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彦
新生代艺术家的独立思考
武汉美术馆从2011年开始的“江汉繁星计划”,今年是第三届。特展选取了从6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前期,70后为中坚力量的青年艺术家作研究展,每年邀请一位策展人,对其选定的主题邀请艺术家进行阐释。“渐”的主题来自于丰子恺的同名文章,说的是时间在人世间造成的种种效果。在一个以高速、效率、目的地为关键词的时代中,这些青年艺术家们回归对优雅、诗意、情趣的关注,透露出一种厚重的文化积淀和学养。
“渐”这个展览主题有一层意思就是指观者慢慢进入、理解作品的过程。另外,艺术家的风格也不是一天突变而成的,它同样是一个缓慢形成的过程。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对艺术有独立的观点并且坚持独立的思考。此次参展的13个艺术家和组合,比较少有活跃在艺术市场风口浪尖的名字,而当观众看到展厅中的作品时,可能感受到的情境将更加亲切和贴近生活。他们从自己的境遇、体验、感想出发,制作出感情细腻的作品,用极其个人的表达方式营造了一个多元的大时代。
UNMASK
刘展 1976 生于河南洛阳
谭天玮 1976 生于湖南常德
匡俊 1978生于江西萍乡
1997 三人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2002年正式成立UNMASK。
刘展、匡俊、谭天玮三个兄弟作为组合已经超过十年了。随着年纪的增长,他们呈现出越发沉静的一面,UNMASK用一条苦瓜、一个茄子、一条鳝鱼的衰变过程凝固成雕塑,将时间有形化。另一件作品将鸟的羽毛与竹子的纸条相连接,“竹几支,雀若干。雀取其羽,竹理顺烤弯,执剪去其羽根,置于竹稍末端。”探讨自然的同于不同,建立一种自然又人工的“朴实无华”的美感。
季大纯
1968 生于江苏
1993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画室
季大纯属于早早成名,而心却流离于世外,属于“隐于市”的不高的高人。季大纯将蓝色的背景一层层罩染成灰白色,单纯而奇异的线条构成了一幅地图的风景——其命名为《大卫和霍克尼》。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本来是一位著名英国艺术家的名字,大纯对这个名字的结构与重组,有他特别的用意。“我想把一个正常人变成一个连体人,而其实对这个人越熟悉越容易忽略,而对越不熟悉的人就越没意义,越不容易忽略。起名字的补充,和我现在画画的心态有像的地方。”
王雷
1980 生于河南郸城
2003 金额难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
2007-2010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实验艺术系硕士
编制的手艺起初是为丰富人们的衣装,在不断发展中也逐渐成为一种艺术语言,如中国古代的缂丝、织锦以及挂毯等,从生活实用功能产品升华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而王雷用这种传统的技艺,却放弃了棉麻毛线等常规的物质材料。他将司空建工的文化现成品搓成线条,又精心钩织成为一条长长的“布匹”,书中的纸张得到了一种新的升华。从这里获取一种心态,重新看待身边事物,一团乱麻也能绽开美丽的鲜花。
王子
1983 生于北京
2004 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多数时候,我并不是在做作品,而只是在寻开心。这些作品里,我并没有刻意关注什么,表现什么,只是随性而为。生活里面每个事物都与其他事物之间存在着一些关联,安静专注的时候,我发现所有的物都包含着自身的能量、时间、技艺和语境的内在联系。在类似《勿忘我》的装置作品中,这些带着发条的八音盒与童年时期的小马扎和木凳子的外观结合在一起,日常材料的形态激发和唤起我的情感和记忆,把我的生活引向一种边际,让我对生活产生了某种戏剧叙事的期待。
文豪
1982 生于甘肃天水
2010 毕业于川音美院雕塑系
做艺术是一辈子的事情。通过与物质材料的交流,每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的面貌的“点”,而这个“点”恰恰反映了我个人的思考状态与自我存在的形而上思考,这种面貌的呈现也是一个逐步认识自己的过程,因为每个“点”都是我个人影子的不同返照,所以我觉得每个人生下来都在寻找对应于自己的圣湖或“悟道”的方式。我有选择性的留取竹子本身的线条,在思维建构的过程中慢慢有意识有目的的连接,并暗示出一种空间,这种空间恰恰是它“本身”的存在。在构建的过程中有意识的选用不规则的,有结点的细枝条用来构建,这样竹竿本身的结点在作品里也形成了一种审美倾向。用刀刮竹竿表皮,刮起的丝于竹竿之间形成一种关系。物被改变的结果,已具有了某种美感的深意。
伊瑞
Jiri Straka
1967 生于捷克布拉格
1995 毕业于捷克查理大学中文系
1997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
中国的水墨媒介是很矛盾的,但它成为中国文明的象征。水墨材料的敏感性很适合直接表达某些思维感受。我喜欢宋画、喜欢徐渭,最近几年我画了一系列都市边缘的风景与事物,虽然完全遵循欧洲传统技法写生,却完全捕获了一个中国式的现实。这是出于对佛教冥想的需要,我设置了一系列源于17世纪荷兰静物画的主题,一只鸡,一片羽毛,一杯水里的蚊子等等。我选择将西方巴洛克绘画的语言和中国水墨技法这两个完全不同互相矛盾而且在历史上有过结合传统的东西联合起来。我不是在寻找一个中西结合的答案,我只是提出不同文化交流与接触所产生的问题和矛盾,社会与个人接触所产生的矛盾。
詹蕤
1980 生于湖北武汉
2004 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
2006 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美术系
我创作的方式同时从收集来自于现实的数据和信息入手,再通过自己制定的规则进行归纳、整理、记录、编码、转译,变为抽象的图形和色彩、材料和尺度。这组硅胶雕塑装置,选择不同行业的十一家中国上市公司,计算出每家公司每小时的利润,根据它们每小时的利润再计算出这些数额的百元钱币(100元人民币)的体积。在创作中,我以一种机械的方式将自己作品创作主题的主体性降低,让自己变成数据的记录员,以一种类似结绳记事的方式,将创作行为中的审美行为挤压出来,成为了某种剩余物。我将这个经济为主打的世界转换挤压到黑而有弹性的硅胶形体当中,作品的形成和形成作品的数据都有一个“等待”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