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丹 王玮
摘 要:大学生中“乡情”的存在是一种客观现实,基层团组织应该充分发挥其在教育、团结和联系大学生方面的优势,针对大学校园内“乡情”的特点,开展生动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通过引领“乡情文化”,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大学生 乡情 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a)-0130-02
大学校园内,大学生中“乡情”的存在是一种客观现实,许多自发的各类“同乡会”就是明证。面对来自五湖四海的莘莘学子,在价值取向多元化,文化发展多维性的今天,如何帮助同学们处理好心底的那份“乡情”,化各种消极因素为积极动力,激发老乡团体的上进力量,培养健康、和谐的“乡情文化”,促进同学心中“乡情”的充分合理表达,从而引领大学生中“乡情文化”的发展方向,在大学生早日成才、健康成长上做出贡献,这是我们学生工作的一个新任务。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乡情是在中国这块热土上培植出来的文化现象,是在亲情原则下形成的人际关系的胶合力。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底缊,“乡情文化”就是以地域为物理区分点而形成的包含语言、饮食、生活习俗等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高校中的学生都来自于五湖四海,入学之初大家都带着浓浓的乡音、深厚乡情为了求学的目标走到一起来的,大一新生对大学校园的陌生更能勾起新生的“乡情”,高年级同学也有着割舍不掉的“乡情”,这份情有的在“老乡会”的聚会中得以抒发,有的则是在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不断展示,还有的是通过日常学习生活的点滴行动关爱老乡,更有的是有些走出校园的毕业生为他所在学校带来社会地域性的赞助活动直接等等,这些都是大学校园中的“乡情文化”。但大学校园里也客观存在着一些庸俗的“乡情文化”,如拉帮结派、恋爱同居、代考作弊等社会丑恶现象,这些对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都会产生一些消极影响。而我们所需要的“乡情文化”也应该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引下的健康文化。
文化引领是充分发挥文化的教育、凝聚、鼓舞和引领作用,其在全社会形成最基本的价值认同和最广泛的社会共识,构建起的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则是通过广大学生喜闻乐见文化活动影响学校每一个成员的价值追求、人格塑造、思维方式、道德情操以及行为习惯达到洗涤灵魂、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激发动力目标。引领“乡情文化”,则是以先进的思想为指导,利用各种带有“乡情”色彩的社团平台,开展积极的校园文化活动来疏导片面、庸俗的“乡情”,帮助在校大学生正确用好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对老乡的关爱之心,从而提高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有着最广泛群众基础的共青团作为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既有思想性、政治性的一面,又有社会性、群众性的一面。因此,基层团组织应该充分发挥其在教育、团结和联系大学生方面的优势,针对大学老乡会的特点,开展生动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通过科学合理地搭建并利用各种平台,在思想多元化的现代校园中帮助学生正确认知“乡情、友情和爱情”,正常开展人际交往,积极健康地把学子的“乡情”融入到为家乡发展、祖国建设上做贡献的目标上。
1 以“老乡会”建设为牵引,建好乡情联络平台
要重视“老乡会”的建设,把这一客观存在的乡情载体正式列入学生社团组织,在充分尊重大家“乡情”的前提下把生源地众多“老乡会”集合起来,通过富有人情味的科学指导,建立起校园内的“老乡会联盟”,设立相应的管理制度。选拔优秀的学生作为“老乡会聪明”核心人物,并通过教育培训等工作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调动他们建设“老乡会联盟”的积极性,利用他们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民间“老乡会”主动加入这一正式社团,接受团组织的领导;而根据广大学生沟通、交流、联络和聚集方式的新变化,指导“老乡会”顺应社会信息化发展潮流,通过利用网络、手机等现代化的通讯手段,把“老乡会”这一平台建好、建活,进一步尝试在“老乡会”中建立团支部,增强团组织的覆盖面,并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作用,每学期通过集中的时间引导各个“老乡会”开展“乡情”交流,如做自己省份的特色活动、民族性活动,开展各个省份之间可以开展联谊性球赛,知识竞赛等活动,实现同学之间“乡情”的正确传递和发展。
2 以“乡情”传递为重点,建好学生互助平台
校园里,我们不难看到源于“乡情”而发展起来的友情,比如,高年级学长指导刚入学的“老乡”如何认识大学校园,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同乡朋辈之间共同努力学习;还有的同学把自己的生活用品赠与同乡、为有需要的同乡募捐;还有的老乡会为那些关注对象送上心理上的关爱等等,这都是积极的“乡情”传递。但我们也不乏看到一些扭曲了的“乡情”,比如相互攀比、吃喝玩乐、拉帮结派、打架斗殴、打牌赌博、恋爱同居、代考作弊等社会丑恶现象。我们要客观分析同学之间的“乡情”,通过“学习交流会、民俗风情互动会、家乡情况汇报会”等活动,把同学之间的“乡情”正确激发出来,再通过用结成生活互助组、学习互助组等科学的方式把同学之间这分割不断的情谊引导成为互帮互助的“友情”,帮助家庭困难的老乡,让老乡真正感到家的温暖;关爱心理失落的老乡,让老乡找到归属感等等,把“为老乡服务,促老乡成才”成为大学校园的和谐之音。
3 以“乡情”文化为核心,建好校园文化平台
校园文化是学生精神成长的摇篮,大学生“乡情”文化也以校园文化为依托,“乡情”展示和表达的重点都是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为此,基层团组织更要发挥文化育人这一特有功能,我们要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工程”,充分挖掘“乡情”的影响度,有通过相应主题活动,针对性的开展学生思想教育活动,如在新生入学时通过“乡情茶话会”建立新老生之间的“乡情”联络;在中秋之间通过“家乡风情展”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关注家乡、热爱家乡;在各种少数民族节日时开展“民族文化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各种民族活动当中,进而激发广大学子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精神生活空间。与此同时,我们要充分利用“乡情”文化将集中化、规模化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与日常化、经常化的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针对“势力”较大的老乡会的家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该老乡会的成员打主力,组织他们进行地区考察、社会调查,并形成书面材料,经教师提炼后,或成为学术成果,或报送有关部门,为地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也可以以他们为主体开展“三下乡”活动,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支援家乡建设。只要我们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学校思想阵地,唱响时代主旋律,把各地不同的文化底蕴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当中,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加强“乡情”文化传播管理,创造良好校园风气,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全面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4 以“乡情”发展为目标,建好大学生就业平台
胡锦涛曾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安国之策。帮助广大学生顺利毕业,成功就业是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广大学生在对故乡那种之间剪不断的游子思乡之情的牵引下大多数学生在就业时倾向自己的家乡(至少是自己家乡的省份)。因此,我们更要引导好学生中的这份“乡情”,通过充分发挥已经毕业的学生的就业资源,利用各省、市的校友会、同乡会以及商会,搭建起广大同学与家乡企、事业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把这些单位提前引入校园,成功引导在校学生对所学专业对应的行业和职业进行全面认识,提升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实现与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在帮助广大同学实现回乡就业愿望的同实,使广大同学能够为家乡的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综上所述,我们要认真分析“乡情”这一客观存在校园中的客观现象,发挥基层团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通过并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管理,搭建多种平台,引领“乡情”文化方向,并使之成为校园文化的有益补充,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海钟.老乡心理情结与效应:一项新的群体社会心理研究[Z].
[2] 张步先,倪士光.高校老乡会特点分析及引导对策[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6,20(2):15-18.
[3] 胡剑虹.高校同乡会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11):39-41.
[4] 关于正确引导与发展高校老乡会的若干建议[Z].渤海大学春秋学会文件[201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