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庆 张萍
摘要:中国革命胜利后,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党和政府的首要任务之一。在当时的世界形势和大背景下,中国唯一可以学习借鉴的就是苏联的建设经验。陈云在政府中长期主管经济工作,三次出访苏联,他总结借鉴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提出过许多重要论述。陈云等老一代革命家把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一直不断探索适合中国的经济发展道路。陈云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构想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和研究陈云关于总结借鉴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和论述,对于深入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陈云;经济建设;苏联模式;经验教训
中图分类号:F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苏联是世界上参照马克思主义理论构想建立起来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领导俄国人民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经过斯大林近三十年的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完全建立。苏联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实践,它在政治、经济、思想、教育等方面形成的体制具有巨大的历史功绩,尤其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苏联在短期内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保证了苏联人民卫国战争的胜利,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其它经济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陈云一生三次去过苏联,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在莫斯科进行学习和工作,并与包括阿尔希波夫等苏联友人建立了良好的个人关系。由于多年直接主管经济工作,陈云与苏联的密切经历,尤其是对苏联的出访,使他对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就以及苏联模式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文革期间,陈云曾大量阅读马列著作,包括列宁的许多著作,特别是列宁在1917年2月革命之后一直到逝世前写的《列宁全集》各卷。陈云在经济建设方面的许多思想和观点都是受到了马列主义的熏陶,尤其直接受到列宁晚期经济建设思想的启示。陈云经济思想的变化与发展更是在学习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以及总结借鉴苏联模式的教训过程中获得的。
一、访苏经历及其对陈云经济思想的影响
陈云第一次出访苏联,深入学习了马列主义理论,感受到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十月革命对中国老一代革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陈云参加革命之初,早在1926年前后就已经接触到了马列主义著作。二十一岁的陈云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通过二十多次党内流动训练班,学习了列宁的《国家与革命》、《共产主义运动中“左派”幼稚病》等著作,对列宁主义理论和俄国革命的实践有了初步的了解。红军长征期间,为了恢复和领导国民党统治区内我党在上海一带的地下工作,受党中央委托,陈云经四川、重庆转战到上海。后来由于环境恶化,上海地区我党地下组织受到了严重破坏,陈云在上海难以立足。1935年8月下旬,陈云在共产国际等人士的帮助下来到莫斯科。这是陈云第一次出国并来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故乡苏联,他亲身感受到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情景,并接受了马列主义的熏陶、共产国际和苏联领导人的指导。
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陈云一直在苏联学习和工作。他通过撰写《随军西行见闻录》等文章和作报告等方式,不仅向共产国际和苏联领导人介绍了中国红军长征和中国革命的真实情况,而且还进入了莫斯科列宁学校特别班学习,学习的内容包括由专职经济学专家进行授课的政治经济学,以及“列宁主义问题”和“西方革命史”等课程。在莫斯科列宁学校学习期间,陈云第一次系统地学习了马列主义著作。由于学习优秀,他还荣获“突击手”的称号。此外,在学校学习期间,校方还组织了学员到苏联各地参观和考察,深入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农业、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情况,这些都使陈云大开眼界。直到1936年12月,由于中国国内革命形势的变化,需要陈云等人经新疆回国配合,陈云才离开苏联。这次在莫斯科学习和工作的经历使陈云受益匪浅,他不仅系统地学习了马列主义理论,而且还亲身感受到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陈云后来具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知识,也与他在苏联的这段学习、工作和生活是分不开的。
陈云第二次出访苏联是1952年8月15日至9月24日。他第二次出访苏联,主要是随同中国代表团向苏联学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具体做法,制订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工作计划。中国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我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从主客观条件上看,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唯一可以学习的就是苏联的经验。在当时的国际环境和背景下,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需要依靠苏联的支持和帮助。
为了准备出访苏联并制订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陈云进行了大量前期工作。他主管经济工作,不仅负责制定经济战略,对一些重要的经济事务、重大建设项目也总是亲自抓,而且抓得非常之紧,亲自作调查研究,亲自主持论证和会议决策。关于如何引进苏联的工业设备和项目,如何使用资金和聘用苏联专家,甚至包括重点项目的选址等事宜,他都进行了详细的调研。陈云在出访前所做的大量工作,对落实从苏联引进的第一批五十个大型项目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争取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大规模引进苏联项目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这次出访苏联期间,他同中国政府代表团与苏联政府代表团举行了四次会谈,与斯大林进行了两次会谈。中方征询苏联政府对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的意见,包括对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工业总产值年递增速度、所需的设备、贷款和专家情况等等。此外,陈云还同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赴斯大林格勒参观了面粉厂、化工厂、拖拉机制造厂、工人文化福利设施、工人新村。这是继第一次访苏十六年后他又一次出访苏联。这次访苏虽然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但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恢复经济方面取得的成就给陈云留下了深刻印象。
访苏回国之后,他全力组织实施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的准备工作,包括组建一支强大的地质工作队伍,对基本建设力量进行集结,调整机构以充实经济管理部门的领导,指导对苏联谈判工作等等。所有这些都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完成与陈云所做的工作是密不可分的。正如他后来指出的,建国初期在重点项目的建设上,“我们还是小学生,先生就是苏联。那时无论工厂的设计、施工、安装、试运转及事故的处理,主要是苏联包下了的。”这次访苏前后所做的工作,是陈云将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新中国学习、仿效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体现,这段经历对陈云经济思想的不断发展变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也是陈云在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经常回顾和反思的一个重要时期。
第三次访问苏联,陈云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了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会议。1958年5月20日至31日,陈云受党中央委托,率领中共代表团列席了在莫斯科举行的经互会高级代表会议,以及以观察员身份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华沙条约缔约国政府首脑级政治协商委员会会议。会议期间,陈云受到了赫鲁晓夫等苏联领导人的接见。回国后,陈云就此次代表团访苏及列席会议情况在给党中央和毛泽东的书面报告中,分析了苏联和相关国家发展经济、贸易存在的问题,尤其指出了如何改善人民生活、发展农业、利用外援的问题,并对如何进行国家间的贸易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陈云这次访苏虽然时间很短,但他对苏共二十大之后苏联进行经济建设的发展情况又有了直观的感受,对苏联共产党与兄弟党之间的关系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并对经互会国家学习苏联经验的发展状况也有进一步了解,所有这些都对陈云后来总结苏联的经济建设模式,探索中国经济的发展之路积累了宝贵经验。
二、陈云总结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模式的经验和教训
新中国成立之后一直到第一个五年计划后期,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做法基本仿照了苏联的模式,主要是实行计划经济管理体制,集中调动了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生产和建设。“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问题上,那时都把高度集中统一的苏联计划经济模式视为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它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高度集中统一。”[1]P622这种做法虽然保证了重点建设的顺利进行,对于稳定经济,保证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以及进行三大改造都发挥了十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展开,一些不足也逐渐显现,并妨碍了经济的正常发展。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结合中国经济建设的实际,及时总结了效仿苏联模式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教训,为中国后来探索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道路以及中国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1.搞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能教条地理解马列主义,必须突破传统经济理论的束缚。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一直遵循斯大林倡导的“计划经济”,在所有制形式上过于整齐划一,只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公有制形式,排斥私有经济,把商品、货币以及价值规律等经济范畴看作是“资产阶级的经济范畴”,片面强调指令性计划,排斥市场机制,主张运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对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重视不够,形成了重工业占绝对优先地位的畸形经济结构。斯大林之后,苏联几代领导人试图对经济体制进行调整,但一直未能突破两大理论教条:一是长期否定商品经济,批判市场经济;二是在所有制问题上,认为国有企业是全民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最高形式,并把它当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实际上,这是斯大林化了的马列主义理论。[2]
陈云后来在总结实行计划经济的教训时指出:“一九一七年后苏联的经济计划和一九四九年后中国的经济计划,都是按照马克思所说的有计划按比例办事的。当时苏联和中国这样做是完全对的,但是没有根据已经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经验和本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对马克思的原理(有计划按比例)加以发展,这就导致现在计划经济中出现的缺点。”[3]P244搞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教条地理解和运用马列主义理论必然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甚至会威胁到党和国家的生存。邓小平曾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4]P143因此说,教条地理解马列主义理论是苏联模式僵化直至最后消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在建国之初走上了与苏联模式相同的经济发展道路,在这种思想主导下建立起来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和运作方式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严重的阻碍作用,造成国家管得过多、过死, 条块分割,以及地方和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缺乏积极性和灵活性。
2.搞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能完全仿效他国的模式,必须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十月革命胜利后,在列宁和斯大林的领导下,俄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但是,苏联的经济建设模式不完全适合中国的国情。陈云晚年在谈到建国之初学习苏联的经验时说,“那时,我们不能不学苏联。美国和西方其他国家对中国实行封锁政策。在这种情况下,学美国行吗,学英国、法国行吗?当然不行,只能结合中国实际向苏联学习,没有别的选择。而且,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那时他们对我们的援助是真心实意的。”[5]P1785苏联的援助也“表现了苏联工人阶级和苏联人民对我们的情谊”。“苏联有了近20年管理社会主义经济的经验,他们的经济和技术,相对来说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6]P471不过,陈云也强调指出,不能完全照抄照搬,而是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苏联的经验和做法。陈云认为应该“学习我们所没有的东西。”至于苏联专家提出意见和看法,陈云也主张不能完全照办,必须和我们的现状结合起来,注意“轻重缓急”和“不合理”的方面。陈云曾经强调,“在历史上起过作用的办法,现在不应该全部照搬,但也不能一概否定”。
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也都对仿效苏联经济建设的模式进行了反思。据薄一波后来回忆,当时,中国领导人已经“陆续发现苏联的某些经验并不适合我国国情”。毛泽东在总结建国初期经济工作时指出,三年恢复时期,对搞建设,我们是懵懵懂懂的。接着搞第一个五年计划,对建设还是懵懵懂懂的,只能基本照抄苏联的办法,但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这种不满意、不舒畅,一个重要方面来自经济体制的弊端。后来,邓小平还提到:“坦率地说,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7]P261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向西方学习管理办法。陈云认为,我们对资本主义要很好地研究。“不研究资本主义,我们就要吃亏。不研究资本主义,就不要想在世界市场中占有我们应占的地位”。同时,陈云又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里,学习西方市场经济的办法,看来困难不少。……摸索过程中碰到一些问题是难免的,还可以继续摸索,并随时总结经验。”[8]P416陈云认为,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脱离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际,照搬“西方市场经济”的办法也是行不通的。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总结中国效仿苏联模式的教训,对后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3.搞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大力发展生产力。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模式的教训表明,完全的计划经济过于死板,否定了市场的特殊作用,导致政企不分,效率低下,官僚主义严重,限制了发展生产的各种积极因素作用的发挥,也使广大劳动者缺乏主人翁感,对生产缺乏强烈的责任感,从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陈云在谈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时指出,“现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经济体制改革,是为了发展生产力,逐步改善人民的生活。”[3]P250“搞经济建设,最终是为了改善人民生活。”[8]P256这是陈云总结苏联经济建设教训时得出的又一个重要结论。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就是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这是陈云经济建设思想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
陈云尤其强调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协调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作用是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发展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改革开放之初,陈云多次强调市场调节的作用。他认为,“现在的计划太死,包括的东西太多,结果必然出现缺少市场自动调节的部分。”[9]P245他进一步总结认为,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主要缺点: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所以,我们需要改革。但在改革中,不能丢掉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经济这一条,否则整个国民经济就会乱套。”[9]P367陈云在总结苏联计划经济的经验和教训时,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方向和发展方式都作了有益尝试。
三、陈云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构想源于马列主义理论,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建国之初在经济建设上全面效仿苏联模式的做法给我们带来了沉痛教训,也正是由于效仿苏联模式出现各种弊端,这成为后来包括陈云在内的老一代革命家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之路的动力来源。陈云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许多观点和论述正是源于马列主义理论,同时也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和《资本论》等著作中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前景进行了描绘。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曾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行了短期尝试,还根据俄国革命胜利后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经济政策”思想,即允许多种经济成份存在,通过商品交换,货币流通和自由贸易来活跃经济。尤其是列宁晚年,他在《论粮食税》、《论合作社》等文章中描述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构想,他试图通过改造和利用资本主义,包括运用“贸易自由”、“活跃农业和工业间的流转”、“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手段达到加快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目的。列宁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他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不仅针对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而且还包括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从而也表明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长期性。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是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重要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来源。邓小平在评论如何搞社会主义时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7]P139应该说,陈云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构想正是来源于这一理论基础。
通过多年经济建设的实践,陈云领会到了列宁晚期包括“新经济政策”在内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精髓。陈云的许多经济思想,尤其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些重要阐述主要源于对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的正确理解和运用。1956年,在中共八大会议上,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①构想。1982年,在《实现党的十二大制定的战略目标的若干问题》一文中,陈云又把“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形象化为“鸟与笼子”的关系。陈云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随着时代的演变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但他的许多构想以及相关措施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看其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有利于满足人民需要,而不是从教条出发,照搬外国模式”。[1]P631它不仅突破了苏联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模式,而且涉及到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合法存在并充分发挥其作用的问题,是对列宁晚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经济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体现,也是建国初期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
陈云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使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更加具体化,也得到了毛泽东、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认可,“它作为一个比较完整的富有创见的构想,既不同于苏联模式只有计划、没有市场的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也不同于中国后来片面追求的‘一大二公的模式,它代表了党在这个时期探索的正确方向”。[10]P272陈云是中国共产党内较早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中市场作用的领导人之一,他的思想是根据当时中国的实际,突破苏联模式的一种新的构想,也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尝试,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当前,学习陈云总结苏联模式的经验和教训,以及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陈云结合中国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提出的一些理论和构想,主旨是促进社会生产发展,保障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陈云“较早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构想,在计划与市场关系、公有制为主体下长期保留个体经营等方面突破了传统模式,这是50年代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重要成果,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史上的重要成果。”[1]P632“是对经济落后国家革命胜利后建立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它的这一观点,突破了苏联单一公有制的所有制结构的经济模式,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创新。”[10]P274
我国目前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对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我们要始终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同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注释:①陈云在中共八大的发言中,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这就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是补充;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国家市场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主体,一定范围的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
参考文献:
[1]中央文献研究室科研部图书馆.陈云人生纪实(上卷)[M].
[2]陆南泉.前苏联历次经济体制改革失败对中国的启示[M].
[3]陈云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
[5]陈云传(下卷)[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6]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中央党校出版 社,1991.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
[8]陈云年谱(1905-1995)下卷[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9]陈云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
[10]李成瑞,朱佳木.陈云经济思想发展史[M].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黄庆,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
张萍,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合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