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跃旭 孙瑾
“……本军再次通知贵将军及贵属,顾念两城(北平和天津)数百万人民之生命财产,数千年文化古迹,国家前途所系之轻重工业及贵属官兵之身家性命,提出和平缴械或出城改编两项办法……”这是1949年1月16日,平津前线人民解放军司令员林彪、政治委员罗荣桓致傅作义函中的一段话,言简意赅,掷地有声,敦促其认清形势,以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为重,当机立断,在5天内作出接受和平解放北平决定的最后通牒。
1948年11月初,辽沈战役胜利结束,解放军的战略决战方向迅速移向华北战场。东北野战军主力11月下旬秘密入关,12月中旬便将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的部队分割包围于张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等地,截断了他们南退西逃的通路。为使古都免遭破坏,人民免受战乱之苦,在解放军围城后,中共中央加紧了对傅作义的争取工作,并把傅的长女、中共地下党员傅冬菊派到其身边,随时注意和关心他的思想变化。与此同时,广泛发动进步人士开展和平解放北平的运动。
其实,早在1948年10月锦州被围,东北战场败局已定之时,傅作义就已经看清了战争形势,在内战问题上开始动摇。11月初,便以要坚守平津,确保海口为由,拒绝了蒋介石“北上出兵援锦,随后,率师南下确保江淮”的命令。同时,在中共的耐心工作和各界爱国人士的劝说下,傅作义想到了与共产党和谈,并多次秘密向毛泽东发出和谈电报。1949年1月6日,傅作义派出两位代表到解放区与共产党和谈。这两位代表都是与谈判双方有着特殊关系的人物,一位是民盟华北总支部主任委员、燕京大学教授、“中间路线”的代表人物张东荪,另一位是华北“剿总”地政处少将处长、山西大学教授周北峰。中共方面林彪、聂荣臻出面和谈。1月10日,双方达成“会谈纪要”。但此时的傅作义还是下不了缴械出城的最后决心。华北“剿总”副司令邓宝珊是傅作义十分信赖的人,又与中国共产党长期保持着友谊。就在傅作义举棋不定之时,邓宝珊被傅接到了北平,与其推心置腹地交谈后,傅消除了思想上的疑虑,毅然决定派邓宝珊作为他的全权代表,再次出城谈判。1月14日,邓宝珊由周北峰陪同,在通县马各庄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招待所与林彪、罗荣桓、聂荣臻正式会谈。原先设想的谈判内容包括平、津、塘、绥四地实行和平解放。然而,当日上午10点,解放军已经对天津发起总攻。同时,毛泽东发出《关于时局的声明》,提出与南京国民党政府及其他任何国民党地方政府和军事集团和谈的八项条件。所以,谈判内容不再包括天津、塘沽了。
解放军攻打天津对傅作义打击非常大。14日下午3点20分,傅作义给正在谈判的邓宝珊发出指示:“邓宝珊兄:平津塘绥和平解决基础已由双方几次商谈而建立,吾兄正为实施技术亲往研究,吾人求和平之心诚恳单纯,毫无他欲。对方然攻天津迄仍继续,今更激烈,弟意,在此时期再有一人一物之伤亡损坏,为国家为人民均所不应,请即向对方提出,请饬其前方部队停战至盼。”
由此可见,考虑到手下20多万将士和北平200多万民众的身家性命,考虑到人心所向,也考虑到自己的后路,傅作义还没有见到那份1月16日林彪、罗荣桓给他的公函,就已经下定决心交出北平了。1月20日下午5时,林彪、罗荣桓给毛泽东刚刚钦定的北京市长叶剑英发出《准备和平接收北平》的电报,电报只有两句话:“(一)昨晚城内来电傅作义已允许22日开始将部队向城外开拔。(二)你们须准备和平接收北平。”
1月21日,傅作义召集华北“剿匪”总司令部高级将领开会,宣布北平城内的国民党守军接受和平改编,并颁布《关于全部守城部队开出城外听候改编的通告》。22日,傅作义正式宣布《关于和平解放北平问题的协议》。同日,北平城内的国民党军移出城外,开至指定地点听候改编。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举行正式的入城仪式,北平宣告和平解放。这位昔日的抗日名将,蒋介石的得力干将,虽受到国民党政府的威逼利诱,但在关键时刻毅然选择和平道路,受到了全国人民的赞颂,也得到了中国共产党及领导人的高度赞许。2月22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亲切接见了他,毛泽东对他说:“你有功!抗日战争你为人民立了大功,和平解放北平古都,你又为人民立了功,人民是不会忘记你的。”
作者单位:解放军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