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毓盈
痕迹,是过去进行时的生活。我诅咒痕迹,又衷情痕迹。
它侵噬了我的记忆,苦难了我的心。生命的轮回高傲地碾碎时间通道中每一个年轻的灵魂,声音一如呕哑嘲哳的山曲。无法逃避的苍老,难以挽留的岁月。万千繁华都做了土,昔日的光荣都成了嘲弄,祖辈的拼搏遥远成古老的默片。痕迹,是历史的葬礼,是文明的哀叹。但它理应在这世上矗立良久。因为,没有过去,就没有未来;没有古老,就没新颖。没有痕迹的昨天是不生效的,人类文明的进程不承认没有特定审批的文件。因此,它又是人类文明的转折点、社会进化的导链。
我想,每一抹痕迹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大也好,小也罢。它是一种形式美的体现,是一种苍老后的年轻、清苦后的余甘。某个月夜静访一座无人的古宅,抚摸门上斑驳的划痕,你会发现就这样静默到天亮,比任何一种娱乐都美好。观摩一件青铜艺术品,你会震撼于它的伤痕累累、锈迹斑斑,这是岁月之痕赋予它的高贵。甚至当你不经意间拾起一张从书中掉落的相片,即使它已泛黄,只是普通的春日远山,没有人物,没有说明,你也会猛忆起某年某月某日某人,手指掠过生活的痕迹,瞬间开出漫山的温柔。
但是,总有一些痕迹被希望抹去。
枯涩的八股被希望抹去,哭泣的圆明园被希望抹去,文革的阴云被希望抹去,现代人的道德缺失被希望抹去。有人以此为耻辱,总是想要留给后世一个美好的纪念,但这又有多美好呢?无休止的争论中,文明与进程大动干戈,淋漓的鲜血激起尘埃重重,迷茫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其实,痕迹不须要被掩盖,还历史一个清白,还时间一份坦然,发生了就是发生了,痕迹并不可耻,他不该成为屈辱的烙印,也不是苍老的代名词,更不会成为发展的绊脚石。它是多元的,有社会文化意义的,一种精神意义上的文物,甚至可以将其看做是曾经战斗过的光荣。
我们太过追求完美了,仿佛有瑕疵就是罪过,甚至连文学创作都喜欢圆满的结局。可这世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事物,这点杜甫懂,曹雪芹懂,莎士比亚懂,我们也应该懂。每个人,每个民族都有改正错误的机会,我们已经努力得够好了,无须自卑,无须愤怒,我们应该做的是着眼前方,去经营未知的生活。当尘埃落定,风云沉寂,痕迹所充当的角色,不过是茶余饭后聊以解闷的回忆和老人们讲给儿孙的老故事。诚恳、坦然地承认曾经的失败、挫折,我们只会更稳健,更成熟,更有能力,去闯出一片新的天地。
痕迹的保留,是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宽容和气度的复兴。
我们,应带着痕迹走向辉煌。
(指导教师/胡俊秋)
本文荣获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2012-2013)高中组一等奖。
编辑/ 申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