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汀
2007年,只有5000亿元规模的银行理财产品,经过2000多天的发展,截至今年6月底,规模已达9.85万亿元。然而,一系列的违约事件将其推上了风口浪尖。
多位专家和银行业内人士向《中国经贸聚焦》记者表示,银行理财产品到期无法兑付并非偶然,目前多数银行采用“资产池-资金池”运作模式,理财产品的资金投向、运营管理等信息却不透明,投资资产的安全性存在潜在风险。
深受普通投资者欢迎的银行理财产品,因为跑马圈地式的野蛮生长、粗放的经营和监管的不力使其屡遭诟病。那么,产品和投资标的期限错配可能出现的流动性风险究竟有多大?“资产池-资金池”模式下滚动发行产品是否有“庞氏骗局”之嫌?
投资方向不明
6月20日,银行被曝“钱荒”风波。随后,各大银行纷纷推出高收益理财产品,许多银行的客户收到了推荐短信。本刊记者走访了上海多家银行网点,发现营业大厅里人来人往,不乏前来咨询和购买新推出的理财产品的客户。一位银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两天来咨询和购买理财产品的人比平常多了六七成,近期的市场也的确值得投资。”
上述工作人员解释,银行理财产品本身对调节银行资金头寸、资产负债表有重要影响,一般在临近季末、半年末考核时点时,银行往往会提升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来“抢钱”完成指标。而近期因为“钱荒”,理财产品收益率都创了历史新高。
尽管这些产品深受欢迎,但相关的信息披露却少得可怜。中资银行的产品说明书内对这笔资金的投资方向鲜有提及,而外资银行的产品说明书则像天书,晦涩难懂。
不少银行理财经理在向本刊记者推荐理财产品时表示:“虽然不能承诺100%保本保收益,但自从发行以来,还没有出现过无法兑付或亏损的情况。”记者在采访多位有投资意向的客户后发现,其中多数人认为,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就等同于银行存款,没有投资风险,且到期一定能实现预期收益率。
据普益财富监测数据,六成以上的银行理财产品属于非保本型。普益财富研究院肖芳认为,由于投资者对理财产品收益期待越来越高,银行推出的组合投资类产品数量增加,而这类产品一般都属于非保本浮动收益型。
此外,虽然投资者对银行理财产品刚性兑付的期望不减,但银行主观上并不愿意担当刚性兑付者的角色。从自身风险控制的角度出发,银行更愿意发行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多位理财经理表示,监管部门也从未要求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时承诺“刚性兑付”。
如果某个理财产品违约了,该由谁来负责呢?从条文上来看,银行只是扮演着中间人的角色。据本刊记者的《近期银行理财产品违约事件的不完全统计》,银行都不会扮演最后兜底的角色,甚至对客户的诉状频频叫屈。
一位银行理财产品的设计人员向记者透露,对于产品的投资方向他也无法获得精准的信息,“一般而言,只要产品达到了预期收益,投资者通常会觉得满意,也不会继续追究了。”
“资产池-资金池”难一一对应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毛振华表示,近期银行理财产品的风波不过是“冰山一角”,其规模大幅膨胀的潜在风险令人担忧。目前,最为业内人士诟病的是其“资产池—资金池”操作模式。由于这种模式下集约化运作的便利性和经济性优势,其自然成为了银行资产管理模式的首选。
上述工作人员向记者解释,所谓“资产池—资金池”,就是银行建立一个“资产池”,借助信托等平台,像采购员一样采购证券、债券、信贷资产等,将其虚拟地置入一个池子内。同时,银行对应地建立一个“资金池”,把客户募集的资金放入该池中来对接采购来的资产。
资金池里的资金包括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的募集资金,短期的理财产品不断滚动发行,理财产品也不断到期结束,资金池里就会有新的理财资金加入。尽管资金不断流进流出,但资金池里的总量保持与资产池规模所匹配。
這种模式的运转,无疑需要确保新进来的资金足以偿还到期的资金。一旦资金流动性紧张,新进资产不足以偿还到期资金,那么必须变现资产池中的一部分资产。
4万亿刺激政策退出之后,银行信贷规模日益紧张。“资产池—资金池”的模式下,银行理财迅速成长,接棒传统信贷资金难以覆盖的项目。不过,业内人士对于两个池子内资金与挂钩标的难以一一对应的现状表示担忧。
早在2011年,监管部门就要求银行规范和整顿资产池模式。一位金融人士告诉记者,“由于产品的资金量太大,很多产品都没有做到资金和挂钩标的一一对应。其实,在技术层面上这不是问题,但会直接导致银行运营成本增加,所以商业银行没有动力去做,更不用说公布资产池的详细信息。”
期限错配不是罪
值得注意的是,资产池里面的资产主要是长期资产,比如银行对企业发放的5年期贷款,或者在银信合作模式下,银行通过信托公司发放的2年期信托贷款,以及同业存款、票据资产和债券等等。而资金池里,短期银行理财产品占了大半,期限从几天到几百天不等。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宏皓表示,如此期限错配的盈利模式本身无可厚非,事实上,期限错配正是银行表内经营最主要利润来源。商业银行一般存款中活期占比在30%以上,超过1年的定期存款占比也始终较低,而贷款结构中中长期比例整体在50%以上,存款利率上限管理和贷款利率下限管理的背景下,活期存款和中长期贷款之间的稳定利差成为银行净息差贡献的主力。
宏皓认为,有效进行流动性安排,提高理财账户的全盘现金流摆布规划能力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针对资产池操作模式下银行理财产品的兑付问题,宏源证券分析师解学成分析,一旦资产池产生的现金流无法满足理财产品的兑付要求,银行有三种解决方案可供选择,一是动用表内资产,二是用新发行理财产品所募集的资金来支付,三是从银行间市场拆借。
解学成解释,一般来说,银行更偏好前两种方案,尤其是第二种方案,即发行新产品、兑付旧产品,但一旦投资者停止继续购买理财产品,银行可能无法兑现承诺,从而引发信誉危机。如果银行采纳第一种方案,即动用表内资产进行兑付,考虑到目前理财产品的规模,可能引发严重的危机。
“庞氏骗局”资金暗池
中国金融学会副秘书长杨再平表示,正规的操作性资金池把募集来的资金集中一起,对应若干真实项目,用若干真实项目的投资回报兑付买者,这是没有问题的。但另一种即“庞氏骗局”资金池安排,把募集来的资金集中一起,并不对应真实项目,而是用进入资金池的资金兑付买者,就是“拆东墙补西墙”,或用下家的钱回报上家,形成自我封闭式循环。
“这就无异于非法集资骗局,不是真实理财,就存在可持续问题,也存在严重的法律问题。虽然目前来看,这样安排的理财业务尚属极少,但危害极大。”杨再平称之为理财之毒药,不得不防。
“现在,各家银行都有了这些资金暗池,”前投资银行从业者张化桥说,“为了给交易融资,他们通常会让一个信托公司来充当中间人,借用它的图章来从事交易。而信托公司会因此得到一笔报酬,但它通常什么都不做。所有工作都由银行来操办。”
金融研究人士向本刊记者透露,在目前的理财产品募集资金当中,有相当一部分贷给了房地产开发商和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对此,他非常担忧,“银行利用监管较少的理财产品,重新包装贷款,支撑有风险的公司和项目。这些产品能绕过政府的利率控制,但给理财客户带来了潜在的风险。”
“影子银行”宜疏不宜堵
去年10月,现任证监会主席、时任中国银行董事长的肖钢发表文章,呼吁中国必须清理“影子银行”,尤其是借理财产品为名的短期投资工具。他认为尽管目前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处于低位,但潜在的风险“肯定大于正式的数据”。文章尖锐地指出,有些理财产品甚至根本没有与任何投资挂钩,或与背后的长期投资不匹配,只是用新产品来偿付旧产品,“这基本上就是‘庞氏骗局!”
今年7月18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警示, “影子银行”可能演变为中国金融系统性风险。中国政府债占GDP的45%,增长前景不容乐观。
本刊记者咨询多位银行业分析师,其中多数认为“影子银行”的系统性风险目前仅仅是能看到一点迹象。监管机构出台的新规,也只是要求理财产品均须与其所投资资产相对应,做到每个理财产品单独管理、建账和核算。目的是提高整体的透明度,实现风险买者自负,避免银行体系未来遭受难以预见的损失。
瑞穗证券亚洲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认为,仅因为潜在风险就对影子银行体系严加管制并不合适。
在中国利率双轨制和信贷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影子银行”实质上是承担了一个连接资本市场和存贷款市场的中介运作体系,是对传统银行信用扩张渠道的变相替代或补充。从这个意义上讲,不同于欧美通过叠加型金融衍生产品无限放大杠杆的“影子银行”体系,中国的“影子银行”仍是一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相对原始的信用扩张机制。
要使中国影子银行体系成为金融改革成果,防止出现“庞氏骗局”,沈建光认为,首先应大幅增加国债及省级政府发行地方债的发行量,严格控制下级政府城投债发行及融资平台信托贷款的规模。其次,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逐步放开银行信贷管制和存款利率上限,让资金价格“随行就市”,解决“影子银行”产生的根源性问题。再次,建立“影子银行”的监控体系,加强影子银行体系透明度,建立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防火墙,对银行体系内的“影子银行”活动和体系外的差异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