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新闻报道的视觉化初探

2013-04-29 00:44张子亚
中国广播 2013年8期
关键词:视觉化广播新闻

张子亚

摘 要:广播需要充分彰显文字和音响两个方面的魅力,强化广播新闻报道的可听性元素,吸引住听众。本文结合新闻报道实践,梳理典型音响、生活化语言及语言故事化等环节与新闻广播报道视觉化的关系,探讨新闻广播报道的视觉化发展方向。

关键词:视觉化 广播新闻 语言生活化 新闻故事化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如今,借助媒介获取信息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面前,人们可以轻松便捷地获取各类信息。受众对新闻的诉求标准也越来越高。数据显示,现代人从外界获取的信息中,视觉渠道获得的成分约占总数的74%~80%,这从一个方面证明,视觉信息是居于主体地位的。而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这种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比如在生活中,一目了然的图片和跳动的画面往往比文字和声音更具有吸引力。人们谈到那些优秀的新闻作品时,也总是津津乐道于它们的生动和形象。那么,在这种背景下,人们还有耐心去捕捉耳边流动的信息吗?

回答是肯定的。对广播新闻而言,用声音优势刺激听众的耳朵,激发受众的想象力,营造想象画面,是吸引听众的法宝。当今媒体竞争日趋激烈,广播若要抢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大力彰显文字和音响的双重魅力,着力于场景描写,深化故事细节,唤起听众的想象,最大程度地强化文本的可听性元素,突出新闻广播的视觉化。

一、广播新闻视觉化的多元发展

学界对“广播新闻视觉化”的通常解释是:广播新闻视觉化就是让听众在收听广播新闻、了解新闻事件的过程中,通过声音触动人的感官,唤起人们脑海中的记忆,进而形成事物的立体感、画面感和活动感,由此感知事物形象的过程,从而给听众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穆青曾经说过,“所谓视觉新闻,无非是形象化、立体化,有典型细节、生动的画面,读起来有声有色,使人能够具体地形象地看到你所报道的事实的真面貌。这样,我们的新闻就可以克服枯燥和概念化的缺陷,更好地适应今天这个电视发达的时代”。这里提出的视觉新闻,可以说,就是新闻融入视觉化的因素。穆青通过多年的新闻报道实践,总结提出的新闻视觉化理念和新闻叙事形象化、注重细节描写以及用白描手法展现事实的操作原则,突出新闻报道的实用性和传播效果,易于使人理解和运用,这已经在中国新闻报道的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和证明。

一篇好的广播新闻作品,则是应该通过音响、声音和内容让受众赏心悦耳,有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事、如闻其声的感觉。在这方面,广播新闻工作者一直在不停地探寻着、努力着,但随着广播及其他媒体发展的日新月异,广播新闻视觉化的潜力还有待挖掘。

除此之外,廣播技术的变革也让广播新闻视觉化变为了另外一种可能。2011年8月15日,香港数码大歌台(现称数码六台)率先启动试播,香港地区广播正式进入了历史新一页——数码广播时代。与传统广播相比,数码广播服务提供更佳音质、更稳定接收和更多元化的节目,并可支持传输数码影像(附带视像服务)至数码声音广播接收器——银幕。听众如配备合适的数码收音机,可在银幕上收看各类如新闻、天气、交通和歌曲的资讯等。

在新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广播媒体人可能更为关心的就是如何用看得见的语言(声音)把新闻报道稿件中最核心的东西找出来,达到一种“音外画”的效果,吸引并打动听众,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将是努力的方向。

(一)音响典型化

增强广播新闻视觉化,从广播特点上看,音响的恰当运用是实现其最好的方法,无论是现场的实况音响,还是以人物语言为表现形式的语言音响,都是能够真实传达思想感情、人物性格和现场气氛的好手段。可以说,现今对音响运用是否自如,成为检验当代广播记者是否合格的一个重要标准。

如今,在各家广播电台日常报道中,录音报道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在各大广播评奖中,纯文字的广播作品已经很难见到。“无响不奖”已从侧面说明音响在广播中的重要性。在此方面,2007年广播特写《沙窝人家》就是一个不错的范例。

由通辽往西南,车一头就扎进了沙地,风推着被车卷起的滚滚黄沙,张扬弥漫。(风声,车声)远远看着还平缓的科尔沁沙地,车子一走进去就上下颠簸,马达气喘吁吁。(车声背景音)沙窝里,走,再走,风推车,车扬沙。

【风声,扬起

从被沙子打得斑驳陆离的路牌上,我们知道这一带是通辽市奈曼旗白音塔拉镇。

【风吹动沙子从话筒前滚过声

白音塔拉,没有路,只有沙,沙子占据着所有地方,高低错落,百转千回。

孤零零的一处人家把我们吸引到门前。

【脚步声,鸡叫声,敲门声,记者采访录音

记者:“喂,有人吗?你好,哎,老乡你好,你好!我们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想采访一下你行吗?”

老乡:“好!”

【开门声

从本篇广播特写中,我们看到了广播音响运用的几个特点:1.典型音响表现主题。文章开篇及后续都突出了风、沙的声音,并没有运用更多其他的声音去削弱风沙声,做到了让典型音响直接表现主题;2.音响带动主题。音响的作用不仅是烘托气氛,很多时候能直接切入主题,如本文中的“(出脚步声,鸡叫声,敲门声,记者采访录音)记者:‘喂,有人吗?你好……”自然切入主题,把听众带进现场,而在新闻报道中这种作用可以说无处不在,有时胜过语言;3.以语言音响突出特色。每一个采访对象都有特定的身份和成长环境,就像每一个活生生的人。我们在运用语言音响中一定要有“一听就不是别人”的要求,这样的音响才能发挥增色的作用,也才能真正形成视觉化效果。

(二)语言生活化

广播新闻语言相比文字报道或电视新闻,更应该突出其风格化。风格化会更容易体现其独特视角、不一样的观察、差异化的细节、个性化的表达,可以使得新闻鲜明地打上风格化烙印,从而形成独特的视觉化效果。广播新闻是说新闻给受众听,与写文字和播画面给受众看都有着极大的区别,尤其是在新媒体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依靠语言生存的广播媒体更应该不断锤炼出广播新闻语言的个性化特征。广播新闻语言更应该来自生活、来自身边,更通俗,只有这样才能更有亲切感,容易产生视觉化效果。因此广播新闻语言的风格化说到底则是“广播化”“生活化”。

1. 广播新闻口语化是视觉化增强途径

口语化的新闻语言表达方式使受众与静态的新闻之间有了一种潜在的交流感,而这种交流感是新闻视觉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即新闻播报人语气平易、态度平和地告知受众。他不同于宣讲、播报,而是一种讲述,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沟通;贴近生活,容易产生视觉化感受,口语化的这种视觉感受使得“说新闻”这一表现形式依然大行其道。对广播新闻人来说,这是个性、风格乃至生存的根本。

2. 广播新闻通俗化是视觉化的有效载体

新闻作品给受众的第一印象一般源于记者表述事实的方式,因而表达方式的选择关系到新闻的可读性。让受众一读就懂、一看就明的表达方式,无疑是通俗化要达到的目的。研究表明,科技新闻是最不容易产生视觉化的新闻形式,其生涩的词汇、与实际生活大相径庭的表达方式,都使得受众在聆听的时候难以形成视觉化片段。让生僻的内容变为受众身边的故事,这是广播新闻表达所要锤炼的内容。避开专业术语,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引起受众的兴趣,这正是新闻语言通俗化的表现。許多有经验的新闻记者,总是能把大家陌生的事件、陌生的词汇,用家长里短式的语言告诉大家,这就是广播新闻采写的功力。

(三)新闻故事化是广播新闻视觉化的根本

用“讲故事”的手法采制新闻,通过故事化的广播新闻,抓住人们的收听心理,满足受众的收听需求。近年来,几乎所有的国内媒体都推出了讲故事的节目和板块,各种新闻学术刊物上也时常能看到此类理论的探讨。新闻学界对"新闻故事化创作"的理论探讨一般都围绕新闻故事的悬念设置、场景描写、细节展现、对话等手段的运用展开。然而本人认为,故事的关键是内容构成而非仅仅是表现形式。

1. 新闻视觉化需要树立平民意识

在广播新闻创作中,要求作者要有强烈的平民意识,能在纷繁的新闻中捕捉到公众关心的,具有强烈矛盾冲突的新闻,这可以让观众在情感上产生一种亲近感,从而对新闻事实的报道产生视觉化效果,形成认同感。2010年,中央电台的长消息《小小信用卡 格局大变化》关注了维萨公司对中国银行卡说“不”这一现象。作品通过普通市民关注到这一事件引发出行不便,进而抓住新闻的本质即世界金融格局的变化。以公众身边的使用信用卡不方便的故事,展现了一场没有硝烟的金融战争。

2. 新闻视觉化需要善于把握情节,展示细节

广播新闻报道故事化创作就是把某些新闻话题用故事化、情节化、细节化的广播语言描述出来,既有生动鲜活的纪实性、可听性,又有真人真事所揭示的启示性、示范性。听众在收听故事的过程中能够有一种新鲜感、好奇感,能有兴趣地把节目听下去。获得2010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作品《玉树地震: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是一个不到十分钟的广播专题,通篇都是细节描写,作者深入玉树抗震第一线,采制了丰富的音响。玉树地震中搜救犬的搜救、机械破碎楼板的紧张,搜救队员的喊话、现场的紧张气氛……打动人心的力量,让人欲罢不能,如临其境。

所有这些新闻故事情节,就是新闻视觉化的有力保障;也只有具有情节化的内容才更容易让听觉的片段更为集中,延展成为视觉意象,展示在脑海中。挖掘人物的内心情感,刻画人物的个性,这些都有助于广播新闻的视觉化体现。

广播新闻的视觉化在今天也面对着众多新锐媒体的挑战,尤其是网络媒体中很多新闻就是家长里短的故事。广播新闻如何借鉴和学习,把握受众需求的变化,不断延展广播新闻视觉化的发展空间,这可能是广播新闻未来将要面对的挑战。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港澳节目中心)

(本文编辑:刘浩三)

参考文献

1.曹潞 吴漫 《广播新闻业务》,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5月第4版。

2.曹仁义《实用新闻广播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3.戴振雯《论新闻报道的故事化写作》,载于《新闻世界》2009年第12期。

4.陈喆 薛国林《简论穆青的新闻视觉化理论》,载于《当代传播》2011年第2期。

猜你喜欢
视觉化广播新闻
广播新闻语言表达形式探讨
声音的价值
广播新闻策划与创新
介于多设备时代下的界面设计表现方式上的差异性
新媒体背景下,广播新闻如何化“微”为机
南戏视觉化艺术策略探讨
论翻译教学的认知语言学观
广播新闻现场连线报道探析
浅谈电视新闻稿“视觉化”表述方式
数字时代黑白影像的艺术研究和创作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