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成 居小林
摘 要: 作者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徐州市高中生体育态度与体育行为现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高中生体育态度总体处于良好水平;大多数高中生每周都会参与体育活动,每次进行体育活动的时间都在半小时左右;高中生体育态度与体育行为不一致,体育态度不能决定体育行为,并对高中生体育态度的培养提出建议。
关键词: 高中体育教学 体育态度 体育行为 徐州地区
2007年4月29日“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启动,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用3年时间,使85%以上的学校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使85%以上的学生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掌握至少两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生活习惯。现在已经过去5年,面临升学压力的高中学生,体育生活是否已经得到重视,高中体育工作是否摆到应有的位置,高中生体育课程、体育活动是否得到保证?体育态度是指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它是个体在长期的社会环境影响下,从一定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中习得的,一旦掌握就会对个体的体育参与行为及其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调查分析高中生体育态度、体育行为现状及两者的相互关系,从中探讨高中生体育生活的影响因素,发现高中生体育生活中存在的现实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发展高中生体育生活的对策就显得尤为必要。
1.研究对象与方法
笔者随机抽取徐州市十所高中(徐州一中、徐州七中、邳州运河中学、邳州二中、邳州四中、新沂一中、新沂二中、新沂三中、睢宁高级中学、树人中学),各校均随机抽取120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徐州市高中生的体育态度与体育行为现状进行研究。
2.结果与分析
2.1体育态度概念
体育态度是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它是个体在长期的社会环境影响下,从一定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中习得的,一旦掌握就会对个体的体育参与行为及其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2.2高中生体育态度的分析
2.2.1高中生体育态度的总体分析
参照许多学者的《锻炼态度量表》,依据体育态度的认知评价、体育态度的情感体验和体育态度的行为倾向三个方面制定三个(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分量表,采用李克特五级评分计分方法进行研究。对高中生体育态度的总体量化分的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高中生总体体育态度分值表
认知评价均值第一,且占认知评价总分值的86.6%。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均值相近,情感体验均值占情感体验总分值的75.4%。行为倾向均值占行为倾向总分值的73.5%。表明高中生体育态度的认知评价处于优良水平,高中生体育态度的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处于良好水平,所以高中生体育态度总体处于良好水平。
2.2.2男、女高中生体育态度的分析
对男、女高中生体育态度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量化分进行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2。
表2 男、女高中生体育态度分值检验表
男、女高中生体育态度的认知评价P<0.01 ,差异非常显著;体育态度的情感体验P<0.05 ,差异显著;体育态度的行为倾向P>0.05,差异不显著。说明男、女高中生在体育态度的认知评价上差异非常显著,在体育态度的情感体验上差异显著,这可能与男生好动有关。在体育态度的行为倾向上差异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高中男、女生都面对着高考升学的压力,没有时间参与体育活动。
2.2.3不同年级高中生体育态度的分析
对高一、高二、高三学生体育态度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量化分进行统计(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不同年级高中生体育态度的分值检验表
高一与高二的学生在体育态度的认知评价上(P>0.05),差异不显著;在情感体验上P<0.01 ,差异非常显著;在行为倾向上P<0.01 ,差异非常显著。高二与高三的学生在体育态度的认知评价上P>0.05,情感体验上P>0.05,行为倾向上P>0.05,差异都不显著。高一与高三的学生在体育态度的认知评价上P<0.05 ,情感体验上P<0.05 ,差异显著;在行为倾向上P<0.01 ,差异非常显著。
2.3高中生体育行为的分析
2.3.1高中生每周体育活动次数的调查分析(体育课、早操、课间操除外)
高中生在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体育课、早操、课间操除外)的选择上,一次也不或选择一次的为50人,占总人数的4.4%;选择两次的为375人,占总人数的32.8%;选择三次的为473人,占总人数的41.4%;选择四次及以上的为244人,占总人数的21.4%;统计结果表明:大多数高中生(3次及以上)每周都去参与体育活动,只有很少的高中生(一次也不或者1次的为50人,占总人数的4.4%)很少参与体育活动。统计结果是很让人欣喜的。
2.3.2高中生每次参加体育活动时间的调查分析(体育课、早操、课间操除外)
高中生在通常每次进行体育活动的时间(体育课、早操、课间操除外)的选择上,选择0~20分钟的为222人,占总人数的19.4%;选择20~40分钟的为455人,占总人数的39.8%;选择40分钟~1小时的为326人,占总人数的28.5%;选择1小时以上的为139人,占总人数的12.2%。统计结果表明:大多数高中生每次进行体育活动的时间都能在半小时左右,每次锻炼效果有保障。还有一部分高中生(选择0~20分钟的为222人,占总人数的19.4%)每次进行体育活动的时间较少。
2.4高中生体育态度与体育行为的相关分析
对高中生体育态度与高中生每周体育活动的时间统计总合(每周次数×每次时间)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见表4。
表4 高中生体育态度与体育行为相关检验表
检验结果如下:高中生体育态度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与高中生体育行为没有显著性相关(P>0.05)。高中生体育态度与体育行为不一致,体育态度只是体育行为的心理准备,并不能决定体育行为。
3.建议
3.1由于高中生对体育的认识不够,很多高中生没有形成正确的体育态度认知评价,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高,建议全社会都要重视高中生体育态度认知评价的培养,家庭、学校、社区要发挥各自的优势采取必要的方法和策略提高高中生的体育态度的认知水平,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体育态度认知,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体育运动。
3.2由于高中生面临高考的压力,学习时间紧,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不多,体育活动带给自己的愉悦感受就相对较少,建议全社会重视高中生的体育生活,切实关注高中生的身心健康,把对高中生体育的重视和智育的重视放在同等的位置加以考虑,这就要求全社会共同努力,协调一致地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步骤,其中要考虑体育和高考升学制度的结合,完善高考升学制度,还高中生真正有效和宽松的体育生活环境,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中体会乐趣、体会成功、放松身心,培养他们对体育的情感体验。
3.3除了高考升学压力抑制了高中生体育活动的意向外,体育教学内容没有吸引力、教学形式单一,课外活动没有很好地开展都是值得反思的地方。学校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教师要把课上得生动,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注重培养学生体育态度的行为意向,把学生引导到体育活动中。
参考文献:
[1]苗志刚.辨识体育态度及其在形成过程中的致力点[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3(4):47-49.
[2]武泉华.太原市高中学生体育态度现状的研究[J].山西师大教育硕士论文专刊,2004(6):231-233.
[3]卓威.江苏省新沂市高中学生体育态度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5).
[4]王安东.山东省高中生体育态度和体育锻炼行为的调查与分析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6).
[5]何小涛.渝东南地区高中生体育学习态度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