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颖
摘要:构建和谐的课堂对于师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都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如何构建和谐有效的课堂教学呢?本文对此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
学校的生命线是教学质量。在小学阶段的基础教育中,课堂教学总课时占据了小学生校内活动的大部分时间,教学工作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内完成知识的获取与能力的提高。那么如何在课堂内实施和谐有效的教育成为当先的问题,它不仅是密切师生关系的关键,而且对实施新课程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对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和谐有效的课堂教育下,学生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那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创设和谐的课堂呢?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就成为整个教学的关键。
一、读懂教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教材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要具有拓展性,应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质疑,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的执行者,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开展的基础是读懂教材、理解教材,课堂达成效果的关键是教师是否能真正地读懂教材则,只有读懂教材,才有可能正确地用教材教,才能让数学语文课堂既充满活力又丰盈,才能构建和谐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读懂教材,必然要经历“愿读——常读——会读——读懂——读深——读广——读透”这样一个过程。
1、确定正确的教材观
认真研读教材,教师要以与编者对话的心态,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来科学的解读教材,从而有效制定教学目标,建构知识体系。
把握教材结构,理清全套教材的结构脉络,能够从宏观、微观两方面把握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发展,从而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所服务。
读出编写意图,在课堂教学组织上能高屋建瓴、游刃有余在教材的研读过程中,用心去悟文本编写意图,悟出道理,悟出变化,悟出层次,更好服务与教学。
2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超越教材,“跳出教材”,拓展性使用文本,提升教材本身的使用价值。将教材知识灵活处理和把握。确立“以教材为基础啊”、“以学生为根本”的教学观念,大胆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取舍,重组、优化,更好为教学服务。
3、动态解读教材
将教材变“静”为“动”、化“简”为“详”、化“窄”为“阔,大胆延伸、拓展,开阔学生的探索空间,让教材中的知识变得更加生动鲜明,更好的为学生所接受、所领悟。
二、读懂学生
波利亚曾说过:“教师讲什么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要走近孩子的语文学习的心灵,就要读懂一名学生,就像是走进一个世界。我们要让孩子的童心、童声、童趣、童真自由放飞在语文课堂之上。当让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充分了解孩子在语文学习中思维障碍点是什么,会碰到哪些困难,影响其解决问题的因素是什么,孩子们又是如何能够去克服解决心中的困难?
那么教师怎样才能更真正读懂学生呢?我个人认为教师要努力做到:
1、读懂学生的基础,做好课前准备;
(1)找准教学起点,读懂学生的已有基础。
(2)把握学习重点,读懂学生的学习需求。
(3)把握教学弹性,读懂学生的学习差异。
(4)调控教学难点,读懂学生的学习障碍。
(5)调整教学环节,读懂学生的学习思路。
2、读懂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课中表现。
A关注学生的精彩。
B读懂学生的疑难。
C体会学生的情绪变化。
3、读懂学生的收获,做好课后知识的拓展。
通过读懂学生,实现优质高效教学,让教学充满生命活力。课堂教学的精彩不是教师的精彩,而是学生的精彩!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和谐有效的课堂教学。
三、读懂课堂
读懂课堂时要注意就是读懂课堂中的静与动。静,就是课前没有学生参与的情况下的教学设计状态;动,是指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加入课堂教学之后,所形成的局势变化。在整节课中我们必须读懂自己的课堂中这样几点:设计、资源、反思。
1、读懂教学设计。一节课中我们要明确这样几点:是否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是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需要什么?应给学生提供什么?能给学生提供什么?)。
2、读懂教学资源。
一是在教学设计中对教材文本和学生个体基础性资源的开发;二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对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开发。
3、注重反思。
一名教师为什么要反思呢?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善于分析自己劳动的教师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有经验的教师。”一名教师善于反思,会不断地改变教学的观念,同时也有利于专业精神的发展,是形成实践性知识的重要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不断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提升自己,克服并远离职业倦怠,从而建构一个积极、健康的“教学自我”。
有人曾经说过:“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这就向我们每个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之,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让我们真正关注到了教学,关注到了教学的主体——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和谐有效的课堂教学,更好的为课堂服务,为学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