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她秉承着“助老人幸福每一天”的愿景,十年来每天都兢兢业业,全力实践着诺言
在陈松蒲63年的人生中,她的身上有很多耀眼的光环——“全国百名优秀母亲”、“中国杰出创业女性”、辽宁省“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优秀母亲”、“巾帼建功标兵”、“自强模范”“十大杰出女性”、“十佳现代母亲”、“十大慈善人物”、“自强模范”、“十大助老先进个人”“参政议政先进个人”……但她最引以为傲的是自己亲手打造的“沈阳松蒲博爱护养中心”被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评为全国爱心护理工程示范基地,因为这份荣誉,承载了太多的付出和爱,也承载了太多的曲折和不易。
身为残疾人,陈松蒲在成功路上迈出的每一步都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困难,然而这个只能靠双拐和轮椅才能站立、行走的女性,却从不抱怨,她的身上洋溢的是希望,是乐观,是奉献的博爱。她说:“只有我快乐了,员工们才能快乐;员工们快乐了,老人们就会快乐;而老人们快乐,就是我最大的快乐。我希望自己能做一个快乐的圆心,将快乐和幸福像水面的涟漪一样,一层一层地荡漾开去,感染到每一个人。”
自创三个“全国第一”
陈松蒲1950年出生在美丽的松花江畔,两岁时因小儿麻痹后遗症而下肢瘫痪。然而勤奋好学的她却从来都没有放弃对学习的渴望,虽然由于残疾没有机会读正规大学,但是她一直在不断学习知识:31岁从沈阳电视大学工业会计专业毕业;34 岁在900多名考生中以总分第七名的优异成绩被录用为全民干部;48 岁攻取首都经贸大学产业经济专业在职研究生;51岁考取了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职称;53岁她又学习了心理学;54岁考取营养配餐员;55岁获得职业指导师的资格证书。她说正是这些知识和毅力让她插上了成功的翅膀,在创业路上飞得更高更远,创出了三个“全国第一”。
23岁那一年,陈松蒲走进了一家街道企业,做了一名清砂工,每月工资20元。由于工作努力,她很快被推选为团支部书记,并调到财务科当上了一名记账员。1981年,陈松蒲已结婚并有了女儿,当听说沈阳广播电视大学工业会计专业班招生时,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不断地学习使她的认识产生了质的飞跃,她毅然地向本单位递交了辞职申请书,寻找更大的支点,重新规划人生。
1987年初,北京一位军嫂在居民区办电话台的信息触动了陈松蒲的神经,她给沈阳市电信部门写了一封信,表示想办个电话交换台,为社会做些事。经过国家邮电部许可,1987年10月,陈松蒲创办的全国首家由残疾人经营的电话交换台在于洪区陵东乡上岗村正式营业。创业是艰辛的,尤其对陈松蒲这样的残疾人。她和员工共同努力,没几年工夫,电话交换台就由当初的50门人工交换机发展到400门自动纵横交换机。创业的成功给了她极大的鼓舞,在社会效益不断增加的同时,她也得到了丰厚的经济回报。
1990年夏天,陈松蒲了解到于洪区陵东乡农民邮信、订报、寄包裹非常困难,就再次萌生创业的冲动。她提笔给沈阳市邮政局局长董兰元写信,信中坦露心声:“我是一个残疾人,多年来给政府、社会和家庭带来很大负担。很想在陵东地区办个邮政代办所,很想有个机会回报社会。”经过努力,1991年10月22日,全国第一个由残疾人经营的民营邮政代办所宣布成立。松蒲的邮政代办所安置了20多名员工,其中军嫂、残疾人、下岗职工、待业青年和农民工都是她优先录用的对象。
当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顾逐渐成为社会问题的时候,陈松蒲专修了心理学、营养学,阅读并掌握了大量有关老年问题的研究资料,先后取得了心理咨询师、营养配餐员、职业指导师等资格。2003年10月,全国首家由残疾人经营的护养中心——“沈阳松蒲博爱护养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并且做了“沈阳松蒲博爱护养中心”的商标注册。
十年投身养老事业
说起选择投身养老事业,陈松蒲也经历了很多艰辛。从一开始的重重困难,到现在“沈阳松蒲博爱护养中心”广受社会好评并且不断壮大,十年中先后奉养600多位老人及残障人员,为40多位孤老养老送终。回首往事,陈松蒲说,一路上支撑着她的是“我一定能行”的信念。
2001年,陈松蒲经营十年的个体邮政代办所生意很红火,在事业上取得了一定成绩。生活中,她看到有不少的老人和残疾人因为缺乏关爱活得很苦很累很沉重,就决定办一个老人院。
经过几年的考察酝酿,2001年7月她相中了沈阳市皇姑区辽河街9号的一处600多米的住房,清静、幽雅。启动资金太少,她咬着牙把自己的资产以50%的价格“押”给银行。市妇联主席何晓光闻讯后,无息贷给她再就业循环资金20万元,省妇联贷给她10万元,南风集团董事长吴宁得知此消息后,也马上派人给她送来15万元。可是还不够,之前一位女企业家答应资助10万元,事到临头不但没给钱,反而以装修为名多报去20万元。一边房钱还没付清,一边却又要购买养老院设施设备。怎么办?陈松蒲多年来养成了一种性格,用她的话说:“办法总比困难多。”她一方面为筹措资金忙碌,另一方面又为开办老人院作了大量的知识储备工作。2002年她考取了高级会计师,2003年3月她学习了心理学,2004年8月去北京学习营养配餐,同年9月她又参加北京全国老人院院长为期半个月的培训班的学习。这些都为她创办老人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03年10月,陈松蒲在老人院的门脸上正式挂出了“沈阳松蒲博爱护养中心”的招牌,并且做了“沈阳松蒲博爱护养中心”的商标注册。她郑重地向社会承诺:沈阳松蒲博爱护养中心坚持以“老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为老人提供了宾馆式的设施,医院级的护理,家庭样的温馨,儿女般的呵护,他们将用爱心、热心、责任心使每一位来中心入住的老人能健康、快乐地度过每一天。
经过十年的不断努力发展,现在的“沈阳松蒲博爱护养中心”共计经营面积5000㎡、床位愈500张。三部建筑3000平方米,主楼五层,床位300张。设有医疗康复保健中心、休闲餐饮中心、文化娱乐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居家服务中心等部门。中心内设有单人间、双人间、三人间、高级间、重症间、老人住宿的房间内温馨舒适、干净整洁,房间内设有独立卫生间;中心还有医务室、阅览室、电脑室、多功能娱乐大厅等配套设施。护养中心还拥有一支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队伍,医生、护士、康复训练、心理疏导、养生保健等专业人才齐备。
帮天下儿女尽孝
在陈松蒲护养中心正门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替天下儿女尽孝,下联是:为亿万家庭分忧。而陈松蒲更是秉承着“助老人幸福每一天”的愿景,十年来每天都兢兢业业,全力实践着她的诺言。
陈松蒲每天的工作从早上7点开始,她会先去厨房看看为老人们准备的早餐,然后在餐厅里听听老人们对饮食的意见,从餐桌上剩余的饭菜中判断老人们的喜好,以便及时调整饮食搭配。随后逐个去老人们的房间查看、护理,陪老人们聊天、逗老人们开心,安排员工们的工作和生活,照看午餐和晚餐,就这样一直忙到深夜十点多才回家休息。不少老人最初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来的,可一住下来就不走了,春节都不愿回家。用老人的话来说,这里的硬件和软件服务都超过其他养老院。“硬件”,就是这里的环境比老人自家好;“软件”,就是这里的护理员比老人自家的儿女还亲。陈松蒲经常给老人变着法调剂饮食、演节目、搞联欢。每个老人过生日那天都是早上把一碗长寿面,一束鲜花送上。每逢过母亲节、父亲节,陈松蒲都会把鲜花摆在几位孤寡老人的床头。陈松蒲让老人感到,她就是老人们的孝顺儿女。
平时遇到老人吃饭挑食时,陈松蒲就讲:酸碱平衡,均衡营养;遇到老人轻信广告乱买药时,她告诉老人:要看疗效,不信骗人的广告;她经常宣传“尊老敬老不欺老,帮老助老不啃老”,遇到老人的权益受到威胁时,他告诉老人:把房子票子攥的紧紧的,试看不孝儿女能怎的;遇到老人闹意见时,她告诉老人:包容别人缺点、感激别人优点;陈松蒲出门开会或办事回来,总不忘给老人们带一些当地的特产,北京的糖葫芦、天津的麻花、广东的腊肠、四川的牛肉干等等。母亲节出差在外也打电话订花给各位妈妈,老人们都感动得热泪盈眶,老人们对她的认可、信任和依赖,把护养中心当成了自己真正的家,把陈松蒲当作自己的亲女儿。孤寡老人更是她关心的重点,86岁的袁素云,无儿无女,平时,她最怕别人说她没有儿女,陈松蒲作为女儿,每天都同袁妈妈贴一次脸,袁妈妈乐得满脸都是笑容。她觉得自己得“继”了,把后事也托给了陈松蒲。赵凤琴97岁,陈松蒲冬天给她买雪地棉,知道她喜欢绣花鞋,出差去北京买给她,有病时,她的养儿媳多次表示不要給她治疗抢救了,可陈松蒲不干,愣是自己掏钱给老人买药治疗,感动的老人逢人便说:院长好啊,她救我,不让我死啊!多年以来,陈松蒲在轮椅上践行着“替天下儿女尽孝、为众多家庭解愁、让入住老人幸福、给政府社会分忧!”的大爱格言。
陈松蒲说:“作为一个残疾人,我更能明白老人和一些弱势群体的处境、心态,他们害怕给社会增加负担,害怕自己不中用。老人们住进护养中心,我们在照顾好他们生活的同时,要尽量给他们不自卑的、健康的心态,让他们精神愉快。这是我办养老院最大的目的所在,也是我的快乐所在。”
责任编辑 董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