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燕平 金玉
摘 要:校企深度合作是职校健康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本文从课堂教学、实践能力、课程改革、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阐述。对校企深度合作过程中,人才培养质量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校企深度合作 人才培养
职校与企业深度合作是促进和推动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提高人才质量的重要途径。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制度,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了贯彻文件精神,从2006年开始,笔者学校积极开展工学结合,与多家企业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合作,深入推进了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本文围绕校企深度合作的探索过程,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比较分析。
一、课堂教学与评价比较分析
1.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课堂内容如同菜肴,只有美味可口和营养丰盛的菜肴才能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同理,只有内容生动、丰富的课堂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那么课堂教学效果如何提高呢?教师是课堂的策划者、主持者、合作者;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角。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等),让每个人都进入角色,以一个个项目和任务为载体,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多次的校企合作对学校教学方式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照本宣科、满堂灌的现象。不管教师,还是学生,都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知识的加工、问题的探索。教师理论传授与实际应用脱节,对学生专业知识操作能力的训练不够,学生也大多满足于听懂、会做题这个层次。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创新能力的不足。为了改变这个局面,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在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改革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学校与企业成为人才培养的“双主体”,促进校企共同建立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的长效合作机制。
2.改进基础课程教学,提高基础课程教学质量
有些职校生认为,他们是来学习技术的,没有必要学习基础课程。实际上,我们的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他们的思维也处于迅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中。在这一时期,学习文化基础课程,可以对他们的身心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为了让学生具备良好的能力,更好地适应岗位要求,我们对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改进。语文、英语、数学、物理、计算机基础等是全校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依据基础课程各科的教学目标,开展相关竞赛活动,让学生在竞赛中受益。同时,促进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竞赛活动由学校统一组织,采取知识抢答、实践操作、征文比赛等方式,面向全校学生,定期开展。
3.发挥考核作用,提高考核质量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可以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进行检查,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所以在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科学合理的考试制度是必不可缺的。以前教学中,教师们常用的考核方法是只用一次期末闭卷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课程,却采用相同的考核办法,显然是不合适的,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对考试方法进行改革,推行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模式,使小组式学习、探究式学习、问题式学习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得以贯彻,实现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标。如基础课程采用“平时+期中+期末”的模式(平时成绩占30%,期中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40%);专业科目根据课程类型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如程序语言类课程(VB、ASP等)采用“平时成绩+上机考试+笔试”方式;综合性较强课程如报关和国际贸易类课程采用“论文+答辩”方式。通过考核方法的改革,考试方式向多样化转变,考试内容向专业化转变,成绩评定向合理化转变。考试方法的改革无形中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4.改变评价主体,实现评价多元化
目前学校教学质量评价多以“内部评价”为主,由系部、教研室用自己设定的标准来对教学评价、对教学过程各个环节进行评价。随着校企合作的合作领域扩展、合作层次深入、合作时间加长,校企双方在教学质量评价上开展进一步合作。企业参与到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中,如对学生实训水平考核、教师技能水平考核等。
二、创新能力与操作能力比较分析
在校企深度合作过程中,我们对各种培养方式进行了探索,如采取“冠名班”、“社会培训”、“基地培养”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将课程设置、专业建设与人才就业紧密结合,创建互动双赢、开放合作的办学模式。通过校内和校外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和自主性。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学校定期开展学生创新活动,每个专业都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如,机械工程系开展“工业设计竞赛”、汽车工程系组织“汽车专业技能与创新竞赛”、信息工程系开展“平面设计竞赛”等活动。在活动中,不断融入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让所有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和提高。
为了提高专业课老师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校鼓励专业课教师下企业锻炼。学校规定年龄40岁以下的专业课教师,都要参加相应专业的企业锻炼,下企业实践时间不少于2个月。下企业实践的教师要进入企业的产品设计与开发、生产制造等部门工作,提高自身的企业工作经验,更好地为后续教学提供服务。同时,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学校定期举办教师专业综合能力竞赛。通过各种竞赛活动,培养专业课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改革与职业素养比较分析
校企合作是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工作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将课堂理论学习与企业实际工作紧密结合,配备相应的教学计划、专业课程、思想教育等方面内容,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教高[2006]16号文中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其核心是课程建设与改革,学生下企业是改革的切入点。
很多人认为,推行工学结合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专业技术水平和解决贫困学生的经济问题,而忽略了工学结合对职业思想素质提升方面的巨大作用。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浮躁心态日益明显,企业用人标准也在逐渐调整,更加希望学校为其推荐一些脚踏实地、具有良好工作态度和责任意识的毕业生,所以学校应该从学生入学就开展有关职业思想素质方面的宣传和教育,让所有人都意识到职业思想素质是学生就业过程中必须具备的素质。
四、总结
校企深度合作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途径。校企深度合作不仅是注重结果的合作,而更加是注重教学过程的合作。将校企深度合作的链条加长,合作面扩大,双方相互依赖性更强,逐步形成产业带动专业,专业促进产业的格局。
(作者单位:连云港工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