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凡
随着公众对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期盼越来越强烈,环评将被赋予越来越高的期望,环评也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今年5月,多家媒体报道了初定位于坝光的深圳能源集团滨海电厂项目,已获得国家能源局批复同意开展前期工作,拟建设2台100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一石激起千层浪,消息一出,部分广东省及深圳市政协委员立即对这个项目的环评进行炮轰和谴责,而委员发布的微博也在网上引起强烈反响,对该项目质疑者众多。
无独有偶,仅今年4月与5月,广州大岗垃圾焚烧厂的环评审批、工业区无环评企业废水直排流溪河支流、民间组织“自然大学”成员陈立雯到广东省环境保护厅现场查阅李坑生活垃圾焚烧厂二期发电厂环评报告……一系列关于环评的新闻不绝于耳目,人们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的关注度正像当下的天气一样“快速升温”。
“环评过关”企业污染事故频发
近年来,社会公众起来越关注建设项目可能对自身生活环境产生的影响。一些项目遮遮掩掩上马,在环评过程中未能让公众充分了解相关信息、参与项目评价,最终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不在少数。
最近发生在昆明的PX群体事件就是一个典型,事件中中石油云南炼化项目及其副产品深加工项目引发了民众对周边环境的担忧,不少市民对项目选址的合理性、环评报告的不公开等表示不满,对中石油云南炼化项目当初是如何通过环境影响评价表示强烈质疑。这次群体事件已影响到当地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也使当地政府陷入被动境地。6月2日,昆明市政府最终宣布将按程序在近期公开该PX项目的环评报告。
不可否认,近年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确实阻止了不少污染项目的上马,但随着多家企业不断出现污染事故及相关环评造假事件,特别是一些已“环评过关”的企业接连被曝光发生污染事故,使这一制度正遭遇一定程度的信任危机。如2010年7月福建紫金矿业紫金山铜矿湿法厂发生废水渗漏事故,约9100立方米的含铜酸水外渗引发汀江流域污染。事件发生后,公众在声讨企业的同时,也在质疑这种污染企业的环评报告究竟是怎么出炉的。同年安徽怀宁高河镇发生儿童“血铅超标事件”。经查,此次事件是由安庆博瑞电源有限公司非法生产、县有关部门违规审批、监管不力、环评单位造假等因素所致。
可以说,由于项目建设引发的环境事件时有发生,对项目建设的环境信息公开、环境知情权,以及相关项目规划建设中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等问题已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
广东环评审批数量全国最多
去年,广东省各级环保部门共受理项目环评文件60660份,审批56040份,否决2257份,否决率约4%,这一组数据来自2013年广东省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会议,这些数据表明广东省的环评审批数量居全国首位。
“第一时间受理、第一时间评估、第一时间审议,限时办结。”广东省环评管理工作自去年以来持续“提速”,不断增强环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能力,并将省重点建设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有利于保民生、扩内需、保增长的项目,纳入了“绿色通道”,加快审批。广东省环境保护厅相继审批了穗莞深城际轨道交通广州至东莞段等一批重点项目的环评文件,并积极与环保部沟通、协调,粤电台山电厂6、7号机组扩建工程、惠来电厂3、4号机组扩建工程等一批电源项目环评获得环保部审批。这样的做法也延伸到广东全省各地,如广州市加强与发改、规划、交通等部门的沟通,建立重点项目档案库,定期督办,有力支持了广佛环线广州段等基础设施项目以及三大汽车企业相关项目的建设,深圳市人居环境委积极与环保部沟通,推动了深圳地铁7号线、11号线的环评审批进度等。
在优化服务的同时,“严格把关”也是广东省环评的另外一个关键词,如环保部门对 “两高一资”、产能过剩行业项目及珠三角燃煤电源项目、对涉及生态严控区、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的项目严格把关,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项目坚决不予审批。同时,严格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前置审核制度,在控制4项主要污染物的基础上,在重点区域还增加了对重金属、TVOC等指标的总量控制,对未取得总量控制指标的项目,一律不予批准建设。此外,还建立起新建项目环评审批与淘汰落后产能挂钩机制,通过严格审批新建项目环评,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推动污染减排和区域环境综合整治,为新项目建设腾出了环境容量。
“审批权下放”参与决策
环评审批涉及部门过多、时间过长,常常成为企业最“头疼”的问题之一。一个项目立项前需要规划造地意见、土地预审、环评批复等,其中环评编制环节所花时间较长,一些重大项目需要环境监测、现状调查、专家评审、公众参与等过程,一般需要数月时间。在环保审批期间,企业只能干等,因为只有等环保审批通过了,项目才能立项。因为担心审批周期过长,业主对项目内容无法开展合理的规划,因此也给企业带来较多不便。
“以环评管理主动优化经济发展”一直是广东省环评的宗旨之一,对此,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在去年已启动了环评审批制度改革,报请广东省政府印发《广东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办法》,以进一步下放权限、简化程序。目前,广东省级环保部门负责审批“跨地级以上市行政区域的建设项目、重污染行业项目和可能在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建设项目”的环评文件,而除此之外的大量建设项目,如水利、化工、制药、高速公路、生活垃圾处理处置等项目的环评文件将下放到市、县环保部门审批。
此外,广东省的环评参与宏观决策作用也在得到提升。环评管理由过去针对单个项目环评过渡到从战略、区域层面解决问题,在源头控制、全局控制、战略控制、优化发展方面起重大作用,如通过开展产业转移园区、开发区等重点区域及石化、电力、建材、矿山开采等重点行业的规划环评,推动各地从规划布局、产业结构等宏观层面解决重点环境问题。而且,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的联动机制及部门联动机制也在不断完善,如广东省环境保护厅联合广东省国土资源厅等部门全面推进广东省矿产资源开发规划环评工作,目前19个地级以上市矿产资源规划已经编制了环评,8个已完成了环评审查工作。据悉,现在广东省交通、采矿、热电联产项目等均把规划环评通过审查作为受理环评文件的前提条件之一。
环评“路漫漫兮修远兮”
“要保持我省经济第一大省及排头兵的地位,保持持续发展的态势,珠三角地区要转型升级,保持核心竞争力,粤东西北要跨越发展,不再走珠三角的老路,环保部门责任和压力都很大。”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厅长李清表示,新一轮大发展的形势对环评管理将会形成更大的压力。
目前,各地掀起新一轮投资热潮,部分地区环保意识依然薄弱,在加快发展的压力下,有些地方环保部门审批把关不严,或明知一些项目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但迫于政府压力不加以制止或及时报告,反而挖空心思搞变通,项目违规审批、越权审批,影响和制约了环评管理工作发挥应有的作用,留下风险隐患。
同时,各地环境质量仍不容乐观,环境风险日益累积。全国大部分省市都面临这个问题,广东也不例外。虽然近年来广东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是离公众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如广东全省仍有8.1%的省控江河断面水质为劣V类,部分城市内河涌污染严重,珠三角实施新空气质量标准后空气质量达标率明显下降,高污染、高风险项目布局不合理,区域性、累积性的环境问题逐步暴露,突发环境事件时有发生,环境安全形势依然比较严峻。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对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期盼越来越强烈,由建设项目环境问题引发的纠纷、诉讼也在日益增加。政务信息公开、媒体介入、环评公众参与等都对环评审批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环评中如果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成为引发社会矛盾甚至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如何妥善处理好群众的环境诉求,使环评审批经得起公众检验、媒体炒作,也是环保部门正在面临的一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