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燕
民国时期首任民选总理熊希龄,一生重视教育,1913年在任总理时颁布的《大政方针》中就提出教育是“立国大本”的宣言。退出官场后,毕后半生之力从事慈善教育事业。1920年创办香山慈幼院,设立了一系列完整的教育体系,创办有婴儿教保园、幼儿蒙养园、小学、中学、师范、职业教育等各校。熊希龄治学严谨,师资队伍精干,配备设备完善,办学规模宏大,以独有的特色闻名海内外。
熊希龄对小学教育十分重视,时常把“今日的小儿童,将来的主人翁”挂在嘴边。他说:“儿童教育能普及者,其国必强”,他认为小学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教育”,并亲自兼任香山慈幼院第二校(小学部)主任。多年来,香山慈幼院小学的学习成绩始终优异,与一般国民小学相比名列前茅。许多家长都慕名香慈小学教育,争送子女自费入学培养,少数外国住京家庭也将子女送来入学。
香山慈幼院小学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是“爱国育人、全面育人、德育为先”。小学的学制分为初小和高小。初小四年,高小二年,六年一贯制。全校一至六年级均为双班,共十二个班。学生增多时,扩为三个班,按甲、乙、丙班排列。课程分为两大部分:文化课与劳作课。
文化课与一般国民小学基本相同。教材采用教育部门或商务印书馆编印的教材。但熊希龄主张学校和教师不要受教材的限制,不适合学生的内容可以不讲授,可另选更有益学生的教材加以充实,这种做法深受学生们欢迎。文化课按照低、中、高不同年级施教:对低年级采用形象教育教学法,教学时注重以游戏及故事为中心,使低年级课程与幼儿教育相衔接;对中年级采用举例教育教学法,就是以故事问题为中心教学,使中年级学生逐步向高年级过渡;对高年级采用“分团教学法”,以问题教学为中心,把学生按学习能力和程度分成几个团,由教师指导,施以不同教育,有很强的针对性。
熊希龄和学校要求教师对学生要进行爱育、乐育,采取诱导启发式教育,坚持因材施教,同时为提高教学水平,学校每月召开教学研究会,研讨教学中的相关问题。特别要求教师做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自觉性,开展有目的的活动,与实际生活及社会环境切实联系。
劳作课是一般国民小学没有的。熊希龄主张从小对儿童进行“劳工神圣”、“非工莫食”的教育,树立酬报社会、动手动脑的观念。通过劳作课达到两个目的:一是普遍性的目的,即养成勤劳的习惯,体验农民、工人的生活,学会处理家事、校事的能力,以便将来能够适应社会生活;二是特殊性目的,即为不能升学的学生培养从事职业的能力,为将来择业作准备。劳作课的内容多种多样:其一,低年级实行设计教学,比如自己设计小园地、自己设计主持游艺会等等。其二,学校规定,凡10岁以上学生,每日课毕必赴工场或农场实习60分钟。其三,参加建校建园劳动,比如清扫公共卫生、植树、修路、平整操场等。其四,在小家庭学习家务劳作,如烹调、缝纫、洗涤、家庭簿记等。劳作课对学生教益良多,许多老校友至今难忘。
此外,小学的儿童组织和活动丰富多彩:有学生自治会、工学营、音乐训练、口琴队、歌咏团、小小画会、小小剧团、十人游览团……另外还经常开展足球、篮球、排球、体操、游泳、滑冰、武术、跑步、爬山等活动。据知情者言,当年香山慈幼院小学以及各校毕业生的体质和运动技术水平都优于一般国民小学。
由于坚持全面育人的宗旨,香慈小学成绩显著:1938年和1941年,燕京大学教育学系附属诚孚师范招考两批师范生,报考条件是初中毕业程度,然而香山慈幼院的报考生全都是小学毕业生,他们都是以同等学历报考的。第一批11名同学经过考试,竟全被录取。关于香山慈幼院小学教育,校友们怀念颇多颇深,正可谓:蒙以养正,全面育人,六年培育,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