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强
目前,教育部门出台很多举措平衡教育资源,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配置逐渐合理,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城市薄弱学校的教育现状也有很大的改观。但由于各种原因,在城市乡村还存在着一批为前途命运苦苦挣扎的薄弱高中,这些高中在教学管理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值得大家去探讨去解决的问题,这里简单谈一下在历史教学方面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对改变薄弱高中教学滞后的被动局面有一些帮助。
薄弱高中历史教学现状
1、学生对当前教材不适应。新教材要求较高,新教材采用了专题模块的设置方法,内容跳跃性大,章节连贯性弱,没有真正把历史当做历史来编排,导致学生不能适应,长期以来,有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那就是在强调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中,往往只围绕着教学方法进行探讨、研究、实验,忽视了教学内容的改革。可以看出,真正一切问题的症结所在就是我们的教材。教师、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说,也是受害者,教材的受害者,应试教育的受害者。教科书内容多、记忆量大,也从一个方面诱使学生只顾记忆,从而成为助长思维惰性的又一因素。而薄弱学校的学生基础相对薄弱,不能顺利适应这一点。2、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基本因素。学习态度端正的同学,不仅能够正确地对待学习中的困难和矛盾,而且进一步克服困难,以积极的行动搞好学习。而薄弱学校的学生,常常绕开困难,导致学习效果越来越差;特别是在初中阶段历史进行开卷考试,学生对历史过于轻视,没有加强记忆,导致历史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欠缺,极大影响高中历史学习进程。在高一下期,学生们又面临文理分科,多数选择理科的学生从一开始就没有把历史学科当回事,这也导致轻视历史学科的风气在高中生中蔓延。3、意志力薄弱。高中历史学习是较为漫长的、渐进的、持续的过程。这个过程能否顺利进展,取决于学生意志力的状况.有些学生智力基础很好,也能产生一时的学习兴趣,但最终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原因是缺乏意志力。所谓“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长性,就是这种表现。高中历史学科的学习不可能一蹴而就,甚至是投入了不少精力而收效甚微,缺乏意志力的学生历史学习上一遇到这种障碍,很容易放弃历史学习。4、对历史学习缺乏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产生爱好,有些高中生,学习完全从兴趣出发,由于高中阶段进行的是基础教育,高中历史的基础知识理论性强,特别是古代史部分和世界史部分,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不容易产生兴趣。薄弱学校的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这种问题尤为突出。5、学习缺方法。薄弱高中的学生喜欢死记硬背,只做作业不复习,学习无计划等。这些也导致学习效果差。.6、基础差。薄弱中学的学生基础比较差,明知基础差,又不去补,学习的主动权就永远拿不到,这样必将堕入“一步落后,步步落后”的恶性循环之中。
薄弱高中的历史教学要想取得突破,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能否脚踏实地改进课堂教学,为改变薄弱高中面貌尽自己微薄之力,则是我们教师应该首要考虑的问题
首先、矫正教学目标,摆脱应试教育。薄弱学校的高中生对高考更有一种莫名的恐惧,在这种应试教育中,天天忙于考试做题,考一次失望一次,最终完全放弃,特别是近几年高考历史题偏难,在平时的测试中,为与高考挂钩,偏难怪题大量涌现,这极易导致薄弱学校的学生陷入迷茫。应试教育对薄弱学校杀伤力远远大于优势学校。因此,不把应试教育的观点转变过来,历史教学可能走入死胡同,不能激发学生的爱好和求知欲望,学生自我创造的潜能无法释放,更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第二、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薄弱高中有这一批不容易教好的学生,但这句话激励着我去寻找种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上课先从学生讲故事入手,引起学生的爱好,增强参与意识。然后全班同学分组讨论,教师答题,师生间可以互换角色互相体验,讨论中体现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碰到难点老师给以点拨,最后教师板书全文主要内容作最后小结。实践证实,这种教法达到了课堂教学“高效低负”的目的,有益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第三、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实现教学目标的开放性。
薄弱高中的学生不单是学习存在问题,他们的德育素质水平不高,人生观、世界观存在一定的偏差。学史使人明智明,可以说是对历史规律、人类文明发展的科学熟悉智慧,既包括鉴古知今的熟悉聪明,也包括开拓未来的创新聪明。如讲授《戊戌变法》一课时,首先,确定了以戊戌变法为重点教学内容,用以培养学生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熟悉人生价值的教学目标;在思维能力培养上,教师与学生一起就戊戌变法为什么没有成功,为什么说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历史上里程碑等核心问题进行了讨论、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薄弱中学的历史教师更要注意利用多种手段灵活教学,不能仅满足于制作图表,要把史实讲述得形象生动,可以通过观看电影电视,参观历史遗迹及风景胜地等这些具体活动培养的学习兴趣,培养朴素的情感,而要把这种朴素的情感升华到理性高度,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做,在历史教学中包含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就起点高,理论深刻,政治思想性强,情感内涵浓烈。这样在自觉不自觉中就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达到了是历史教学的情感价值观教学目标。
第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细处入手,抓好教学环节。
薄弱高中的教师需要更多的耐心,更高的业务水平。由于历史学科的综合性及其独特功能,教师的主导作用对课堂效益的高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业务水平、授课艺术,这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改革历史课教学的定势思维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狠抓基础,正确处理识记与其他能力的关系。面对这些基础薄弱的学生,从高一开始,我们便主动降低教学难度,注重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在学生具备一定基础之后,再一步一步一引导学生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以记忆促进思维,以思维 带动记忆,下功夫抓好了基础学习,才能成为薄弱高中历史教好、学好、考好的第一要素。
2、把握精髓。薄弱高中的学生在课堂上集中精力的时间有限,讲课一定要讲精华,抓住要害,引导学生学会抓住重点,使课堂效益最大化。只要把握了这个金钥匙,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很多问题对于优生自己就可以把握住,但薄弱学校的学生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把握住。因此,薄弱学校的历史教学必须多讲,讲重点,讲精华。
3、对比联系。对于薄弱高中的学生来说,简单记住一个知识点并不难,难得是如何找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对比联系,迅速理解把握相关联的知识点,从而形成知识系统。薄弱学校的历史教学,教师要做的更细一点,要通过对比帮学生找规律。这些内在规律,教师必须示范引导,学生才能逐步形成能力。
薄弱高中的历史教学既遵循着历史教学的一般规律,又有着独特的一面,它要求教师既要按照教学大纲的总体要求展开教学,有要求针对学生特点力求教学的个性化。只有从最基础的入手,细心引导,慢节奏、低起点,稳步推进,才能适合薄弱学生的学习要求,完成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