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跃进”期间总理“偷袭”食堂

2013-04-29 14:46李卉
健康必读 2013年8期
关键词:大跃进社员食堂

李卉

1960年到1962年,是新中国历史上不堪回首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而身为共和国总理的周恩来,却不是三年“大跃进”中的得志者,他是“大跃进”后的苦行者!在这场热闹非凡的“大跃进”中,周恩来一直处在挨批评的境地。这是他漫长的政治生涯里少有的长时间的失意。早在1956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尚未完成,冒进的苗头开始显露的时候,周恩来就发现经济建设速度过快,“突飞猛进”的背后似乎预告着某种灾祸,惊人上涨的数字决不是个好兆头。他开始考察、思考,进而感到极度的不安。1957年,在研究设计第二个五年计划时,周恩来和分管经济工作的陈云,提出控制建设速度,适当压缩基本建设的规模,保证重点,提防脑子过热。

周恩来作为国家总理,他关心的是为之奋斗了几十年的革命事业和老百姓的安危幸福!他曾经冷静地观察形势,希望让时间说话。可是全国的经济建设不但猛然过热膨胀,而且迅速演变成了全民性的“大炼钢铁”。人们热情空前高涨,有谁还敢去保持冷静的头脑?!周恩来又一次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他心里非常清楚,时间一到,滚烫的钢水会立即凝聚成冰冷而沉重的负担,压在中国人民的身上。自然规律是残酷无情的!一向严于律己顾全大局的周恩来,又一次把违心的“检查”送给了毛泽东。整整三年,周恩来都被视为落后于时代的保守派。

没过多久,“大跃进”没有把农民带进“共产主义天堂”,而冒进后的问题却“兵败如山倒”似地滚滚涌来。几乎一夜之间,宣传家们用最美的词句描绘的“灿烂远景”海市蜃楼般地消失了。饥饿像瘟疫一样在全国蔓延,农村首当其冲。

周恩来的心在颤抖,在滴血,成千上万的父老乡亲在新中国政权下并没有摆脱旧时的窘境。他,人民的总理,怎能深居红墙而视而不见呢?

在周恩来的记忆储库中没有“个人得失”的字眼,人民的得失就是他的得失,人民的悲喜就是他的悲喜。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民领袖,可以从容地面对一切严酷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惟独不能从容地面对百姓的饥号!于是,从1960年到1963年,几年间,周总理的足迹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每一条战线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1961年5月3日,周恩来带领工作人员来到河北省武安县的伯延村公社。他这次到农村考察,带着三个题目:食堂、供给制、包工包产。

周恩来在伯延村调查了4天,先后召集了大小队干部、社员群众、农机站及修配厂的人开会七次,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农民们也知道“宰相”的分量,见总理挨个问他们,他们只是笑,也不敢乱回答。周恩来见群众对食堂有顾虑,就说:“食堂是上面叫办的,下面说好,我们就相信了;现在一调查,不好。不好咱们就不办!”会场气氛顿时活跃起来,12名社员代表都敞开喉咙反对办食堂。

其实,社员代表不知道,为了掌握真正的情况,周总理一行早就“偷袭”了一次食堂。到武安的第一天中午,总理提出到食堂用餐。干部们怕“露馅”,赶快叫社员先打饭吃。等总理一行人用餐时,根本见不到社员的影子,只见桌上为他们备了猪肉和鸡蛋。总理问:“平时你们也吃这么好吗?”“是的,是的。”“那你们比我们在北京生活还好啊!不过,今天,我不能吃。苏联逼债,我立了规矩,不吃鸡蛋,不吃猪肉。给村里的病号吃吧,他们比我们需要。”于是一碗肉和一盘炒鸡蛋被总理让工作人员端走了。

村干部以为总理不会再去食堂了。可是第二天,总理又在另一个自然村的食堂出现了。炊事员一见总理,措手不及,连忙盖锅盖,说没有吃的东西了。周恩来也不说话,径直走到大锅前,揭开锅盖,见里面还剩些玉米糊糊,二话不说,拿碗就盛。炊事员慌了,要用干净毛巾替总理擦擦黑黢黢的碗。总理摆摆手:“这没关系,不用擦。”玉米糊糊下肚了,总理心里对食堂的情况也清楚了一半。

总理又一次召集社员开会,社员们挤了一大屋子。开始群众不敢说话,敢说话的人也只说食堂好,能吃饭。总理见老百姓有压力,便笑着指指墙上的画像:“我叫周恩来,就是墙上的那个人,你们看像不像?这次我来是想听听大家的心里话,有话只管说,说错了也不要紧。”大家依然不敢说。周恩来见一个蹲在他身边闷头吸烟的中年人,就问:“你叫什么名字?为什么不说话?”别的人回答说他叫“二廷”。

二廷见总理问话,猛地跳起身,直着脖子:“总理,您叫说真话?还是假话?”

“当然是真话啦!”

二廷作出一副豁出去了的模样:“刚才说的食堂好,全是假话!食堂不好,食堂吃不饱。”

总理立起身子,认真地问:“为什么吃不饱?”

“总理您算算,一共几两指标?司务长、炊事员多吃一点,他们的老婆孩子爹娘老子再多吃一点,干部多吃一点,到我们社员嘴的才有三四两,能吃饱吗?要自己做,汤汤水水的总能糊饱肚子。别看我死了老婆,一人拉扯几个娃娃,我还是愿意自己做!”二廷的话像拉开闸门,大家七嘴八舌诉说食堂的苦处,有人竟然号啕大哭起来。

周恩来的心在一点点下沉,这比指他的鼻子骂他还难受啊。老百姓在食堂挨饿,可是中央还不知道,他这个总理还不知道,惭愧啊!“乡亲们,我这个总理没有当好,让大家挨饿了。食堂不好,就不办!”

二廷问:“不是糊弄我们?”

“不是!”总理斩钉截铁地回答。

“您要是糊弄我们,总理,再过两三年,您也会饿死的!”

周恩来猛然一震,尴尬地望着若无其事的二廷,突然用少有的豪爽,拍了一下桌面:“好!二廷,往下说,为什么两三年,连我也会饿死?”

二廷也不害怕:“我们吃不饱,没劲干活,地里打不上粮……长那一点粮还不够咱生啃着吃呢!哪有粮食往上交?一年不交,有国库,两年不交,还有国库,三年不交呢?还有国库吗?您当总理的也要吃饭,国库没粮,您能不挨饿?”

周恩来的眼睛潮湿了,激动地说:“二廷,你是我下来碰到的第一个敢讲真话的人。你批评得对,我很难过。上面不了解情况,下面乱指挥,搞得你们减了产,生活困难,我这当总理的能不难过吗?我周恩来走南闯北,很少有人能说住我,今天算你行,说住了我。二廷,咱们交个朋友吧!”

第二天清晨,周总理找到了二廷的家。“总理请坐吧,我家又穷又小,就坐床上吧。”总理看看床上,几个孩子还在梦乡。“二廷,真不容易啊!4个孩子,你又当爹又当妈,够累的啊!”“不累不累,总理管大事才累呢。”总理抚摸着那个最小的女孩的头说:“我和邓颖超没有孩子,我帮你带个女儿吧,养大后再送回来。”二廷的头耷拉得更低了。“孩子她妈死时对我说,要我好歹把孩子都拉扯大,我不能辜负孩子她妈。总理,孩子我不能让您带,我养得过来。”两颗热泪,顺着二廷这位才三十多岁却已经过早衰老的脸颊上淌了下来。周恩来也难过地背过脸去……

在伯延村的几天里,周恩来总理总想争取“独立自由”。工作人员刚见他歪在椅边休息,转眼就不见了。大家好紧张,赶快分头去找。

那一天,总理发现不远的一户人家的烟囱里冒烟,就去了解究竟。当时只让社员吃食堂,不让在家里做饭,住家的烟囱冒烟是不正常现象。冒烟的那户老农招呼他坐,周恩来一屁股就坐在人家的门槛上和主人攀谈起来。

“您多大岁数了?”“65岁,老了,不中用了。”“比我大一岁。我属狗,也老了,不中用了!您留过辫子吗?”“留过。”“我也留过,还挺长的。”“甚?总理也有过辫子?”“总理也不是生下来就是总理。那时谁不留?不留还不漂亮呢!”“嘿嘿……”两位老人都乐了起来。

都是留过辫子的人,交谈起来格外亲切。“老哥,您为啥不入食堂?”“食堂吃饭不对胃口,自己做饭方便,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不想吃了,粮还在家搁着,飞不了。食堂吃饭不吃白不吃,谁也不省着点……要是不办食堂,种地的庄稼户谁能不省着点儿过?粮多少还会有点儿的,也不会饿成这德行!”

“是啊!我和邓颖超也入过食堂,开会多,来人多,不方便啊,不几天我们也退了食堂。”

“您不入食堂当然可以呀,您是大官,谁还敢怎么样您?我不行,我不入,人家斗我,说我是社会主义绊脚石。”

“老哥,不能这么说。我不入食堂,就不是社会主义总理?以前我不专管粮食工作,现在却要天天过问粮食情况,你们没粮吃,就不要我当你们的总理了。大官也会被老百姓罢掉的啊!”

老农张开嘴乐呵呵地笑:“家家都有难念的经,总理也有疙瘩的时候……”

5月6日,周恩来临离开伯延村时,又召集社员开会,他亲口告诉大家一个决定——伯延村解散食堂!并通知食堂做好给社员发口粮的准备,到10日要基本将农民生活安顿妥当。当时满院子群众,一听总理下命令啦,一齐“呼啦啦”地往总理跟前挤,要和总理握个手。总理身不由己地被沸腾的群众簇拥着走出会场大院。

突然,从人群里挤出一位老汉,冲着总理“扑通”双膝跪地磕了一个响头:“周大人……我给您请安……”周恩来忙把泪流满面的老汉搀扶起来:“老乡,有话好好说……”边说边弯下腰替老汉掸膝盖上的土,老汉竟文绉绉地自责:“我失礼了,失礼了!”

总理的秘书找到老汉,指责他不应该跪拜。老汉动气了,说:“你这秘书好不懂事,不知祖上礼节!总理就是宰相,你懂不懂?过去宰相下来,要黄土铺地,清水洒路……我见了总理磕头,只是想讲究个礼节。咱农民有这么好的总理,磕个头有啥?好像社会主义就不讲礼节似的……”

7日凌晨3点,周恩来给远在上海视察的毛泽东主席挂通了电话,详细地汇报了这次在农村考察的情况。后来,他又给毛主席做了书面报告。

在1962年初的七千人大会上,毛泽东做了检查。同时,许多中央领导人对这几年党内“左”倾错误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七千人大会后,从1962年下半年起,全国的经济形势有了转机,“三年自然灾害”也随之缓解,农民渐渐渡过灾难时期,又有了新的希望……(据《江西廉政网》)

猜你喜欢
大跃进社员食堂
西泠印社早期社员作品选
胡耀邦:让社员们多搞点“小自由”
“互助孝老食堂”值得推广
食堂
幸福食堂值得推广
三千食堂
“大跃进”运动与中国卷烟生产和消费的常态化
药品审批困局:从“大跃进”到“大塞车”
“大跃进”后的产能过剩与城市工业的增效改革
九三学社社员绘画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