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元琴
【摘 要】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对减少心脏病患者围手术期心源性猝死的护理。方法:对我院2011年(对照组)和2012年手术患者随机抽取各100例,将2012年对围手术期患者实行早期护理干预后的护理质量与对照组护理质量比对,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早期护理干预总有效率97%,明显高于对照组90%,p<0.01;早期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心源性猝死发生率,提高术后恢复时间3d,,明显短于对照组12d,p<0.01。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减少了心脏病患者围手术期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能极大的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患者术后早日康复,护理效果满意。
【关键词】早期护理干预;心脏病围手术期;心源性猝死
2012年1月~2012年12月,我们对100例心脏病患者围手术期实行早期护理干预,经过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00例,男59例,女41例;年龄10~76岁,平均年龄46±3岁。疾病诊断先天性性脏病20例,复杂畸形类心脏病10例,风湿性心脏病36例,冠心病34例。2011年对照组抽取按2012年组相应进行,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观察组采用早期护理干预的一系列护理措施:①提高保健意识,做好健康教育。②提高护士预见能力,及时去除诱因。③加强责任心,严密观察病情4做好急救准备,提高抢救成功率。④给与心理支持,减少纠纷发生。对照组为原先常规护理模式进行的护理结果,评价两组护理效果。
1.3 诊断标准 以心脏骤停为基础,出现症状后1h内未预料的心脏原因死亡[1]。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2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方式发生围术期猝死情况观察 干预组发生3例、占3%,总预防率97%;对照组发生10例、占10%,总预防率9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1 两组发生猝死情况比较 见表1
2.2 .2 两组抢救成功率比较 见表2
2.3 两组术后恢复住院天数比较,早期护理干预组平均7.0d,对照组9.8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护理
3.1 提高保健意识,做好健康教育
患者住院期间,护士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时进行健康宣教,指导患者保持情绪稳定,改变不合理的饮食习惯,保持大便通畅,活动适度,饮食起居应有人陪伴等。护士要与主管医生一起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病因、病情、当前存在的危险因素及可能的诱发因素等,使患者及家属充分意识到显存和潜在的危险因素,掌握一定的自我护理知识,主动配合医护工作,降低猝死的发生。
3.2 加强责任心,严密病情监护
围手术期的心脏病患者有时瞬间病情骤变,心脏外科的护士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对患者的心率、心律、血压、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等全面监护,及时发现和治疗潜在的恶性心率失常,减少猝死的发生。
3.3 提高预见能力,及时去除诱因
心外科护士要注意在日常工作中积累经验,对患者可能发生的危险有预见能力,早期进行护理干预,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如冠心病患者要避免和去除引起心肌耗氧量的因素,术前灌肠及胸部体疗时应详细告知注意事项;主动脉夹层患者注意控制血压,粘液瘤患者绝对卧床等。
3.4 做好急救准备,提高抢救成功率
心源性猝死时,抢救药品和物品的准备工作要随时到位,心外科护士要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术及除颤仪的使用,提高抢救成功率。
4 讨论
心源性猝死的直接原因是心室颤动等致死性心律失常等引起的心律失常性死亡与泵失调性死亡[2]。虽然快速性心律失常也有合并泵失常继发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但致死性快速性心律失常被认为是心源性猝死最重要的直接原因[3] 。对于某些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瓣膜置换术后患者,一旦发生心脏、血管破裂等意外事件,需立即在体外循环下进行有效的修补止血,这是抢救取得成功的唯一途径[4]。
诱发猝死的因素较多, 围手术期患者精神紧张, 活动过量, 痛疼,排便用力, 饱餐饱饮, 术中、术后心肌缺血、缺氧, 医源性损伤, 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容量负荷不足或过重, 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不当等因素均可以诱发致命性心律失常从而导致猝死。其中以精神紧张为多见,常见于围手术期病人;其次为活动过量、疼痛、饮酒等。精神紧张通过神经体液机制,使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儿茶酚胺释放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缺氧程度加重,缺血细胞自律性升高而引起室颤。过度疲劳、排便用力、饱餐饱饮等可造成心肌耗氧量增加, 引起心肌氧供和氧耗失衡, 加重心肌缺血缺氧, 导致心电不稳定, 形成“损伤电流” [5], 易发生室颤而猝死。低血钾可增加心源性猝死的危险性, 其危险程度高低取决于低血钾的程度和心肌缺血的状态。
本研究中,干预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早期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减少患者在围术期的并发症,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缩短患者住院天数。本组研究中,致死性快速性心律失常被认为是心源性猝死最重要的直接原因,发生2例,抢救成功1例;术后由于劳累导致患者心力衰竭诱发1例,抢救成功。而对照组10例中,不明原因先心病猝死1例,主动脉夹层2例,风湿性心脏病2例,各抢就成功1例,冠心病围术期发生心源性猝死5例,4例为围术期心梗,1例为休息欠佳导致心衰引起。
心脏外科患者本身存在基础疾病,常伴有猝死的高危因素,加之围手术期诱发因素较多,猝死发生率高。因此围术期护理尤为重要,对患者实行早期护理干预,早发现,早处理,可降低猝死发生率,提高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邱林林,卢建平,刘学庆.心脏性猝死108例相关因素分析和对策[J].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04,18(3):257.
[2] Asfar S,Safar H,Khourshecd M,et al.Would measurement of C-reactive protein reduce the rate of negative exploration for acute appendicitis[J].J R Coll Surg Edinb, 2000,45:21-24.
[3] Boeken U,Feindt P,Micek M,et al.Procalcitonin(PCT)in cardiac surgery:Diagnostic value in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sepsis and after heart transplantation(HTX)[J].Cardiovasc Surg, 2002,8:550-554.
[4] 郭加强,吴清玉主编.心脏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58.
[5] Oberhoffer M,Vogelsang H,Jager L,et al.Katacalcin and calcitonin immunoreac -tivity in different types of leukocytes indicate intracellular procalcitonin content [J].Crit Care,1999,14: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