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华 陈婧 李富娟
【摘要】目的探讨预防手术压疮的最佳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3年3月期间在我院实施过手术的患者13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的康复情况及压疮的发生率,总结有效预防术中压疮的护理措施。结果134例手术患者有7例患者出现压疮,经过及时治疗最终都康复出院。结论经常总结引起术中压疮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压疮的发生率。
【关键词】术中压疮;原因;预防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252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717-02
压疮,俗称席疮、褥疮,是指局 部 组 织长时间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的软组织溃烂和坏死[1]。易发生坐骨结节、足根部等骨质突出部位,常见于长期卧床患者,如高位截瘫患者。不少医护人员认为手术时间相对较短,患者术中发生压疮的几率不大因而忽视了术中压疮的护理工作。我院一直比较重视术中压疮的预防工作,现将进行总结以供临床护理人员参考。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对2012年8月——2013年3月期间在我院实施过手术的134患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患者60例,女性患者74例,年龄13-78岁,平均年龄47岁,平均手术时间为3.1h-3.7h。手术类型主要有:普外44例,泌尿外科27例,骨外科23例,妇科21例,胸外科19例。术中采取了仰卧、侧卧、俯卧、截石等卧位。
1.2方法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调查了1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否发生压疮将134例患者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总结有效预防术中压疮的护理措施。
1.2.1术前护理该阶段的护理主要是做好评估工作,及时与患者进行术前沟通,告之相关注意事项,对患者术前的心理状态、营养状况、皮肤情况、手术方式等进行科学评估。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预计手术的时间、是否需要输血、可能诱发压疮的因素等,以便采取针对性较强的预防措施。
1.2.2术中护理在实施手术时,护理人员需要做好以下工作:①做好消毒工作,保持床单整洁、干燥,保证手术在无菌条件下进行。②灵活利用体位垫,让患者保持合理姿势——术处充分显露、呼吸顺畅、稳固安全。③在不影响手术的前提下,对患者进行鼓励,增强患者信心;每隔1-2h对处于受压状态的皮肤进行适度按摩;临时需要调整手术床位置时,要对患者的身体安全进行充分保护。④将温度调到患者舒适的度数,同时确保患者皮肤的干燥。做好一切细节处防护,避免漏尿、消毒液、体液以及冲洗液等接触到被压皮肤。⑤随时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情况。
1.2.3术后护理手术后的6d内是压疮的一般发生期,这其中又以1-3d期间内的发病率最高[2]。因此,护理人员一定要本着对患者负责的心态,及时合理地对术后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避免术中的压力部位再长时间受压。
1.3统计学分析对于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对所有患者的基本指标进行分析,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所有患者的术中压疮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情况进行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由于我院采取了有效的术中预防护理,134例患者中只有7例患者出现压疮并且经过及时治疗这7例患者也都康复出院了。具体统计结果,见表1。
3讨论
手术压疮是临床的常见病之一,虽然不是什么不治之症,但依然对患者的身心造成了巨大的损害。导致术中压疮发生的原因有许多,如患者自身身体条件较差、麻醉、手术时间过长、手术环境潮湿等等,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术中护理工作不足,使患者的身体局部受到长时间的压力,血液循环不畅。临床实践表明,术中压疮预防措施不到位的话,其发病率可达到66%[3],而做好预防护理时,压疮发生率可以降到4.4%以下甚至完全避免术中压疮的发生。
要做好术中压疮的预防护理,第一,需要培养起护理人员高度的责任感,让护理人员时刻铭记“病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第二,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保证每位护理人员都能熟练掌握有效避免术中压疮的手术体位摆放。第三,术中压疮预防是一项系统工作,术前评估、术中预防、术后监测这三部分护理人员都要做好。最后要注意的是护理人员要与实施手术的医生默契配合,尽量缩短手术的时间。
由于麻醉等原因,手术中的患者行为和能力受到限制,无法自行采取措施排除压疮的发生,这就需要术中的护理人员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密切关注术中患者的身体特征,帮助患者处于舒适正确的体位并保持患者受压部位的干燥,从每一个细节上做好预防护理工作,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参考文献
[1]刘光维.压疮防治进展[J].护理研究(中旬版),2010,45(03):91-92.
[2]常冰,郭晓霞,魏媛媛,张卓.致压疮的原因——压力分析及预防[J].护理研究(下旬版),2010,47(23):44-45.
[3]马艳宏,张涛.压疮的治疗预防及护理[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11,11(07):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