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如湄
曾经为做一档专题节目,和省台的记者前往某学校参加一个亲子活动。首先是家长座谈,与会者们发自肺腑的发言让我深有感触,颇为感动:为人父母不容易啊,他们为子女的付出岂止是“呕心沥血”,就是用“赴汤蹈火在所不惜”来形容也决不为过。然而在接下来参加的学生座谈会上,却听到了出乎意料的另一种声音:“我爸妈哪是关心我哦?他们关心的是我的学习成绩和名次,以满足他们和别人攀比的虚荣心。”“我父母就是家庭警察,两个对付我一个,够厉害吧!”“最讨厌我爸妈了,总说一切都是为了我,我都成了只会学习的机器人了,我是为他们活着。”父母与孩子的表达和感受反差竟然如此强烈,这让我感到茫然。
家长付出了很多,孩子却并不认可,并不领情。亲子之间的问题究竟在哪里?我觉得是家长对子女的爱并没有引起孩子的共鸣,没能被孩子正确地解读,进而引发了孩子的错觉。一言概括之,是孩子没有真正感受到爱,缺乏被爱的感觉。从某种意义上讲,“被爱的感觉”也许比“爱”本身还重要。
一、尊重比给予更重要,关键是建立平等的亲子关系
片段一:
一天应邀去朋友家做客。她5岁的女儿嘟嘟坐到我身边:“孙阿婆,我告诉你……”“大人讲话小孩子别插嘴!”妈妈立马打断了她的话。过了一会儿,嘟嘟又往我身旁靠了靠说:“孙阿婆,那天……”妈妈又发话了:“怎么啦,大人在说话你干嘛总抢话头啊?”嘟嘟依然在等待机会。“喏,给你,自己去玩吧!”妈妈抓起几颗糖果塞到女儿手里。不料嘟嘟一甩手“哇”地哭着跑向自己房间。
片段二:
“再笑一点,自然点!”举着照相机的爸爸向樱花树前的女儿发着指令。“眼睛别眯,笑得甜一点。你这是笑还是哭啊?”妈妈也在评头品足。女儿几步跑出了镜头,“我不要照相,不要!”“咦,我们带你来玩是委屈你啦?你以为我们闲得发慌吗?还不是为了你!”妈妈生气地扯着嗓子嚷开了。“不要照相,就是不要,我就要玩!”孩子的声音越来越大。
家长无疑都爱孩子,都希望孩子快乐、懂事;但都忽视了孩子对尊重的心理需要,不被尊重的孩子是难以感觉到爱的。孩子是敏感又脆弱的,父母的不尊重不仅伤害了孩子的感情,孩子的抵制和反抗也同样有损于父母自身的尊严。
让我们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你会发现孩子许多不能被你接受的举止言行,其实在当年的自己身上也曾有过,你会发现自己原来也曾经是一盏并不省油的“灯”。
尊重孩子必须真正地了解孩子,用心、用爱去读懂孩子这本“书”;重新“走一遍童年的‘心路”,以孩子的目光、视角和心理去洞察体验儿童的世界。只有这样,才能明白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才能找到亲子感情的共鸣点,才不会因过于迫切的“爱子”“为子”之心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尊重。爱和被爱的感觉也会因有了彼此的尊重而随之产生。
二、给孩子成长的空间,别让他们充当满足父母需要的角色
片段一:
晚上,时钟早已走过了11点,磊磊合上奥数习题本,“唉,终于熬到头了,我都快困死了。”一旁的妈妈发话了:“你絮叨什么?我们辛辛苦苦工作,把钱都投在你的学习上,这都是为的啥?你要再觉得冤,往后别学了!”“我又没说要学。”“真不知好歹,没出息,我都为你脸红。”磊磊耷拉着脑袋没再吭声。
片段二:
“你在干什么?放下,快放下!”刚进家门,妈妈就大喝一声,正在厨房里忙乎的双双被吓了一大跳。“上次将蛋煎糊了不说,还烫着了手;怎么?又要乱折腾?”看到手忙脚乱的儿子,妈妈着急了。“有了上次的经验教训再学着试试么。”“你给我放着,要吃,我给你做还不成?”妈妈说着就夺下了儿子手上的锅铲。“谁说要吃了?我就想学,我们好多同学都会做几个菜了……”“把心思放到学习上,学习好比什么都强。”
成长的过程是立体、多元的;成长是要由孩子自己去完成、完善的。孩子最初萌发的各种兴趣爱好和学习实践的欲望是非常可贵的,如果一再被家长忽视、拒绝,久而久之就会扼杀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进取心;会错失培养孩子各种能力的好时机。即使父母在物质上给予再多,生活上照顾再好,总是被剥夺学习和锻炼机会的孩子是难以有被爱的感觉的。
家长要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和创造各种学习锻炼的机会,并积极加以正确引导。多一些鼓励,少一点包办;多一些指导,少一点挑剔。让孩子在学习、实践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感受到成功和快乐。
三、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认同、理解、包容孩子的感受
片段一:
“哎,明天又是星期一了,又要上学了,真没劲!”“什么?你都在说些什么啊?谁告诉你读书是为了有劲?为了高兴?不上学,不读书,你长大了能干什么?”听了小刚的叹息,妈妈很生气。小刚瞪了妈妈一眼,沮丧地再也没有开口。
片段二:
“她很讨厌,真的很讨厌,我再也不想理她了!”萌萌愤愤地诉说着她对新同桌的不满,情绪有点激动。“胡说,你怎么能这样对待你的同学?”爸爸开始大声训斥女儿。
毫无疑问,两位家长的动机都是好的,他们想纠正孩子对某个问题的认识偏差,继而进行相应的教育。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训斥构成了“情感障碍”。如果我们作个角色换位,站在孩子的立场,仔细体验一下,就会感受到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产生的心理反应。
就感情而言,最为重要的是真实和理解。当孩子向我们表达他们真实感情的时候,我们应该用心倾听,设身处地感受、理解,而不是振振有辞地去教育他们不应该有这种感情,应该有那种感情。家长这种处理感情的态度,孩子是不能接受的。
家长应该重视孩子对“被爱的感觉”的需要,积极改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方法;采取角色的换位思考,体验孩子的感受和情绪,不仅以正确的理性,同时以丰富的感性向孩子施教。
(作者系江苏省网上家长学校专家组成员)
编辑 朱璐 zhulu8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