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峰
周末,我们一家人去郊游。玩累了,我们就在草地边缘支起野炊用具做饭,儿子则快乐地跑来跑去。
妻子见锅开了,连忙站了起来,谁知脚下一滑摔倒了。我急忙跑过去扶起妻子,问:“没事吧?”
妻子说:“没事。”
我放下心来,妻子却生气地看着四处乱跑儿子,抱怨道:“这个小白眼狼,光顾着自己玩,我摔倒了,他就跟没看见一样,也不跑过来扶我。”
我替儿子解释:“可能是儿子还没有反应过来吧。”
“你要是不信,就假装摔倒,看看他会不会来扶你。”妻子给我出主意。
假装摔倒?这可是算是一种“行为艺术”了吧!就用这种方式来引起儿子的注意,然后检验一下他的爱心吧。
想到这里,我顺势倒在地上。为了让自己的这个行为更有“艺术性”,我倒在地上后开始表演起来——先是“痛苦”地叫了一声,然后又抱着腿滚,接着又“痛苦”地叫起来!
儿子显然是被我的表演吸引了,他跑过来,问我:“爸爸,你怎么了?”
我说:“不小心滑倒了,腿好疼。”我皱起眉头,满脸痛苦的模样。
儿子赶紧在我身边蹲下来,然后帮助我揉腿,还把我扶起来。我坐起来之后,开心地对儿子说:“不痛了,多亏儿子来扶我,儿子好有爱。”
儿子可高兴了,又蹦蹦跳跳地玩去了。我向妻子使眼色:“怎么样,儿子很有爱心的吧。”
见我用“行为艺术”验证了儿子的爱心,妻子的怨气也消了,高兴地做饭去了。
看着高高兴兴玩耍的儿子,想着刚才的“行为艺术”,我忽然悟到这样一个家教问题:既然“行为艺术”对孩子的吸引力这么强大,那么在日常的生活中,是不是可以用更多的“行为艺术”来教育儿子呢?
于是,我决定在平时的家教过程中,有意识地用更多的“行为艺术”。
我躺在沙发上看书,觉得有些累了,儿子在客厅里玩,并没有发现我头晕眼花。何不就此表演一下生病的“行为艺术”呢?
想到就做到。我把书放到一边,表演起“生病难受”的“行为艺术”来。
儿子跑了过来,问:“爸爸,你哼哼什么?”我闭着眼睛,对儿子说:“爸爸感冒了,发烧。”
儿子赶紧把手放在我的额头,喃喃地说:“是发烧呀。”
我接着说:“头痛。”儿子就赶紧把两只手放在我的头上,用力地揉起来,“行为艺术”果然能调动儿子“施爱”的积极性。
我又表演:“口渴。”儿子就倒了凉开水给我喝,然后又去取家庭药箱……
看着儿子在我的“行为艺术”里经历着各种“施爱训练”,我心里乐开了花,如果我真得感冒了,可就有福了。
“盼着”自己感冒,果然就感冒了。这回不是“行为艺术”,而是真的发烧,了。儿子训练有素,给我试体温,揉额头,还给我倒水找药吃。
妻子在一边小声问我:“老公,儿子这一套照顾病人的本领是什么时候学会的?”
我对妻子说:“是我用‘行为艺术把他教会的。”
(责编 冰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