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延垒 沈庭云 张勇超
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军投入兵力80万,解放军投入兵力60万,但决战的结局却是解放军大获全胜。回顾淮海战役双方决策的整个过程,国民党军并非完全没有获胜的机会,但由于其不思进取、协调不力等主观原因,这些机会最终都失去了。粟裕斗胆直陈毛泽东改变战略
1948年初,我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后,南线战场迅速朝着有利于我军的方向转变,山东和西北战场我军均开始反攻,但在中原地区,国共双方仍处于一种拉锯状态。
受之前挺进中原举措获得成功的鼓励,1948年1月27日,毛泽东做出了由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率一、四、六共三个纵队,“渡江南进,执行宽大机动任务”的决策,试图以此打破中原地区的僵局,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跃进江南”决策。
在渡江南进休整期间,粟裕对中原战场和全国战局反复考虑,最终形成了不同于中央军委的完整看法。粟裕认为,以三个纵队跃进江南,虽然可以对国民党军造成威胁,但并不能调动国民党军在中原战场上的四个主力军(师)。
4月18日,粟裕正式向中央军委进行了报告。随后,粟裕受毛泽东邀请进行当面汇报。听完汇报后,毛泽东立即采纳了粟裕的建议,作出了集中兵力打大仗的决定。
1948年6月17日,华东野战军进攻国民党军据守的河南省省会开封,国民党慌忙应战,决定中原战局走向的豫东战役随即爆发。是役,我华东野战军主力和中原野战军联合作战,共计歼敌9.4万,我方伤亡及其他减员仅3.6万。豫东战役使整个中原战场的战局出现了利于我军的转折。杜聿明施妙计国民党迟迟未实行
豫东战役后,中原地区的僵局被打破,面对这种形势,只有主动出击的一方才能获胜。国民党方面对此确实也曾有过考虑。
1948年8月,国民党军统帅部在南京召开军事检讨会议,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向南京国防部建议:趁华东、中原野战军分离作战之际,集中华东国民党军机动兵团,先寻找华东解放军一部决战,予以歼灭后,再消灭华野主力,归复山东。同时,以华中国民党军进攻豫西地区,阻止中原野战军向东配合华东野战军。
但南京国防部对此反应迟钝,直到9月下旬才完成各方面的协商工作。此时,动作迅速的华东野战军,早已对国民党军据守的济南展开了新的强大攻势,国民党军又一次处于被动地位。
此后,杜聿明又将先前的想法加以完善和发展,提出了完整的《对山东共军攻击计划》。该计划命中了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两大战略集团处于分离状态这一要害。但就在10月15日,也就是《对山东共军攻击计划》将要实施的这天凌晨,杜聿明突然收到南京国防部急电,命其随蒋介石飞往东北。原来,东北地区的辽沈战役已经进行到关键阶段,决定战略要地锦州即将失守,蒋介石不得已要杜聿明到东北战场救急。
杜聿明走后,不思进取、只求一时苟安的刘峙立即中止执行《对山东共军攻击计划》。至此,国民党军失去了自己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