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列颠太阳下的美国海权之路

2013-04-29 00:44:03
新科幻·文摘版 2013年7期
关键词:海权加勒比海海军

在世界海权的兴衰历史中,美国取代英国称雄大海的过程可谓是异乎寻常的平和,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19世纪堪称是大不列颠的世纪”,自从特拉法尔加海战击败了法西联合舰队之后,英国海军在七大洋的优势已经到达了不可动摇的地步。此后,英国海军长期以来一直采用所谓的“两强标准”,也就是说,它拥有的军力,应该对次于英国的两大海军力量之和保持优势。而支撑这一支强大海军的,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工业生产力、最大的商船船队、伦敦金融区的金融服务业以及遍布全球的海军基地和海底电缆站。当时的世界被称为是一个处于“不列颠治下的和平”的时代,而大英帝国也得到了“日不落帝国”的盛名。

然而,到了19世纪末,随着美国南北战争的结束以及德国的统一,美国与德国开始异军突起,在国际舞台上扮演起了日益重要的角色。1890年,美国的钢产量已经超过了英国跃居世界第一,而且其发展势头方兴未艾。当时,钢铁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潜在军事力量和工业化本身的标志,因此,这便意味着大英帝国的太阳已经开始过了正午时光。

继美国之后,德国工业也超过了英国,1888年6月即位的威廉二世全面抛弃了俾斯麦首相务实的外交政策,并揭起了“世界政策”的旗帜。他认为德国若要在海外得到发展,必须拥有与英国相抗衡的海军力量,应该从“垂死的”帝国势力手中“重新分配”殖民地,这样才能获取在“阳光下的位置”。1895年,他发表了“德意志的未来在海上”之声明,正式打响了德国大力扩展海军的发令枪,点燃了英德海军竞赛的导火线,也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起因,最终也导致了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覆亡。

同样的美国,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中,获得了与英国同等的地位,进而最终取而代之,其中的原因究竟何在呢?

从1883年起,美国海军开始了适用于远洋的所谓“新海军”之建设。到了1889年,海军部长本杰明·特雷西又一改以往美国海军中盛行以巡洋舰为中心的海军建设路线,要求在美国的两个海岸各建立一支以战列舰为中心的舰队,并声称:“我国所需要的,是一支能使我们免遭战争的海军,但是,只有一支善战的海军才能使我们免遭战争。”

在美国海军迈向蓝水海军、建立一支以战列舰为中心争夺海权的舰队之际,非常值得瞩目的便是如何处理与当时欧洲列强的关系,尤其是与当时“统治着波涛”的英国之间的关系。当时,美国发展海权的总体战略有三个特点:首先,确保在美国的核心利益海域,也就是加勒比海的优势。其次,将主要的远洋发展目标瞄准太平洋和远东,而且是以所谓“合作的方式”与列强周旋,其最具有代表性的政策便是“门户开放”,而这样的政策既不与英国主张的自由贸易经济政策相抵触,又是一种对抗殖民帝国垄断、获得贸易空间的利器。最后,美国不介入欧洲的争端以及染指欧洲列强争夺最为炽热的大西洋以及非洲,这与德国明目张胆地以穷兵黩武来与英国正面对抗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

虽然美国海军在发展过程中,比较令人瞩目的是不卷入大西洋和非洲的是非之地,而是耐人寻味的在太平洋地区默默发展,仿佛给人的感受是美国采取的是忍让之策,但是,一旦事关美国视为连接其两岸的枢纽海域,也就是加勒比海,美国便会毫不退让,即便对手是大英帝国,即便面对的是皇家海军。所幸的是,加勒比海对于英国而言,却远非事关生死的核心利益所在。

美国自从1812年美英战争以后,就一直与英国保持着一种友好和敌对并存的复杂关系。这期间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就是美国借英国反对法国、西班牙对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进行干涉的时机,发表了著名的“门罗宣言”,提出了反对欧洲国家在美洲争夺殖民地、美欧之间互不干涉等内容,并提出了“美洲是美洲人之美洲”的口号。这个被称为门罗主义的政策成了日后长期以来美国的基本外交原则之一。它并不针对特定国家,没有给美国树立敌人,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来说,门罗主义为正在崛起的美国在外交上奠定了基础。

同时,这个门罗宣言在某种意义上,也等于是宣布了美国的一种战略目标。虽然美国当时还无力将英国也排挤出西半球,但是美国已经使得英国无法藐视自己的实力和地位了。

整个西半球中,加勒比海对于美国的海权而言可谓至关重要。围绕着美国与英国在加勒比海的争夺,最典型的事件便是1895—1896年间的委内瑞拉危机。在这场危机中,美国不顾英国的反对,受委内瑞拉的委托就其与英属圭亚那的边界问题进行仲裁。这期间,美国不惜与英国一战而坚持自己的门罗主义国策。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奥尔尼还发表了一通被誉为宛如“20英寸大炮”的外交照会,双方甚至到了兵戎相见的边缘。然而,由于当时德国的气焰更为咄咄逼人,英国只能在自己的核心利益地区之外保持克制,最终接受了仲裁。美国虽然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英国的要求,但是一旦英国接受了美国的仲裁,这也就意味着美国在美洲事务上的主导地位已经被英国所默认。

这一步一旦迈出,此后美英双方的关系也迅速得以改善,两国也开始相互支持,英国支持了美国在美西战争、巴拿马运河等方面的立场,而美国也就布尔战争等问题与英国站在了一边。到1905 年,英国西印度群岛分舰队永久性地撤出了牙买加,也就是说英国对加勒比海的海权已经彻底拱手相让了。

美国当时在发展自己海权的过程中,始终打着维护自由贸易的旗号,这也恰恰是英国长期以来自我标榜的政策。同时,依托强大的工业实力,美国便以“利益均沾”之名,默默壮大自己的经济力量。在这个基础上,美国发展远洋海军之路也随之打开。在马汉海权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等政治家卓有成效的努力,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际,美国海军已经迅速成长为一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力量。

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四年的血战,企图攫取海神三叉戟的德皇威廉到头来被自己的水兵赶下了皇位,而美国则以德国使用无限制潜艇战来破坏海上自由航行为由参加战争,并且通过战争使自己一跃而成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更进一步拉开了和英国的经济差距。在战后的巴黎和会上,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和平原则》中重要的款项之一便是航行自由,这事实上是对于英国海军企图通过海上封锁打击敌国经济手段的一种否定。而后,在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上所签署的《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中,美国终于取得了同老牌海军强国英国拥有同等实力的资格。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提出的民族自决口号又从根本上使得大英帝国分崩离析。从此,维持英国海上力量的经济基础已经被彻底地架空了。

美国并不是单纯以军事力量的优势压倒英国,而是用一种更为无形的力量,也就是经济上的优势与道义的旗号。构成海权最为基本的要素恰恰是巨大的海上贸易线,这种海上贸易能够支撑强大的海军,而强大的海军则反过来保护并拓展这些贸易线路。在逐步扩大的经济落差下,英国并不情愿但却无可奈何地逐渐失去了海权,海神手中的三叉戟真正地交到了山姆大叔的手中。

回顾在不列颠的太阳之下美国海权的成长之路,值得研究的因素不胜枚举。不过,最为形象的,也最能表明其精髓的,还是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那句名言,那就是——“说话温柔,大棒在手。”

猜你喜欢
海权加勒比海海军
晓褐蜻
绿色天府(2022年6期)2022-07-14 11:59:42
我的海军之梦
军事文摘(2020年22期)2021-01-04 02:17:24
Hola,来自加勒比海的问候
他是一个海盗
琴童(2018年6期)2018-07-26 10:04:20
加勒比海
科学家(2017年24期)2018-01-11 17:30:33
晚清政府的海权意识与海军实践
甲午战争与中国海权
封面人物·杨海军
新闻爱好者(2016年3期)2016-12-01 06:04:24
New Approach to Calculate the Unavailability of Identical Spares in Cold Spare Configuration
加勒比海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