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的群众观

2013-04-29 00:44徐银山
铁军 2013年8期
关键词:老百姓新四军群众

编者的话:

党中央决定从今年下半年起,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出活动全过程要贯穿“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要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是我党我军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方面,新四军各级将领和部队做出了光辉典范。为配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本刊特发表徐银山同志的这篇文章。

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这篇光辉著作中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新四军正是这样一支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革命军队。自诞生那天起,她就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大于一切、重于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同时还要看到,新四军是由经历腥风血雨三年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改编组成的,又是在日、伪、顽的夹击中走过来的,而且愈战愈强,成为华中敌后抗战的中坚,这与新四军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把游击战争建立在人民战争的基础上是分不开的。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新形势下,认真研究和学习新四军的群众观,对于从党史、军史、国史中汲取丰富的历史经验,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切为了人民

关于我们党和毛泽东提出的群众路线,新四军政委刘少奇曾作过系统阐述。刘少奇认为,“我们的革命,不是为老婆,为吃饭,为出风头,而是为了人民群众的解放。一切为了群众,否则,革命毫无意义”。他特别强调,“一切共产党员,不论他在任何工作岗位,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均必须经常关心群众的疾苦,为群众每一个实际利益而奋斗,不代表群众利益、不爱护群众利益、不关心群众疾苦,那就不是共产党员”。陈毅在土地革命战争极端残酷的岁月里,对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作出了极其经典的论述:“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革命强中强。”

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人民子弟兵的天职。只要相信和依靠群众,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任何敌人都不能压倒我们。因此,必须把一切为了人民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主动地关心群众的疾苦,帮助群众解决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样才能使广大人民把军队当作自己的队伍,同呼吸、共命运,鱼水相依、同舟共济,新四军就是这样,从领导干部到普通士兵,都能把老百姓的冷暖挂在心上,为老百姓排忧解难。皖南事变后,刘少奇任新四军政治委员,当时他住在苏北阜宁县汪朱集的朱其干家。一次,刘少奇散步归来,走到大汪塘边,见几位妇女在月光下边洗衣服边闲谈。从一位年轻妇女与一位中年妇女的对话中,他得悉村里一位叫毛粉来的贫苦农民,一家几口人,没吃没穿,穷得叮当响,几乎出不了门。回到住地后,刘少奇便让警卫员叫来两名女战士,让她们带上六尺白布、两条毛巾、两块肥皂等物品,送到毛粉来家。两位女战士走后,他又考虑如何帮助解决毛粉来家的吃饭问题。面对送来的物品,毛粉来一家感激不尽,一再说“共产党好”、“新四军好”、“刘政委好”。后来,尽管刘少奇离开汪朱集多年了,毛粉来仍念念不忘“刘少奇送白布”的往事。

新四军第三师师长黄克诚是一个时刻记挂着人民的人。1943年春节刚过,敌人即对盐阜根据地进行规模空前的大扫荡。这天,师部机关及警卫部队为了跳出敌人的合击圈,决定从旧黄河南向河北撤退,并在河上用几十条小木船临时架起了一座浮桥。此时,敌人逼近旧黄河,枪声、炮声越来越近,危险在即。这会儿,旧黄河南几个村子的数百名群众也牵着牛、抱着鸡,扶老携幼地拥挤到河边,急于过河。但河水齐胸,十分寒冷,而浮桥又只能一个人单行通过。师部机关和警卫部队大多数人还在河南尚未过河,大家十分焦急。黄克诚当时正在河南浮桥口上,他见状大喊一声:“部队停止过河,先让老百姓过!”只见黄师长站在岸上,亲自指挥部队让路,而此时枪声已越来越密集了。炮弹已打到河里,激起阵阵水花。指战员们见师长镇定自若,没有一个人与民争渡,都闪在一边,让老百姓先过。半个小时后,老百姓全部安然过桥,黄师长和其他人员才冒着敌人的炮火踏上浮桥,迅速向旧黄河北撤离……这件事被时在阜宁东北乡大扬庄养病的邹韬奋先生知道后,他对第三师八旅参谋长庄林说:“黄师长这件事太感动人了。我病好之后,一定要写文章让大家知道。”

充分尊重人民

新四军不仅强调人民军队要为人民服务,还一再要求处理好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真正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一刻也不脱离人民群众。军民团结,打成一片,是人民军队的力量源泉,也是人民军队成长壮大、形成良好军风军貌的重要条件。新四军与人民群众是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也是利益相关的一家人。

陈毅在挺进敌后的实践中反复强调,我军要在苏南站住脚,首先必须模范地遵守纪律,取得群众的信任。如果群众不让进村,我们就露宿田野;不卖给粮食,宁可饿饭也不能拿群众的一粒粮食。他坚持以身作则,几次在屋檐下坐到天明。每次敌人扫荡,新四军总是设法掩护群众,保卫群众的生命财产。对于不抗日、只扰民的土劣武装,新四军坚决给予打击,为民除害。新四军遵守纪律和保护群众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广大人民的信任、支持,一致称誉“新四军是从未见过的天下最好的军队”。

1938年6月,新四军军部在行军途中召开了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确定战时政治工作的方针、任务、制度与领导方式等基本问题,要求部队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坚决实行不拉夫、不收款、不扰民的“三不”政策,不准直呼“老百姓”,而要称“老乡、老大爷、老大娘、大哥、大嫂”,始终将增强群众对新四军的信任,作为发动和组织群众抗日的前提,提出“新四军江南化,江南新四军化”的目标。新四军第三师师长黄克诚率部队趁黑夜越过敌人的封锁线,挺进苏北阜宁县益林镇东边的大王庄。刚进村,黄师长就下令:“一不准敲群众家门,二不准动群众的一草一木,三不准大声喧哗,惊醒群众。”指战员们按班、排分散到群众家前屋后和草堆避风露宿。当时北风呼啸,天寒地冻,警卫员犯难了:师长身体不好,师长的妻子唐棣华还带一个不满周岁的孩子,冻出病来怎么办?就向师长请示到一户人家借宿,遭到黄克诚的拒绝。警卫员只好找个草堆把唐棣华和孩子安顿下来。天亮了,河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战士们衣帽上全是霜花,村民们开门出来了,一见这情景,十分感动。

在淮北龙山集,有位白发苍苍的谢老太太,先后把自己的三个儿子交给新四军,去为被鬼子杀害的父亲报仇,三个儿子都先后壮烈地牺牲了。这个伟大母亲将悲痛藏在心底,更加积极地搞好支前工作,为新四军赶做军鞋。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见状,鼻子一酸,喊了一声:“好妈妈!”便扑通一声跪在谢老太太面前。他恳求:“我要做您的儿子,您就是我的妈妈。”此情此景,真是感人肺腑啊!

新四军每到一地就宣传发动群众,帮老百姓做事,排忧解难,在与日军作战的同时,顺应百姓呼声,打掉一些危害乡里、百姓痛恨的“二鬼子”、“游劫队”、“游吃队”,深得民心。当时老百姓很快就把新四军与一些旧军队区别开来,疑虑消除,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去找新四军诉说,关系日益亲密,把“出门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改为“遇到新四军,亲如一家人”,新四军在敌后很快站稳了脚跟。当年在民众中流传着“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的歌谣,涌现出父送子、妻送郎参加新四军的景象。云岭的张素莲担任妇抗会主任后,她全家11口人,除80岁婆婆和婴儿外,有8人跟随新四军参加革命。据军部文化工作委员会总干事钱俊瑞回忆,他做民运工作期间,随意到哪个老百姓家,他们便会告诉你,不是他的儿子在新四军,就是哥哥、弟弟或丈夫在新四军,所以家家都把新四军当作自家人看待。

真诚爱护人民

新四军初到华中,当地打着抗日招牌的“游击队”抗日不足,扰民有余,极大地破坏了抗日军队的声誉,加之敌人对新四军、共产党的造谣诬蔑,有些群众甚至对新四军坚壁清野。面对群众的暂时不信任,新四军不急不躁,以铁的纪律、模范的行动,真心诚意地去感动群众,让群众了解到新四军就是过去的红军,从而得到群众的大力支持和坚决拥护。

新四军初到岩寺时,正是春耕时节,军部和支队首长亲自带领广大指战员帮助群众耕田、播种、插秧。还经常帮助老百姓挑水、扫地。到了云岭,军部机关人员与民众打成一片,还办起了夜校,教农民识字唱歌,为民众演戏,宣传抗日报国的主张。农民有疾病,军部医院免费给予治疗。在群众觉悟提高的基础上,新四军帮助组织了农抗会、工抗会、青抗会、学抗会、商抗会、妇抗会、儿童团等抗日群众团体,其中农抗会的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当时在泾县、繁昌、南陵、铜陵及青阳的部分地方,共成立了394个农抗会,会员总数1.34万余人。

1938年11月,新四军第二支队机关来到宣城狸头桥附近的红杨树村。指战员们宣传新四军的抗日主张,和群众打成一片。特别是村上的小孩子几乎天天和战士们一起玩闹。这天,九岁的儿童来刁来到拴骡马处玩耍。他左看右看还不满足,好奇心促使他去摸了一下,结果骡子猛地回头在他右肩上咬了一口。支队长张鼎丞司令员知道此事后,大声宣布:“把这匹骡子就地宰掉。”有人请求说骡子运输不可缺少时,张司令员果断地说:“它咬人犯罪,天理难容,谁也不能替它说情,执行吧!”大骡子被牵到村头宰掉了。经过三个多月的医治,来刁的伤口痊愈。张司令员得知后很高兴,嘱咐管理员付给小孩家银元四块、衣料两套,作为疗养费。这个当年被咬伤的小孩现在一直住在红杨树村,名叫王光明。如今他身体结实,全家过着幸福的生活。他经常现身说法,向人们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新四军爱民故事。

1943年12月5日,新四军政治部发布了《关于拥政爱民运动的指示》,在全军七个师和各根据地地方部队中广泛深入地开展拥政爱民、拥军优属活动,进一步增强军政军民团结。1944年1月,在淮北根据地拥政爱民、拥军优抗运动月中,新四军第四师制定了八项拥政爱民公约,规定了要经常倾听政府和群众的意见,尊重群众风俗习惯,爱惜民力,与群众亲切相处。彭雪枫师长亲自动员,提出人民战士要“对敌人如猛虎,对人民如绵羊”;军队应该是“政府的卫队和老百姓的护兵”。他还作了一副对联:“政府卫队,保卫政府,乃是义务;人民护兵,爱护人民,原为本分。”横批:“拥政爱民。”他要求部队写下来贴在俱乐部墙上,时刻牢记,切实执行。这种密切的军民关系,连日、伪军也不得不承认。正如彭雪枫所说:“革命队伍如果不爱护老百姓,不知人民疾苦,我们将不会得到人民的拥护。离开老百姓的军队,就像鱼儿离开了水一样,非涸死不可。”

全力帮助人民

新四军用枪杆子驱走敌伪,打出一片又一片根据地。他们每到一地,就和那里的人民打成一片,第一件工作就是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就是了解民生疾苦,为民多办实事;就是发动群众建设政权,建设武装。新四军严格执行群众纪律,对于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对于脱离群众的倾向,及时进行查处和整顿,始终保持革命队伍的本色,以拥政爱民的实际行动形成与群众相互依存、甘苦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苏南东路沿江一带,由于水利多年失修,造成河道淤塞,潮水倒灌,水患严重。新四军第六师十八旅协同抗日民主政府组织军民兴修水利,在沙洲县疏浚了36条河道,在澄西县疏浚了舜河20公里,农田受益面积20余万亩,在江阴县加高了祝家河堤坝,解决了2000多亩地的灌溉问题。皖江地区在战斗频繁的条件下,仍发动和组织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1944年,全民增加棉花种植面积数万亩,养鱼1000多万条;还组织群众开荒,仅湖东一地一年开荒6000多亩。据统计,自1940年秋至1943年春,华中抗日根据地军民共修筑圩堤818公里,疏浚大小河流和水道3370公里,使1100余万亩土地受益。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老百姓说:“东洋人杀人,游劫队抓人,新四军救人,共产党是亲人。”

1939年初夏的一天,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到溧水大李巷检查工作。当晚,在团干部和地方干部联欢会上,陈毅听取了副团长张道镛和县委书记曹明梁的情况汇报后,得知社会上有“三多”,即土匪多、“司令”多、赌博多时拍案而起,“共产党、新四军就是要让老百姓过上平平安安的日子,有‘三多,就没有老百姓的安宁,要大刀阔斧地为民除害,你们把罪大恶极的土匪霸头抓起来办了”!会议当场决定先铲掉土匪头目陈跃、祁大山和一个外号叫“没药医”的家伙。两窝土匪白天公开到老百姓家敲诈勒索,晚上抢劫民财,还暗中点火烧民房,搅得人心惶惶。第二天晚上,新四军突然袭击,抓住了陈跃和祁大山,“没药医”这家伙没有固定地点,闻风逃跑了。翌日下午,在大李巷西南的老鼠山召开群众大会,公审陈跃、祁大山。县委书记曹明梁历数陈跃、祁大山的罪行后,宣布立即将两人押赴刑场执行枪决。枪响过后,会场群情激奋。这时,陈毅站起来频频向大家拱手说:“乡亲们,今天我们把这两个土匪枪毙了,你们不要怕,有新四军给你们撑腰。什么土匪呀,‘司令呀,谁危害老百姓,就要惩办谁!”这下好了,大家心里都很踏实,晚上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在淮北豫皖苏边区,春荒严重时,部队情愿挨冻受饿,也不向老百姓派款,最后军需处只剩下五块钱,连最低生活也难以维持,彭雪枫决定卖掉一些军马作为战士每天的菜金,也决不增加群众的负担。一次第二团进抵涡阳北、永城南的石弓山,因为这里的老百姓经日、伪军扫荡抢劫已经家徒四壁、十室九空,军需人员费了很大力气才弄到一点杂粮。团长滕海清听说后,命令他们立即把粮食退还,并向群众赔礼道歉。团政委谭友林召集各连指导员说:“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队伍,是为劳苦大众战斗的。我们宁愿吃野菜树叶,也不能同灾民争粮。”就这样,各个连队中党员带头上树捋树叶吃,一天每人只喝两碗稀饭。他们的行动深深感动了当地群众。

相信依靠人民

毛泽东说过:“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人民军队要在革命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就必须时刻不忘扎根人民群众,坚持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从人民群众中吸取营养,增强自身发展活力。新四军在开展敌后斗争、开拓抗日根据地的过程中,和广大人民群众结成了鱼水一样的关系。新四军像一面面旗帜,飘扬在敌后广大地区;新四军又像一个个卫士,保卫着人民群众的安全和胜利果实。而人民群众则是子弟兵的坚强后盾,给予了全方位的支持,像雨水和阳光,使人民的子弟兵茁壮成长、发展壮大。

新四军爱民如父母,人民群众就把新四军当作自己的子弟兵,自觉地从各方面拥军参军。广为人们称道的沙家浜这个典型,就生动地体现了军民一家亲、军民鱼水情的巨大威力。特别是在皖南事变后血雨腥风的日子里,皖南人民一如既往地支持、保护人民子弟兵,有的为掩护突围出来的新四军指战员遭受敌人的严刑拷打,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皖南事变中幸免于难的2000多名新四军指战员,都是在皖南人民冒着生命危险掩护、营救、帮助下突围出来的。有一次,敌人下乡扫荡,苏北民运女干部王长淮因有孕在身,不便转移,便留在三里桥一户农民家。敌人挨门逐户搜捕,当搜到这家时,这家妈妈说王是自己的女儿,偏巧这时她的女儿进了家门。为了掩护新四军干部,老妈妈硬说不认识自己女儿,致使女儿当场被敌人枪杀了。

在反清乡斗争中,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参与和牺牲,就没有反清乡斗争的胜利。当日、伪军挨村挨户清查新四军人员时,人民群众宁愿自己遭受毒打、捆吊以至刀砍枪杀,也不肯泄露新四军的秘密。在整个反清乡过程中,人民群众不仅保障衣食,传递情报,掩护伤员,捉拿敌军,破路塞河,封锁消息,而且还埋地雷以至拿起大刀长矛去参战。反清乡斗争,是一场典型的人民战争。每个村庄,都是新四军的一座兵营,形成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终陷日本侵略者以灭顶之灾。

“九仞为山争一篑,同仇敢与亿民期。”这是陈毅同志《“七七”五周年感怀》结尾诗句,形象地描绘出新四军与人民群众同仇敌忾、寸土不让的强烈愿望和勇敢抗争的精神。正是这军民一致所产生的伟大力量,才使抗日战争从局部胜利走向全面彻底的胜利。1943年七八月间,我军为打通苏鲁交通线,淮海军分区派第三支队七团配合区中队攻打桑墟据点。但由于敌人武器好,粮草足,我久攻不克,便决定摆“臭狗阵”。群众闻讯,立即开展打狗运动,将腐烂发臭的死狗扔进据点外壕水沟,一时间蛆蝇遍地,臭气冲天,痢疾、伤寒病很快在日、伪军中蔓延开来,大大削弱了敌人的战斗力,最后敌弃据点逃窜。日、伪军苦心经营的桑墟据点终被我军用“臭狗阵”给拔除了。这个事实生动地表明,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胜利源于民众之中,人民军队有了人民的支持,就有了攻无不克的力量,就能克服一切困难,无往而不胜。

猜你喜欢
老百姓新四军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搬迁后,老百姓能否快乐起来?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老百姓的话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老百姓的福
要让老百姓真正受益
新四军的两个英雄团
《新四军发展史》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