配置有通信接入系统、有线电视系统、信息网络系统、家庭网。

4.8 注意环保材料和高科技手段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

绿色建筑要求能够将自然界中可利用的能源和资源转化为自身的能源,所以这就要求绿色建筑的外层结构一方面尽量减少外界环境的影响保持室内气候的稳定。这样的建筑要求对建筑材料和建筑的科技技术都是要求很高的,而且这些先进的技术也会反过来帮助我们的绿色建筑更上一层楼;另一方面可以收集、转化自然能源而且要防止能源的逆流。绿色建筑的要求是要从建筑材料开始都要遵循环保节能的原则,所以我们在选择材料和技术时都要按照这一原则进行。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在正提倡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们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从长远的方面看到对我们子孙后代的影响。

5 结语

绿色建筑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绿色平衡理念,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集成绿色配置,自然通风、低能耗围护结构、中水利用、绿色建材等高新技术。绿色建筑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它是有其最基本的内涵的:通过绿色建筑的設计理念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和能源,不仅对绿色环境的冲击最小,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而且满足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充分展示了环境与科技人文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袁春晓,于军计算机辅助绿色建筑设计初探[J]科技资讯,2010(22)

[2]汪蕾,绿色建筑与绿色建筑设计的初步探讨[J],中国科技博览,2011(25)

[3]韩波,浅谈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与实施策略[J],林业科技情报,2009,41(3)

[4]刘旭东,绿色建筑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6)

猜你喜欢
发展趋势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中等数学(2021年11期)2021-02-12 05:11:46
探究下神峪村“由乱到治”之路
今日农业(2019年14期)2019-09-18 01:21:42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快乐语文(2018年13期)2018-06-11 01:18:16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中等数学(2018年11期)2018-02-16 07:47:42
试论当前国际金融的形势与发展趋势
国有企业经济市场条件下营销战略发展
论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
快速原型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乡镇配网规划及未来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