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祖平
古董是什么?古董是先人留下的一件器物,是岁月打磨的一段记忆,是上苍遗漏的一片眷顾。
她从远古幻化而来,历经盘古开天、朝代更迭、风霜雪雨,万古不化,愈久弥坚。
古董带着岁月的痕迹,流经上朝天古,目睹刀光剑影,铁啼奔流;记载历史演变、斗转星移;感受人间冷暖、万古苍凉。
她是浓缩的日月、造物的精华,也是先人的精神、民族的魂灵。
她又何尝不是先人的化身,肉体易腐,灵魂难存,唯有这千古的精灵,承载先人的嘱托,寄语后人无尽的感怀。
最初开始,她并不叫古董,只是一门狩猎工具、一把生活器具、一件手工制品、一柄战争利器……待到山崩地裂、风雨剥蚀,大多已经损毁、破碎、遗落,剩下的便是古董、宝物和上苍的馈赠。
她本无血性、分文不值,是人类赋予她太多的光环、价值,教给她无穷的贪婪和杀戮。在千年历史上,历朝历代都将她捧为神来之物、稀世珍宝。帝王将相视其为镇国之宝,商贾名流当着价值连城,文人骚客引为旷世珍奇。
多少寻宝、探宝的故事在民间传说,多少藏宝、夺宝的传奇在坊间流传,多少护宝、献宝的壮举在国人中吟唱。宝藏,一个在历史上经久不衰的故事、一个被国人津津乐道的传闻,总是充满大喜大悲、大彻大悟。
帝王将相的珍宝有人朝贡,达官显贵的宝物可以索取,商贾巨富的珍藏高价买进,平民百姓、尔等庶人或许家有祖传,偶有捡漏。但拥有宝藏,是喜是悲、是祸是福也不尽其然,就如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历史上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艺术情有独钟,表现为他对《兰亭序帖》的珍爱与推崇。《兰亭序帖》是王羲之的代表作,全篇28行,324字,章法布白浑然一体,整篇文字书写自然流畅,意趣高远,在古代艺术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在书法史上享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唐太宗在喜获《兰亭序帖》之后,将其视为御宝,置于座侧,朝夕观览。不仅自己模习,还曾命弘文馆拓书人冯承素、诸葛贞、韩政道、赵模等人精心勾模填廊数本,分赐大臣和太子,供之模习。此外,还命大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人各写临本,流传天下。太宗死后,“兰亭茧纸入昭陵”,高宗李治将《兰亭序帖》原件置于太宗枕边,与之陪葬。足见唐太宗对《兰亭序帖》的痴迷偏好。
帝王身前坐拥江山珍宝,死后无数宝藏陪葬,结局好点的被文物发掘重见天日,辛追、秦始皇陵有幸被后人瞻仰;结局不好的被盗墓贼挖走尸骨难存,东陵大盗——军阀孙殿英,连生前雍容华贵的慈禧太后死后若干年都不放过,惨遭掘墓凌辱,是何等可悲可叹。历史上强人富人庶人拥有的宝藏,大凡后来也被追杀、抢夺、贱卖、散尽,世代相传的能有几许。人活一辈子,藏不过三代;宝物易手,问之何来。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富甲天下,宝藏无数,故宫皇宫,天朝圣物,被八国联军洗劫一空,奇珍异宝散落世界各地,是为天谴国耻。
古董珍宝,时代不同,命运各异。在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社会,她或许是灾星、累赘,搞不好就会遭来杀身之祸,血光之灾。一家老小,为了逃难避灾,哪还顾得家俬器物、坛坛钵钵,活命要紧,百物何用。在国家萧条混乱、老百姓衣食无着的年代,古董既不能当饭吃,也不能拿衣穿,更没有心思供人欣赏和把玩。文革时期古的东西一律当“封资修”扫除,打砸烧毁片甲不留,人们避之唯恐不及,将古董视为洪水猛兽和邪恶之物,生怕沾身惹祸。以致文革浩劫后哀鸿遍野,文物无存。
这个时期的古玩珍奇,就好比天女贬到人间、贵妇遭到遗弃,可谓暴殄天物、一文不值,令人痛心疾首。
上下五千年,纵横千百回。中华民族曾有过四次大的收藏热,每千年难遇一次。她们分别是北宋时代、乾隆盛世、清末民初和七十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始发三十多年前的第四次收藏热,时至今日一直热度不减,高烧不退,持续时间之长、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社会之深实属罕见,很值得国人探究和深思。
在宋朝,曾有两个传奇人物成就两段收藏佳话。宋代大书法家米蒂是中国古代赏石界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米蒂喜爱奇石到了如醉如痴、如癫如狂的地步,而“米蒂拜石”的故事流传至今。李清照(1084-约1151年),自号易安居士,济南人,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宋代词坛有别于诸家而独树一帜,可与第一流作家比肩的女词人。同时,李清照也是一位金石档案收藏家与学者,其收藏年代上自夏、商、周,下迄五代,收藏种类有乐器、炊具、食器、盥洗具、舀水具、大酒器等器皿盛物,可谓林林种种、包罗万象。
时至今日,历史何曾相似。忽如一夜春风来,全国兴起收藏热。无论是达官贵人、文人雅士,还是市井凡夫、布衣草民,无不趋之若鹜,狂热追捧。这其中有为收藏而收藏,有为收藏而研究,有为收藏而雅致;亦有守藏为奴,从不示人,生怕见光;还有的以收藏谋生聚财,觅宝交易拍卖、或行贿官场商场,为自己谋取更好的位子和利益。
官方的交易有的在台上,有的在私下;商场的交易在鉴宝会、拍卖会上;民间的交易在路边、地摊上;朋友的交易在家中推杯把盏、谈笑风生中。古玩交易,有真有假,全靠慧眼识珠,经验老道。暴利趋使,难免落俗,也有坑蒙拐骗,铤而走险。有的信誓旦旦,有的巧舌如簧,有的口蜜腹剑,无不用心良苦。在民间街坊,设骗局,演双簧,来点苦肉计,搞神秘人造访,加传闻逸事,无所不用其极;在台面公开场所,开办专家电视鉴宝、藏家买家两边忽悠,举办专场拍卖、假托买主哄抬;在交易市场公开造假卖假,谋取暴利。“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不时发生的古墓被盗、国宝被窃的惊天大案,有曾经报道过的“金镂玉衣”“皇帝玉玺”的造假骗局,还有国家级文物专家上演的公开作假、指鹿为马的恶作剧。古董市场鱼龙混杂,个别层面乱象从生,构成一幅当今社会收藏的众生相。古人若知,不知作何感想。
我以为搞收藏,有如看山,远近高低各不同;有如观景,意境心境因人异。急功近利,获取财富,是谋生的境界;附庸风雅,装点门庭,是古装的境界;以藏养藏,以物易物,是古玩的境界;回馈社会,物我两忘,是藏家的境界。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是何等的境界。
盛世收藏,耀我中华。收藏热带来了中国的文化热、国学热和投资热,也带来了文物回归热、孔子学院热和民族复兴热。一大批有志之士投身文物保护事业,他们或自费兴办私人博物馆,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或花巨资从国外拍回珍贵文物,无偿捐献给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还有的建红军纪念馆、红色纪念馆、抗日纪念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为的是记住一段屈辱,牢记一段血泪史,更好地缅怀先烈,激励后人。马未都先生的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举世无双,藏品称绝。他的收藏经、讲学经与其人品、德行相得益彰,令人钦佩。他曾公开表示,要将自己毕生收藏的心血和民族瑰宝无偿捐献给国家,惠及子孙万代,以了结心中多年的夙愿。这是何等的胸襟和意境!在马老先生等一大批仁人志士的感召下,全国民间珍品馆、地方博物馆和私人收藏馆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题材各异,特色鲜明,争奇斗妍,异彩纷呈。这些馆藏或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或被指定为爱国教育基地,或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享誉中外。
盛世收藏,享受太平,是民族之福、大众之福;民间藏宝,大众收藏,是社会的进步、开明的纪元;弘扬中华文化,保护民族瑰宝,是国之重任、民之荣耀!
国之收藏正当盛世,民之收藏恰逢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