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怪爸爸

2013-04-29 00:44何永芳
书香两岸 2013年7期
关键词:垃圾桶大人小时候

何永芳

不管你信不信,小时候某段时间最让我不解的问题是“大人为什么要吸烟?”当向我爸提出这个疑问后,他建议我先试着吸一下。六岁的我抽完半根烟以后的一整天里,每吸一口空气,胸口都在疼。我试图在这疼痛中找到一丝一毫的快感,以证明大人吸烟是有理由的。但,并没有——这比胸口疼难受多了。我爸爸当然也没有告诉我他为什么继续吸烟,烟味几乎等同于“爸爸的气息”,甚至形象于屡屡磨蹭我的脸的胡茬。也许他也不知道为什么,他没法回答我。

列出这些问题(如右图),不是做某种花俏的心理测试,也不是为了暗示你懂的真的不太多。但它也许会提醒你,在我们像个发问的小机器人一样的小时候,得到的答案是少之又少的,大概他们也不知道答案,或者“不方便”回答;就算有些问题得到了答案,在成年之后我们才发觉那都是无奈编造的。我们被困扰得抓狂,发问的攻势越来越猛烈,大人则往往消极应战或搪塞了事,也因此,我们在小时候就知道,垃圾桶、草丛、腋下和肚脐眼是盛产孩子的地方,并且那个时代抱养孩子蔚然成风。

如果你是年轻的父母,经历被问得哑口无言的情况之后大概不会再怪自己的父母当初为什么不正视“回答小孩问题”这件事。自从小孩自主设定了发问程序,开始列出考题之后,父母们就进入了旷日持久且偶发、突击性的考试日程。不论往上倒几代,父母的遭遇都是一样的。让父母们多少摆脱种种难言处境的作家艾玛·库克,在她的《问你爸去》一书中提醒道:我们千万不要简单将孩子的提问看作小儿科,事实上,不为世界污染的他们,澄澈之眼所见的问题常常比成年人更敏锐,更鞭辟入里。

无论如何,至少在我们这一代,在经历了堪称“惨痛”的教训之后,大多数都愿意选择更坦率地回答孩子的问题,何况父母都不愿让这份敏感与好奇在幼小的年纪因为随意的敷衍而就此消失(我们应该庆幸小时候有刨根问底的天性,以及有了刨根问底的孩子)。事实上,在孩子刚进入开始问“我是从哪里来的?”阶段,仅仅是想知道那个来源,这时的他未必需要了解额外的知识,不必多加解释,只要让他确定他不是天外飞仙或垃圾桶产物就好。这只是问题的起点,总会有一天他会发现一个问题并且再接着问:“那我是怎么跑到你肚子里去的?”在这两个问题之间,你应该还有时间去确定选择哪一种更合适的方式来充分告诉他那个事实,那段亘古而甜蜜的浪漫史。

话说回来,假使有一天我的孩子问我:“大人为什么要吸烟?”我只懂得告诉他:“也许烟能解决一些大人的烦恼。”若他再问:“为什么烟能解决大人的烦恼?”在没人可请求支援的情况下,我大概只会迫切且严肃地希望有一个方式,例如一本恰当的书,通俗易懂地让我和我的孩子知道那个答案。

如果我爸当初也是这么想的,那我一点都不怪他。

猜你喜欢
垃圾桶大人小时候
垃圾桶等
投进垃圾桶的信
投进垃圾桶的信
飞进垃圾桶
大人都不知道的事
让我们学着长成一个大人
假如我是大人
小时候
好想回到小时候
那些回不去的小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