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
对于一般地表水的污染,如河流、湖泊等,治理起来相对较容易,因为河流本身就具备超强的自净能力,只要控制住向河水排放的污染源,经过简单治理就能大大提高水流的洁净程度,即使是污染十分严重的地表水,也可以通过收集之后集中处理加以净化,所以其成本相对较低。
地下水治理费用是地表水的上千倍
地下水的治理难度非常大,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杨大文教授表示,治理成本有时是治理地表水的上千倍。
地下水有不同深度,地表水可以直接采样,但是地下水的采样却需要通过打井等方式,这项工作非常复杂。即便确定了某地深层地下水遭受污染,治理起来也费时费力。目前的污水净化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以及它们的组合方法。一般生物方法比较经济,如活性污泥或生物膜法。
由于地下水污染的区域往往范围较大,井口狭窄,这就使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这些生物技术无法大规模的开展。“现有的方法主要是利用清水大量注入深井中进行稀释,这必将造成更大的水资源的浪费。或者灌注大量添加特殊药剂的溶液,而购买这些药剂无疑是笔巨大的开支,效果如何也很难保证。所以最好的治理方法就是预防。”杨大文说。
“深井灌注”难保安全
地下水污染仿佛是伴随工业发展而生的“原罪”,没有哪个国家能完全规避它。
虽然潍坊市许多工厂将污水通过高压水井压到地下1000多米的水层的事情并没有查实。但在欧美,有些地方允许向地下排放污水,但必须通过专门的方式排放,且对地下排污的水质要求要高于地表排污。“由于地下水循环很慢,修复也更困难,所以对排污的水质标准要求非常高。”
目前,美国 89% 的工业废水采用深井灌注的方式被深埋到地下。这种技术顾名思义,就是在地质结构符合条件的情况下,构筑一个千米深井,然后将工业废液灌注进去,封存其中。在灌注过程中,废液会穿越若干个地层,会有六层安全保护管道将废液和周边地层完全阻隔。随着时间推移,酸性废料和碱性土壤层中和,最终实现无害化。
但是,美国实施深井灌注有着严格的规范,它的前提是保证排放物与地下水完全隔绝。目前人们开采地下水的深度一般不超过 300 ~500 米,“深井灌注”的井深通常约 800 米到超过 3200 米不等。
然而,在美国历史上,始于上世纪 50 年代的深井灌注技术还是遇到过两次事故,一次是 1966 年在科罗拉多州,一家化工企业在利用深井灌注废液过程中由于压力过大引起了地震。另一次事故是某一个深井管道腐蚀,造成渗漏。
随后,美国环保署连续颁布法案,要求企业在实施深井灌注的时候,必须提供“无转移”示范证明,确保在1万年内,所灌注液体的有害成分不会从灌注区发生转移,或者当有害废料离开灌注区的时候,已经不再含有有害成分。
近几年,深井灌注技术已开始逐步进入中国。由于深井地下的地质勘察很困难,所以不可能像地表地质勘察那样全面细致。即便现在确认地下没有断层,也不能保证它像美国环境署规定的“1 万年无转移”。与此同时,由于中国还没有出台相应相关法规,所以对于这一技术的监管还是一片空白。在国务院行政法规规定中,只有《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涉及深井灌注行为,但没有具体、有针对性的规定。
而目前在美国,除了完备的立法外,技术革新也为地下水污染修复带来了曙光。可渗透反应墙(简称“PRB 技术”)是目前欧美许多发达国家新兴的用于原位去除地下水及土壤中污染的方法。
可渗透反应墙是一面由活性铝、活性炭及沸石等活性物质组成的埋在地下的“墙”。当污染物通过反应墙时,通过离子交换、表面络合、表面沉淀、生物降解等作用除去污染物。
这项技术已经在北美和欧洲地区成熟应用,在治理点污染上收效良好。然而,这项技术在中国几乎没有应用的案例。这可能与我们对地下水污染防治的相对滞后有关。
亟须建立新的水质监测标准
其实国家相关法律早有规定,对于非法排污的企业行为,对相关责任人可做出最高7年有期徒刑的判罚,然而这样的惩罚力度并没有阻挡企业追逐利润的脚步。
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教授杨大文表示,对地下水污染的治理主要是对污染源的控制,污染源控制了,地下水污染问题就能解决。但这存在很大难度,如农业施肥造成的污染,由于涉及到的农户多、又非常分散,因此不好控制。
并且,目前我国地下水污染防治法规体系不健全。因此,做好地下水污染防治的立法工作尤为重要,随着地下水污染物成分的复杂化,我国亟须建立新的地下水水质监测标准和污染排放标准,为监测工作提供依据。
目前,企业排污管道的渗漏、非封闭型的排污管道甚至偷排行为,已经成为地下水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国家应该通过环境审计制度等法律手段约束企业排污行为。相较于地表水的流动性和大气的扩散性,地下水污染更便于核查和溯源,地下水流动速度慢、流动区域小,一旦污染,五年或十年后仍能够追溯到排污的企业。因此,从立法角度监管企业的环保责任,在环境影响评价、环境验收、后评估、环境审计等环节监控企业行为,通过环境审计制度追究企业责任,将有效地规范企业环境保护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