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苗
摘要:政府执行力是政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持政令畅通、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保证。本文在列举我国政府执行力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影响我国政府执行力的原因,探讨有效提升我国政府执行力的对策措施。
关键字:政府执行力 主要问题 主要原因 主要途径
政府执行力指的是各级政府机关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将其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并实现预期目标的能力与水平。它是政府工作能力与水平的集中体现,是政府工作的生命力所在。但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地方政府“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顽疾在高压态势下仍普遍存在,政策目标不能有效实现的现象依然存在。
一、当前我国政府执行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机械性执行
所谓机械性执行,指执行主体在执行公共政策的过程中,忽视客观实际的变化,机械地执行上级的政策与命令。主要表现有:一是忽略自身实际情况,机械地照搬照抄其他地区、行业和部门的公共政策;二是对上级做出的决策原原本本收发,而不考虑客观实际,不能因地制宜地作出具体变动。
2.野蛮性执行
一些政府部门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过多的采用行政手段,动辄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来强行执行政策,这种方式虽然有时也能达到效果,但是会引起执行对象极大的反感。
3.象征性执行
象征性执行指执行机构在贯彻落实公共政策的过程中,只做表面文章,而不去切实执行,使公共政策的执行流于形式。其根源在于该项政策在执行时会对政策执行主体的利益造成一定的损害。象征性的执行政策,不仅会使上级政策的权威性受到很大的冲击,也会造成公共资源的极大浪费。
4.隐瞒性执行
隐瞒性执行指地方政府在执行上级政策时,为了突出政绩或逃避责任,往往只是宣传报道对己有利的一面,而对己不利的一面却往往避而不谈或轻描淡写。另外,政策执行过程往往也是隐蔽的,公民无法获取有关信息。
5.选择性执行
选择性执行指公共政策的执行主体为了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在执行上级公共政策时趋利避害,只选择对自己有利的部分进行贯彻执行,而对自己不利的政策就不执行。
6.扩大化执行
所谓扩大化执行,是指执行主体扩大执权范围,超越职权实施执行活动。这种现象存在的主要原因:一是缺乏有效约束,致使行政权力无限扩大;二是没有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服务意识;三是对法律、制度、程序等的相关规定以及对自身职能范围的界定采取敷衍的态度,在具体执行中任意突破职权边界。
二、影响我国政府执行力的主要原因
1.执行主体方面的原因
执行主体的能力水平构成了执行力中最关键的因素。
(1)“经济人”利益导向致使政策执行失效。
人天生都在为利益行动。政府执行主体,也有自己的利益追求。下级对上级政策往往以自己的利益损益值作为对策参考,得益越多,越乐于执行,受损越多,越不乐于执行,乃至抵制、变换。另外,还可能出现 “寻租”行为。
(2)认知能力有限导致执行出现偏差
不同的执行主体由于知识结构、经验和文化背景等的不同,对政策和任务的认知和理解往往是不同的。如果认知能力弱,就不能透彻了解政策内容,可能会曲解政策,造成政策执行的偏差。
(3)综合素质不强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执行主体的素质和能力与日益增长的政策执行需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一是有些执行主体不熟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规律,知识陈旧,思想保守,因循守旧,不思进取,业务水平低下。二是有些执行主体的思维仍然习惯于用老方式、老办法解决问题,不能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执行方式和手段。三是有些执行主体对国家政策执行缺少责任感,工作态度不端正,作风浮躁,官僚主义严重,服务意识差。
2.执行对象方面的原因
(1)公共政策质量欠佳
在我国,公共政策质量不高的表现主要有:第一,决策程序有待规范。决策程序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其有无或繁简取决于决策者的主观认识。第二,政策缺乏可操作性。一些政策看起来很好,可制定得太笼统、不具体,难以实施。第三,政策缺乏稳定性。政策朝令夕改现象时有发生,不利于政策一以贯之地有效执行。
(2)监督机制乏力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监督主体失灵。目前,我国各行政监督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受到很大的制约,监督空间极为有限。 第二,非全过程监督。我国的行政监督一直将监督的侧重点放在事后阶段,忽视事前、事中的监督,常常使监督工作陷于被动,付出的代价也相当巨大。第三,责任追究制度缺失。当前,在我国公共政策执行监督中普遍存在着责任不明确、划分不科学的问题。
(3)绩效评估制度不科学
由于我国政府相关绩效评估考核刚刚起步,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完善之处并且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策指导和制度保障不健全;二是缺乏科学性的评估考核机制;三是评估结果反馈不到位。
三、提高我国政府执行力的主要途径
1.完善制度建设
要提高政府部门的执行力就必须首先完善制度机建设。
(1)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主要包括确保绩效考核内容的科学性,实现评估主体多元化,科学制定评估指标,注重评估结果反馈。
(2)完善政府执行的监督制度
重点做好三方面的工作:第一,建立健全具有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的执行监督机制。第二,加强社会大众和舆论媒体对政府执行行为的监督。第三,建立和完善执行问责制,加大权力问责的强度。
2.政府与社会形成良性互动
(1)完善信息公开制度
充分发挥政府网站、新闻媒体等舆论引导“主力军”的作用,加强基层便民服务窗口建设和管理。同时大力推广公开听证制度,以确保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2)建立健全公民参与机制
公民参与有利于加强公共政策的有效度,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提升政府执行力。一是要创新公民参与的形式,二是要拓展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渠道,建立健全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激励机制。
(3)加强社会舆论监督,确保公开公正
在公众舆论和期待压力中焕发出强有力的执行力。主要做到两点:一是确保民众的知情权,二是要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积极搭建社会监督平台,推进“网上信访”,对群众反映突出、涉及面广的问题,领导要亲自推进,及时妥善解决。
3.政府内部构建和谐的执行力文化
政府机关的文化形态对政府的发展、工作效率乃至政策具体执行工作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育和构建政府的执行力文化,需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破除官本位思想,增强服务意识;二是转变价值理念,强化责任意识;三是培育和树立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