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秀亮
他们虽然人手不多,却拼劲十足;他们虽然年轻,却敢于尝试。凭借着勇于创新与不懈努力,如今他们在污水处理、污泥治理、生物除臭等环保技术领域均取得重大突破。
他们的团队只有7个人,从组建至今才走过4个年头。许多人或许会怀疑,这样一个年轻的团队,能够做出什么成绩呢?
如果这么想,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他们虽然人手不多,却拼劲十足;他们虽然年轻,却敢于尝试。凭借着勇于创新与不懈努力,如今他们在污水处理、污泥治理、生物除臭等环保技术领域均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获得两项专利,并且有三项发明专利正在审查当中。其研发的技术不仅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而且紧贴“量大面广”的市场需求,具有强劲的推广潜力。他们就是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以下简称工程中心)的团队,一个特别能战斗,能够出“硬成果”的团队。
技术创新,环保科研开出胜利之花
“创新是科研的灵魂!”对于工程中心的当家人卢欢亮来说,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叶向东的这个教诲是他技术研发路上的一道指引牌,也是他带领研发团队不断发展,并取得丰硕成果的重要支撑。
“污水处理厂工艺模拟与运行优化技术”,这一项原本从加拿大引进的技术,如今通过模型参数本土化和校正之后,已经成为工程中心一项拿手的技术。工程中心的工作方向,主要是对先进技术进行引进、吸收、改进、再创新之后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实用技术。就拿“污水处理厂工艺模拟与运行优化技术”来说,这一项外来技术,如果直接套用到国内的污水厂,由于国内外污水特征的差异,会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但是,卢欢亮他们在对广东省典型污水厂进行深入调研、实验测试、建立污水特征数据库并进行分析之后,对原有的模型参数进行改良和校正,使得这项技术不仅很好的适用了南方地区的污水处理厂,而且能够实现污水厂升级改造的最优化设计,提高运行效率,并且达到节能降耗的效果。
任何创新都有其针对性,工程中心的技术创新除了将国外先进技术本土化外,还以市场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污泥深度脱水与干馏处理集成技术”就是为了解决日益突出的城市污泥问题而开展的。事实上,早在读博士期间,卢欢亮就已经将眼光投向了污泥处理的难题。当时卢欢亮刚调到省环科院不久,并且肩负工程中心的筹建工作,作为一名在职博士,他成功地找到了工作和学业的一个交叉点——“污泥生物炭在土壤修复中的应用”。选题定好了,但要一边工作一边完成学业研究,他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记得有一年大年三十晚上,为了补充一篇拟投稿SCI论文的实验数据,他一个人还在实验室里挑灯夜战,让其博士生导师仇荣亮教授深受感动。这一刻苦钻研的事例,也成为导师鞭策后来者不断进取的典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今,这一项污泥处理的新技术,经过调试运行,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污泥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解决途径,该技术同时也获得了广东省2013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一等奖。
谈起技术研发的心得,卢欢亮说,“首先要有创新的意识。拿污泥处理技术来说,别人其实也在做,但是他们都只是在实验室里进行小试和理论分析,我们是整合了学校、企业、科研机构的力量,进行生产性规模的设备研发和工艺调试,这样才能够真正去解决问题,也才能取得实际的突破。另外,认准一个方向之后,你就要集中精力去做,不要轻易放弃,半途而废。”
卢欢亮的同事们则深有感触地说,“卢主任一个人可以顶三个人用,他在技术研发上的专注与拼搏,也为我们增添了不少动力。”对此,卢欢亮始终认为所有科研成果的取得,都是来源于整个团队的付出,而不是一个人的贡献。实际上,由于人员较少,工程中心的每一个员工都担负着多项任务,甚至同时要担负不同部门的工作,比如黄志华除了牵头污泥深度脱水技术的研发外,还要兼顾环科院公司的部分工作,曾祥专则在酶促生物碳生物除臭技术研发的空余时间内,还要完成相当数量的可研报告的编制工作……但是对于任何一个项目与研发任务,他们都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迎难而上,从不退缩。也正是这种工作作风,使得诸如小城镇污水处理厂复合A/O+硅藻精土联合技术、酶促生物碳生物除臭技术等研发工作才能够果熟蒂落。
环境监理,为建设项目筑起环保屏障
2011年秋天,在中材罗定水泥有限公司的建设工地上,地面厚厚的一层泥土,周边光秃秃不见一棵树木,风一吹,尘土飞扬,施工工人一个个都灰头土脸。看到这场景,工程中心负责该项目施工期环境监理的杨泽涛皱起了眉头。他立刻找到了业主和施工单位,在他的督促和沟通下,工地很快配备了一台洒水车,定时对工地进行洒水降尘。一番改造过后,工地尘土不再随风飞扬,且绿意盎然,看着环境的改善,工人们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此后,为了解决该公司在试生产期间出现的SO2、NO2超标等环保问题,杨泽涛等环境监理技术人员与现场工人,深入车间,分别通过对布袋除尘器检测、烧窑温度、风量等工艺参数进行调整,最终成功解决问题,为项目的最终环保验收起了很大作用。
建设项目施工期环境监理,在一些人看来或许还是一项可以随便应付的工作,只要环评过关,项目验收不出问题,也就万事大吉了。但是作为省内为数不多拥有环境监理实战经验的机构,工程中心的环境监理工作却做得一丝不苟。在他们看来,如果不把环境管理工作融入整个项目建设全过程,变事后管理为过程管理,项目施工过程往往会出现一些不可逆转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到环保验收时再补救已经为时已晚。
为了做好环境监理工作,在这个7人团队中,他们有时候甚至要抽出4-5个人出来,背着仪器,奔走在水泥厂、电厂、化工企业等建设项目的施工工地上,进行环境监测、查找问题、分析情况、落实整改、人员培训等等,不断提高施工单位的环保意识,预防施工过程出现环境污染事故。有时候,他们在一个工地上一呆就是个把月时间,与工人同吃同住;一个建设项目从施工到竣工验收,他们要跑上十几次甚至几十次,这些都是为了更全面地摸清问题,让环境监理工作真正发挥成效,为建设项目筑起一道坚实的环保屏障。
关于未来,潜力很大但仍需不断向前
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工程中心已经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在业内更积攒了良好口碑,有着不俗的人气与认可度。
“污水处理厂工艺模拟与运行优化技术”已经在高明城区第一污水处理厂成功运用;“污泥深度脱水与干馏处理集成技术”在东莞某造纸有限公司取得良好成效,并且在增城新塘已经建成了50吨/天处理规模的示范工程;“小城镇污水处理厂复合A/O+硅藻精土复合技术”在鹤山市某镇污水处理厂得到应用;“酶促生物碳生物除臭技术”在污水厂实际运行中,对硫化氢的去除率可达99%以上……
在建设项目施工期环境监理工作上,工程中心的工作业绩已经有近十个,每一次他们都为项目解决了一些实实在在的环保问题,深受业主的好评。
在工程咨询工作上,在2010年,工程中心仅仅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就协助广东省环境保护厅申请到了第16届广州亚运会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资金,效率之高令人惊叹。
当然,卢欢亮也坦诚地说,目前各项新技术推广应用的进度还有点慢,真正实现产业化仍有一段相当长的路要走;而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滞后限制了他们业务的进一步拓展,例如广东在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工作的市场准入、收费、技术规范等方面就没有相关规定;另外,由于部门人员调动和借调到省环保厅等原因,让这个小部门的人手更加捉襟见肘,人员的增加和扩充迫在眉睫。
不过,我们欣喜地看到,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的技术研发大船已经扬帆起航,他们正意气风发向着更深更远处航行。我们也希望,这些弄潮儿,在前行的路上不断有新的收获,为环保事业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我们更期待,他们能够不断给我们带来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