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传统民居调查

2013-04-29 23:22:34但劲松
中华民居·学术版 2013年7期
关键词:人口普查

但劲松

摘要: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区域差距所带来的文化、生活、习俗上的差别也很大。为了能够更好进行人口管理,方便城市规划,人口普查就成为了必要。赤壁市我国千古名城,拥有着丰富的历史人文,本文笔者结合多年从事该方面的工作经验,对该市传统居民进行了一次详细的调查,仅供参考。

关键词:人口普查;居民调查;城镇布局

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3954(2013)21-0106-02

我国地广人多,地理气候、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多民族的生活文化需求各异,民居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极富特色。赤壁市在中国地理位置中属以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作为核心的两湖地区,这一区域与中原、江南地区在经济上紧密地结为一体,文化上保持高度的同构性,传统民居建筑形态以汉族合院式民居为主。

在中国古代,曾有着众多的人口流动和迁徙,清初著名的“江西填湖广”移民大潮,使湖北在承接大量江西籍人口的同时,也承接了江西的很多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湖北民居在继续延续自身特色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受到江西民居的较大影响。鄂东南黄石、大冶、咸宁、通山、通城、崇阳、阳新、赤壁等县市与江西山水相连,现在的许多居民祖籍都是江西,特别是与鄂东南相邻的南昌府移民后代尤其多。鄂东南地区的许多民间文化、民居形象受到江西的影响十分明显。鄂东南地区多山,多丘陵,传统聚居方式以宗族血缘型聚落为主,大量村庄皆为单姓聚落,村庄规模较江汉平原、中原地区要小很多。赤壁市传统民居在特点和类型上,与相邻的崇阳、通山等鄂东南地区县市基本一致,同时又具有一定的自身特点。

1 赤壁传统民居的布局特点与表现

1.1 集镇

赤壁自古以来,一直位于中国南北交通要道上,特别是由于境内水系发达,且靠近万里长江,境内陆水、蟠河、汀泗河都可直通长江。镇因水兴,在清同治以前,就有黄龙、车埠、石坑渡、新店、汀泗、泉口6大集镇,到清末民初,又演变成石坑渡、新店、汀泗、羊楼洞、羊楼司、港口、官塘驿、神山、茅山、洪山4镇6市。清同治以前的6大集镇都是依水而建,具有典型的两湖地区沿河集镇特点,顺应河的流向都有一条长街,街多为青石铺路,路边为对开的民居,一般为前店后住。如以沿水街道保存基本完整的羊楼洞古镇为例,可以看出赤壁传统集镇的基本特点(图1)。

1.2 村落

据近期的统计数据,赤壁市共有3000多个自然村。南部与崇阳相邻的低山地区村落小而分散,如市域东南的随阳山区村平仅26户(图2);中部丘陵和北部滨江、临湖地区村落稍大一些,如市域北面赤壁镇村平85户。在村落选址上,为了获得最好的生活资源,选址主要在背山面水或背山临田位置,大多靠近山脚,顺应等高线展开,不占可耕田地,也没有渍水潮湿之患,但村落整体朝向并不强调负阴抱阳,严格朝南。

2 赤壁传统民居的主要建筑类型和特点

2.1 民宅

赤壁的传统民居大多就地取材,基本为砖木结构,布瓦(小片黑色土瓦)盖顶,大多为土砖墙;稍富一点的人家基础部分用青砖或主要墙面为青砖,其它墙面用土砖;富有的大户人家则是青砖青瓦,石门石柱。“天井院”是鄂东南传统民居,同样也是赤壁传统民居最基本的空间组织方式。大的宅第往往由多组天井院纵向或横向延展、组合而成,即形成所谓数十个天井的颇有规模的“大屋”。一组天井就是一个居住单元,通常包括门屋、天井、面向天井的厅堂、厅堂两边的房间(耳房)、天井两侧的厢房以及联系这些房舍的廊道等要素。

鄂东南典型民宅多为两层。上层为阁楼,层高较低,通常不作为居住空间,而作为储存仓屋,其在屋面与地面之间形成的夹层空间具有通风隔热效果,使得地面层居住空间舒适性得以较大改善。典型民宅一般采用“三间式”或“五问制”的形制,即一个居住单元通常为横向“三开间”或“五开间”。因此,可以用“五间三天井”或“三间一天井”来表述其居住单元规格。住宅主立面一般也呈现五间或三间的单元组合特征,可以看出明显的轴线对称关系。由于受山区村落不同的基地条件的影响,许多住宅布局处理也十分灵活,如两侧加减一个开问等都有可能。宅第通常设槽门以强调主入口,即由当心间的外墙向内退进1.5~3m形成门洞口,多用上好的石料镶砌成,这种入口退步的做法,自然形成一問高大的入口门廊,成为居民进出家门十分便利的过渡空间。(图3)

2.2 祠堂

就鄂东南传统居民而言,往往大的村庄都将祠堂作为村庄形态格局的主要控制要素,是村庄中最高级别的建筑,坐落于村落最佳的风水吉地,建筑体量一般较大,外观明显突出其它民宅。入口立面、山墙的处理也都有独特之处。祠堂既是礼仪教化场所,也是村民的娱乐中心,可以集会、举行庆宴、唱戏观戏。笔者在实地调查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赤壁现存的传统村落中也很少看到规模大,建造精美的祠堂建筑,而邻近的通山、阳新等县都有保存较好,规模大和建造精美的祠堂。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赤壁交通便利,更容易受到战乱和文革的影响,即使历史上曾经有这些祠堂建筑,也大都毁于人祸战火。另外,赤壁自古以来,由于交通的便利,造成与外界的交往频繁,子女往往选择经商,而不是读书考取功名。同时受到乡土观念强弱的影响,经商致富后,往往也选择到更大的城市中发展事业,不像徽商一样在家乡大兴土木。所以,赤壁市祠堂建筑的规模和建造精美程度不如邻近的通山、阳新等山区县。自古以来,这些山区县交通一直不方便,山高路远,许多村落都是聚族而居的血缘型聚落,祠堂作为凝系族群的重要空间载体和精神寄托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山区民风崇尚读书考取功名,往往把科学中第作为改变一家人,乃至一族人命运的唯一希望,而考取了功名的人,往往在家乡兴建宅第,捐资建祠堂,这些深宅大院、祠堂往往空间宽敞,屋宇高大,用材优质,而交通的闭塞又起到了保存这些古建筑的作用。

2.3 赤壁传统民居的保存现状和使用情况

建国以后,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意识形态、传统农村的社会管理体制、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生产方式的巨大变化,传统民居在空间使用,建筑质量上已无法适应新的居住和使用要求,传统民居全面衰败的情况在全国范围内呈现加速趋势。就赤壁市而言,保存完整的集镇、古村落已经没有,仅在交通不便利,经济水平较差的村落中分散保存着一些传统民居,而这些民居也大多无人居住,甚至大面积垮塌。极少仍在使用的传统民居也大都是老人或贫困户居住,基本无力维护房屋。(图4)

据笔者调查,赤壁市中心城区约60km2的现状区域内,仅有2栋传统民居保存较完整,一栋位于城区龙翔山上(图5),建于民国初年,是一户小地主的住宅;一栋位于城区陆水河东岸东洲村,建于清晚期,是一户江西籍盐商的住宅,均为三问一天井形制,都处于无人居住,无人维护的状态。由于宣传不够,社会和市民层面对这两栋建筑独特的价值还没有认识,由开发商主导的城市开发也将这两栋建筑包括在内,建筑面临拆除的风险。

传统民居作为几千年中华文明的直接体现,在传承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在建筑艺术上,传统民居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当前“千城一面,千村一面”情况十分突出的背景下,从传统民居中吸取和提炼优秀内涵,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也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国内外的经验反复证明,对没有特殊文物价值的传统民居保护,仅靠政府投入,采取类似文物保护的方式是无法持续的,只能是采取对传统民居进行改造和利用,保存核心和最具特色的建筑外观、细部构件,根据新的使用要求对内部空间进行不同程度的更新,赋予传统民居以新的生机与活力,才能实现传统民居的良好保护。目前赤壁市已有一些民间资金利用传统民居开发“农家乐”的有益尝试,值得鼓励和倡导。地方政府也应尝试利用多方面资金,将一些保存完整的传统民居,特别是中心城区的传统民居改造成小型地方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

参考文献

[1]李晓峰,谭刚毅,中国民居建筑丛书,两湖民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2

[2]李百浩,李晓峰,湖北建筑集粹,湖北传统民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0

猜你喜欢
人口普查
无人机助力人口普查
人口普查学问多
邮票上的人口普查
邮票上的“人口普查”
垦利街道:代表助力人口普查
齐鲁周刊(2020年22期)2020-11-11 10:41:26
陈庄镇:人大代表助力人口普查宣传工作
齐鲁周刊(2020年20期)2020-10-27 09:36:57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黑龙江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的通知
人口普查为什么既要“查人”又要“查房”
新传奇(2019年47期)2019-12-27 09:33:45
人口普查,巴基斯坦出动20万军人
环球时报(2017-03-17)2017-03-17 06:38:54
人口普查由谁首创
乐活老年(2016年10期)2016-02-28 09:3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