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夕
徐亚平,为了保护江豚,每天工作超15小时,付出血汗,投下巨资,甚至遭受生命威胁,但依然无怨无悔。
徐亚平,湖南日报社岳阳记者站站长,我国民间第一个专门保护江豚的机构——岳阳市江豚保护协会(以下简称“协会”)会长。如今的徐亚平,每天工作超过15个小时,一边完成记者的本职工作,一边为保护江豚周密策划。他付出血汗,投下巨资,甚至多次遭受生命威胁,但依然无悔!“我要是死,就死在洞庭湖上,死在保护江豚的路上,我不想老死在家中。”徐亚平在不同场合不止一次说过同样的话。
初识江豚
长江江豚是全球唯一的江豚淡水亚种,已在地球上生存了2500万年,被称作长江生态的“活化石”和“水中大熊猫”,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干流以及洞庭湖和鄱阳湖等区域。2006年的科考研究发现,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已少于大熊猫。而去年12月24日结束的“2012长江淡水豚科考”则发现,江豚总体数量已减少到2006年考察数量的一半。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王丁忧心忡忡地说,如果按照目前这种态势发展下去,长江江豚将在10年内灭绝。
然而,据徐亚平回忆,上世纪80年代末的时候,那时他还是岳阳宾馆的一名服务员,透过宾馆西窗的落地玻璃,他经常能看到洞庭湖粼粼波光里的江豚成群结队地雀跃前行。江豚惹人怜爱的憨态深深印入徐亚平的脑海,从那时起,他对江豚就有一种“莫名的喜欢”。 后来有一次在图书馆查资料时徐亚平才得知,长江江豚是国家保护动物,也是世界上唯一的淡水江豚,是长江淡水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从那以后,他每天早上给宾馆采购鱼时,总不忘记跟渔民说一句:“求你们别伤害江猪(江豚的俗称)啊!” 听说有渔民救了江豚,他还会跑过去给对方90度鞠躬。
对那一时期江豚的数量,许多洞庭湖老渔民也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万马奔腾”来形容,“那时候好多哟,一片一片的,经常能看到它们跳出水面。”洞庭湖边的渔民张新本边说边双手在空中挥舞,“我们也不知道这是什么鱼,味道好不好,还想打一头上来尝尝。” 可谁都不曾想,20多年后,江豚竟会成为“极度濒危”物种。
去年10月底,中科院水生所对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江豚重要栖息地进行了近20天的先期考察,发现洞庭湖江豚数量从6年前的150多头,锐减至90头左右。但徐亚平对这个结果不以为然:“我们天天都在湖面巡逻,洞庭湖里现在只剩55头了。”
无论哪个数字更加精准,按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皮书的标准,长江江豚早已达到了“极危级”,这是徐亚平近两年最大的“心病”,也是他全身心投入江豚保护工作及组建江豚保护协会的主要动因。
江豚因人类而亡
长江江豚缘何遭受濒临灭绝的厄运?徐亚平不无痛心地告诉记者,目前,江豚的生存威胁主要来自于人类。王丁也指出,江豚没有天敌,人类活动是其生存最大威胁。
9岁时就辍学在洞庭湖打鱼的何大明在洞庭湖上生活了35年,他见证了洞庭湖渔业的“进步”以及江豚如何一步步灭亡。1985年,号称“迷魂阵”的渔网布阵出现在洞庭湖,1994年出现了电捕鱼现象,2005年网围在湖面上全面兴起,诸如此类的“新发明”严重威胁了江豚和鱼虾的生存。水质越来越差,鱼越来越少、越来越小,这是洞庭湖上的渔民们共同的感受。洞庭湖上江豚的悲剧命运,也是整个长江江豚种群命运的缩影。
同时,现代繁忙的水上交通也威胁着江豚的安全。船只的水下马达声影响江豚超声波定位的准确性,很多江豚将马达声波误认为是自己同伴而被螺旋桨打死或打伤。徐亚平在他的采访调查中得知,繁忙航运促使江豚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小,甚至在洞庭湖和鄱阳湖入长江的区域,高密度的船只中断了江豚种群的基因交换,雄性远多于雌性,雌雄比例严重失调。
日益严重和无序的沙石采伐对江豚的不利影响也越来越突出。运沙船如梭般来往穿行,严重挤占了江豚的洄游通道,疯狂采沙,被掏空的河床让江豚无处繁殖,居无定所。
世界自然基金会项目官员韦宝玉指出,沿长江修建的水利设施,包括水泥和石头护岸都对江豚的回声定位系统和繁殖有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也破坏和减少了鱼类的栖息和繁殖场所。此外,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极端气候事件与上述威胁形成叠加效应,成为对江豚新的威胁。
面对江豚越来越严峻的生存状况,徐亚平与一帮志同道合的渔民兄弟们萌发了迅速成立江豚保护协会的想法,以号召社会各界参与其中。于是他们奔走于各县市、各部门,游说江豚保护,呼吁岳阳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渔政、环保部门和民间组织加大对江豚保护的宣传,快速提高公众的江豚保护意识。他们的行动很快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2012年1月8日,岳阳市江豚保护协会正式宣告成立,长江江豚保护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为保护江豚,他屡屡以身涉险
协会组建以后,徐亚平的工作重心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现在,这名记者站站长更愿意别人把他看作一名环保工作者。也是从协会成立的那天起,徐亚平每天坚持工作15个小时。
“保护江豚,媒体先行,舆论先行!保护江豚,从我做起,从你做起!”如何对江豚开展实质性的保护,在协会成立的时候徐亚平这样提到。
所以,协会成立时,徐亚平就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发表了《中国长江江豚保护宣言》,确立了3大攻坚目标:一是尽快让江豚升格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二是助推当地尽快建立东洞庭湖江豚自然保护区;三是探索实施江豚迁地保护,提出“以豚为本,救豚于水火”的口号。
随后他还组织志愿者宣讲团,深入湘阴、屈原、汨罗、岳阳县、岳阳楼区、华容、君山、云溪、临湘等县市区的湖区、学校、村庄、水上捕捞人员中巡回宣讲江豚保护;建立江豚保护观测站和志愿者工作站,开展常年常规观测、调查和救护受伤江豚等保护江豚的活动;定期出版会刊,进行保护动物和增强环保意识的教育,揭露、鞭挞残害江豚,破坏自然的思想和行为;举办有关江豚保护、江豚生存现状等研讨会,开办各种培训班和举办各种讲座等等。
为了有效打击非法捕捞及伤害江豚的行为,徐亚平还带领协会组建了洞庭湖水上巡逻队,并安排了几名渔民志愿者当“侦察兵”,全天24小时在洞庭湖上监控非法捕捞行为工作。无论多晚,只要接到一线渔民志愿者的报告,他都要邀上渔政部门的执法人员,到湖面抓捕非法捕捞者。
徐亚平说,打击非法捕捞每一天都是恶战,是仓促迎敌的遭遇战,也是任重道远的持久战,更是艰苦卓绝的血刃战。曾经就有“渔霸”在他的车窗上粘贴“绝杀”两字,试图威胁徐亚平。“我已经没有退路了,我们不打掉他们(指渔霸),他们就要搞死我们。”他字字铿锵有力。徐亚平甚至还告诉当地警方,倘若自己遭遇不测,一定要彻查“渔霸”。
“很多‘渔霸就怕他这种拼命干、天天干的蛮劲。”协会志愿者龚北临说。有人说,徐亚平是个“疯子”,是一位“偏激”的江豚保护者,但更多的网友则把他亲切地称为“江豚爸爸”。
徐亚平的蛮干精神也让岳阳渔政管理局的一线工作人员倍感压力,许多人因此对他颇有怨言,并劝告他不要太拼命了。但是这些“劝告”对固执的徐亚平并不起作用,他坦言:“现在我们协会做的工作,很多都是渔政部门分内的事。如果他们不干,我们也不干,那么江豚迟早要完蛋。”用徐亚平的话说,他这是在“倒逼”相关职能部门。
“正义事业难免会有牺牲,若为保护江豚与生态而作出一些牺牲,我们江豚保护志愿者也无怨无悔!”徐亚平说,开始做江豚保护工作时,有相当多的人不理解、不支持,有谩骂的,有到他的办公室反映问题情绪过激的,有协会会员被不明身份的人毒打的,所幸目前情况已有所改善。而且徐亚平与协会成员都深信大多数人是有良知,是会逐步理解他们的,他们也深信正义是会战胜邪恶的!
负债累累,需要政府接手
为了保护江豚,徐亚平不仅投入大量的精力,更投入大量金钱。为了将江豚危情公之于众,他自掏腰包或是找朋友借钱,在《湖南日报》、《岳阳日报》等平面媒体和长江、洞庭湖大堤、岳阳市区等户外发布了14个公益广告;他还自己掏钱向省、市主流媒体发布征集江豚保护志愿者函。“我现在还欠着100多万元。”徐亚平说。他的朋友也打趣地说:“徐亚平被‘江猪精缠住了。”
保卫江豚可以说是一场短兵相接的遭遇战,所以协会来不及去筹资;也缺乏招商引资人才。协会现在可以说任务艰巨,处境艰难:没收取会费,没有获得有关机构、企业一分钱捐助。目前全面铺开的16项工作,所有开支都是志愿者或自掏腰包,或赊欠。没有固定的资金支持,协会成立至今一直在负债运营,几名全职志愿者都在“吃家里的老本”。
“会长希望最终能够‘还政于政,让政府主导江豚保护工作,我们协助。”协会副秘书长徐典波表示,“我可以一年不拿工资,但不能两年、三年不拿工资,你说对吧?”政府早日接手江豚保护工作,也是协会志愿者们的一个现实愿望。
另一方面,打击非法捕捞也是治标不治本,有渔民就提出:“滚沟(一种非法捕捞工具)是我们家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你们这也不让搞那也不让用,让我们喝西北风去!”所以,解决渔民上岸工作和转产转业问题,才是实现江豚保护的长久之计。
“保护江豚,必须减少渔民。”基于这样的思考,徐亚平组建了渔民就业帮扶服务部,探索渔民上岸机制。现在,他已成功建立一个渔民转产转业窗口“洞庭渔歌”,解决了100余名渔民上岸经商的问题。他还多次与海事等部门协商,在洞庭湖入长江口及湘江岳阳段部分水域,减少运输船舶停靠,减少挖沙船舶数量,努力疏通江豚洄游通道。同时,徐亚平还力推建立正处级东洞庭湖管理局,科学管理东洞庭湖。
徐亚平说,长江水环境的恶化,谁都无法独善其身。江豚绝对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发展经济是政绩,保护环境也是政绩。政府、企业需要彻底摈弃“重经济轻环保”的错误观念,只有绿色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