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单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中科院心理所2003级博士研究生。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教授,美国丹佛大学访问学者,国家级精品课程主讲教师。曾任共青团系统心理健康辅导员培训项目专家讲师团成员及督导青少年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现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心理学函授学院副院长。研究领域为儿童心理健康与人格塑造、儿童智力与人格测评、高应激职业员工的心理教育与调节模式等。
关梅林博士不仅是一位心理学专家,还热心家庭教育知识普及工作,活跃在各种公益讲座上,深受家长们的欢迎。她深入浅出的讲解常常让家长们豁然开朗,有时,她尖锐的批评也令家长们如芒在背。日前,本刊记者采访了她。
科学值得敬畏
记者(以下简称记):对家长来说,家庭教育是个沉重的话题,因为孩子身上出现了太多的问题,而家长束手无策。但是家庭教育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所以家长普遍很焦虑。关博士,您接触的家长比较多,对此有何看法?
关梅林:(以下简称关):家庭教育确实很重要,应引起家长们的重视。我认为,家庭教育之所以成为沉重的话题,不是因为孩子身上的问题越来越多,而是因为家长的观念和孩子的实际发生了脱节,而大多数家长不愿或不知道如何掌握科学的教育观所致——总之,是家长的问题,不是孩子的问题。
记:您能举例说明吗?
关:好,我举一个实际的例子。有一天,我在一所中学的门口看到一位妈妈非常愤怒地扇了儿子几个耳光。原来,妈妈不允许儿子在学校踢球,理由是踢球耽误学习,儿子没有听妈妈的话,还撒谎骗妈妈,结果被妈妈发现了。我相信,类似的家庭冲突很普遍。在家长看来,学习就要刻苦,要头悬梁锥刺股,要只争朝夕,而踢球是玩耍,是浪费时间。
记:家长的想法太极端了,劳逸结合才能出好成绩。
关:如果讲劳逸结合的道理,家长没有一个不点头的,但心里未必同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内心不认可。长期以来,家长们只知道运动可以锻炼身体,使孩子少生病,不知道运动还有别的作用,而且作用更重要。科学研究发现,运动可以使人的大脑释放一种让人感觉快乐的化学物质——内啡肽。内啡肽可以调节人的情绪,唤醒大脑的积极力量,减缓焦虑,从而有利于学习。如果那位妈妈明白这个道理,还会禁止儿子踢球吗?爱孩子的家长都不会做这样的傻事,遗憾的是,很多家长不明白这个道理。在信息传播如此便捷的今天,家长不明白这个道理是不能原谅的。归根到底,是家长们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只相信自己的或听来的经验,对科学缺乏敬畏之心。
记:家长是过来人,几十年的人生经验也是财富,为什么要否定呢?
关:不是否定,而是要对经验怀有警惕之心,善加利用。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选择关注一些事物之后,对其他事物就会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这种心理活动特点叫主观性、选择性。所以,当家长和孩子对某件事在认知上发生分歧时,家长会怀疑孩子、指责孩子。与之相反的心理活动特点叫能动性,即反省自我,全面收集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有一句名言:“我们要对体验虚怀若谷。”意思是说,我们要知道,我们看到的不代表事情的全部,只有沟通、交流才能获得更全面的信息。很多家长觉得自己人生经验丰富,这种认识必然造成亲子关系的不平等,当家长试图用经验为自己树立权威时,事物的真相就离他越来越远,最终必然是权威的崩塌,表现出来就是孩子逆反、亲子关系紧张。
记:那么,家长该怎样做呢?
关:除了要对自己的人生经验抱有警惕之心,家长还需要系统学习家庭教育这门科学。
记:系统学习恐怕做不到,家长毕竟不是教育专家。
关:家长们不必把科学理论神秘化,家庭教育是实用科学,学起来很有趣,加上学以致用,一点儿也不枯燥。
记:那么,从哪里入手呢?
关:我建议从心理学入手,先了解孩子心理活动的规律,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情绪、意志等活动规律。掌握这些之后,家长会发现,孩子身上的那些问题都是有深层原因的,这样,开展家庭教育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了。
经验未必管用
记:刚才您谈到家长要对人生经验抱有警惕之心,我想您不是全盘否定经验的价值吧?而且,经验与科学也并不矛盾。家长究竟该怎样看待经验?您能再解释解释吗?
关:我不是否定经验,我是在反对经验主义。经验是什么?经验是人们在实践当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经验是管用的,但有一个前提,即应用经验和获得经验的情景要相似。当情景相似时,经验是解决问题的参照,提高行为效率。但是如果情景差别巨大,经验就未必管用了。
我来举例说明。孩子不想去幼儿园,家长凭经验判断孩子可能是不适应新环境,认生,多去几次就好了。孩子上了小学,又不愿意上学,家长凭经验判断孩子是贪玩、懒,于是劝导、逼迫、恐吓孩子。孩子上了中学,出现了明显的厌学心理,家长没招儿了,认为孩子的品行出了问题,不勤奋,没有责任感,甚至认为孩子不是读书那块料儿,于是焦虑不堪:考不上好大学,孩子的将来可怎么办?
现在我们来分析,在对待孩子厌学这件事上,家长的经验为什么不管用。家长知道,孩子都贪玩,犯懒,不愿意学习,因为学习很枯燥,软硬兼施一般都能解决问题。但是,家长和孩子的成长环境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经验的情景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的孩子面对的诱惑多,压力大,情绪复杂,所以经验不管用。现在厌学的孩子多半有抑郁症状,是一种心理障碍,小学生中不少见。他们对什么都没有兴趣,自我评价低,严重的有自杀倾向,需要心理辅导,甚至服药治疗。如果家长一味逼迫孩子,孩子对上学的抑郁就有可能变成更痛苦的焦虑,引发其对学校的恐惧。这不是在帮孩子,而是在制造新的问题。所以,经验有时是靠不住的。如果家长系统地学习过心理学,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和个性特点,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就会努力找出孩子的心理原因,然后再实施教育就有了针对性,效果才能好。
记:如果自己的经验都靠不住,那别人的经验就更别提了,比如“虎妈”“狼爸”的经验,还有什么推广价值?
关:典型案例值得思考,但照搬别人的经验不会有好结果,理由还是刚才所说的,情景不同,再成功的经验也无法复制。“虎妈”和“狼爸”的家庭教育,我认为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大家都说他们的家庭教育是成功案例,我不认同。他们的所谓成功,说白了就是把孩子送进名牌大学,也就是说,名牌大学的大学生都是成功人士,那马加爵呢?人生的成功除了阶段性的学业成绩好,还应该包括毕业以后较好地融入社会、创造社会价值、身心健康、人生幸福。有的孩子很会读书,但是读完书以后不会应用,有的孩子上了名校,却有心理问题,甚至有自杀倾向,有的孩子学业、事业都很顺利,但是内心缺乏幸福感……用这些综合指标来衡量,“虎妈”和“狼爸”的家庭教育是否成功还有待观察。
记:经验和科学的区别是什么?
关:科学讲究证据,任何一个证据都要求用科学的方法获得,任何结论都是严密的人类认知;而经验是基于个人经历积累的知识,没有经过严密的论证。
以大脑的可塑性为例。最近40年,神经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原来我们认为,孩子的大脑具有可塑性,成人的大脑不具有可塑性,最新研究证实,成人的大脑也具有可塑性。成年老鼠经过大量的训练,可以有社会知识,有朋友,有交往环境,大脑的丰富性是生活在贫乏环境中的成年老鼠的5倍。美国纽约科学院专家艾瑞克·詹森提出,能够使大脑的可塑性向积极的方向发展的刺激方式是身体运动。进而提出,新颖、有意义的学习可以促进大脑的发展。大脑的发展有一个规则,如果接受到这个刺激,是我愿意学的,就会激活大脑的相关区域,使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如果是不愿意学的,大脑就不能被激活,学习效率就大大降低,强制学习则会消耗大量大脑能量,过度紧张和过大压力会导致新生成的神经元死亡,给身心造成伤害。这个理论,正好可以用来解释刚才谈到的厌学问题。
智慧创造快乐
记:您的分析精辟透彻,相信会给家长以启发。您能否从科学的视角谈一谈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关:好的。我想从亲子关系的角度来谈。0~1岁的婴儿与主要抚养人的关系非常重要,因为这是孩子大脑发展的重要阶段,需要良好的环境。这个阶段孩子的右脑的发展特别快,而负责语言管理的是左脑。因为语言尚未开始发展,婴儿与父母的交流有障碍,但婴儿会从父母说话的语调、表情、身体语言等方面来感受信息。婴儿只会用哭声表达需要,没有别的方式。这时,父母的回应方式就显得格外重要。如果父母及时回应孩子,满足孩子的需要,孩子就会在内心初步建立起安全感,与父母建立起依恋关系,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更愿意与人建立积极的关系。
记:如果父母没有及时回应孩子呢?
关:如果父母不能及时回应,孩子的安全感就会有缺陷,长大后有可能出现心理焦虑、人际关系障碍等问题。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父母的情绪不稳定,教育方式时好时坏,孩子就会跟父母贴得很近,唯恐失去父母的爱和保护,变成焦虑型的孩子。如果孩子长期得不到父母情感上的支持,孩子就不能与父母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他们往往会出现攻击性行为,因为这样的孩子内心的愤怒没有得到抚慰,遇到刺激就会攻击。长大以后,他们较多成为心理疾病患者。
记:看来,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一味严格不是上策。
关:“严格”是中国家长最喜欢用的一个词,也是最常见的教育误区。什么是严格?心理学认为,严格首先是在原则问题上为孩子建立明确的行为边界。内心有行为边界,孩子就有安全感,因为他知道在那个边界之内是安全的。其次,严格要以爱为前提,以指导为配合,没有爱的严格那是虐待。如果孩子没有在内心建立起安全感,没有建立起与父母的依恋关系,父母的严格要求就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同时,严格不是控制,更不是暴力,父母不能以严格要求为名向孩子发泄负面情绪。如果父母的严格要求能让孩子获得快乐,那才是真正的严格。
记:家庭气氛对孩子的影响是怎样的?
关:这是一个大问题,几句话说不清楚。我来讲一个国外的心理学研究实验吧。科学家把一对双胞胎姐妹分开在两个房间,给予她们不同的信息刺激:姐姐听快乐的音乐,看快乐的电影,读快乐的文字;妹妹听悲伤的音乐,看悲伤的电影,读悲伤的文字。在随后的测试中,科学家们发现,姐姐的大脑里充满了血清素,而妹妹大脑里血清素很少。血清素是可以影响情绪的化学物质,对记忆、意识都有很重要的影响。由此得出结论,快乐的环境对孩子有积极的影响,而悲伤的环境对孩子有伤害。家长都是爱孩子的,家庭也本应是温馨快乐的,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孩子能轻松学习,取得优异成绩,家长们应积极营造快乐的家庭环境,给孩子正能量。反之,那些不快乐的家庭,比如父母关系紧张的家庭,有暴力的家庭和单亲家庭,孩子往往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记:怎样营造快乐的家庭环境呢?
关:学习,家长与孩子一起学习新知识,共同成长,因为能让人长久快乐的东西不是金钱、地位,也不是阶段性的成功,而是智慧。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