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陆光
导致各地弃风的原因是中国风电发展与电网发展、市场消纳能力并没有实现有效衔接。
我国风电资源的分布与负荷特性,与欧美国家有明显不同。陆地风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三北(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区,占全国潜在开发量的80%左右。而国外一般以小型风电场为主,容量通常在10万千瓦左右。而仅我国蒙东、蒙西、甘肃、冀北4个地区风电并网装机就均已超过500万千瓦,几乎与丹麦、德国、西班牙等风电发达国家水平相当。
基于大型风电场、大电网出现的并网和消纳问题,也是世界上其他国家从来不曾遇到过的难题。
随着风电开发规模逐渐增大,“三北”区域电力系统调峰压力也越来越大。特别在冬春季节,火电机组的供热期和风电机组的大发期相叠加,致使系统调峰非常困难,风电消纳受到严重制约。
我国风电发展必须建立强大的外送输电网络,将“三北”地区难以消纳的风电输送到电力紧缺的中东部地区,实现更大范围的系统调峰。
然而,受跨大区电网互联规模有限和交换能力不足的约束,我国大容量电力送出风电,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调配难以实现。
因此,加快跨区域输电通道建设,将成为解决我国风电消纳和电力结构失衡的关键。尤其是智能电网的发展,也将有助于解决风电并网难、火电调峰压力大的问题。发展智能电网要求不仅能调控发电侧,还能调控用电侧。在风电、光伏发电等波动性较大的电源更多接入后,用电侧配合发电侧进行负荷变动,将更有利于送端和受端的平衡,发挥发电设备和电网的最大效益。同时,借助跨区输电通道实现风、火电联合外送,还可降低中东部地区的燃煤消耗,有效缓解中东部的环境压力,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综合价值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