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与香港产业发展路径对比及启示

2013-04-29 00:44:03王丽
中国经贸导刊 2013年8期
关键词:新加坡服务业制造业

一、新加坡与香港的产业发展路径

(一)新加坡的产业发展路径

新加坡从1959年自治,其后于1965年脱离马来西亚独立建国。从农业发展条件来看,新家坡国土面积712平方公里,地少物乏,蔬菜、水果90%以上依靠进口,粮食全部依靠进口。但新加坡地理条件优厚,其地处马六甲海峡的咽喉地带, 不仅是东南亚的航运中心, 还连接着太平洋和印度洋, 处于亚洲、欧洲、非洲和大洋洲的海上交通要道。在殖民统治期间,英国利用新加坡具有多年自由港的历史地位,将其作为远东地区的货物集散中心。转口贸易作为单一的经济形式占据着新加坡经济的主导地位。以1959年为例,贸易占GDP的比重高达81.7%。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新加坡的转口贸易受到其他邻近东南亚国家的激烈竞争,贸易额迅速减少。传统严重依赖贸易的畸形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对此,新加坡政府顺势而为,对产业发展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根据发展重心变迁的轨迹,新加坡产业发展阶段可以细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阶段、资本密集型产业阶段、技术密集型产业阶段,以及高端服务业阶段。

1、劳动密集型产业阶段(1960—1973年)

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于转口贸易这一主导产业发展严重下滑,经济疲软,失业人口大量增加,失业率曾高达14%。对此,新加坡政府调整产业发展政策,提出工业化发展战略,并主张发展进口替代产业。1965年8月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联邦成为独立国家,由于失去了马来西亚这块腹地市场,新加坡的经济和产业发展面临新的调整。1967年,新加坡政府做出了实施出口导向战略的发展决策。无论是进口替代还是出口导向,这一时期重点发展的产业均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领域,主要的产业有食品、印刷、服装和纺织、木材加工、软饮料、砖土陶瓷、玩具、玻璃、电子零部件等等。这一时期,新加坡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1959年的8.63%上升至1967年的16.27%,再到1973年的30%左右;失业率也从最初的高于10%下降到1972年的4.7%。

2、资本密集型产业阶段(1973—1980年)

进入70年代,一方面,随着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较为充分的就业,劳动力供给日益短缺;另一方面,劳动力工资上升较快,1973年工资增长率为9.7%,1974年为17.7%,1975年为13.8%。这一时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优势不再,新加坡开始重视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来应对经济转型的挑战。该时期重点发展的产业有炼油业、石油勘探设备制造业、船舶制造业、房地产业、电器制造业、精密工程制造业等等。以炼油业为例,到70年代末,新加坡炼油业占制造业总产值超过30%,已成为全球三大炼油中心之一。另外,以制造业为引领,贸易、金融、交通、旅游等服务业也随之发展。这一时期,在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带动下,新加坡的产业顺利实现了转型与升级。

3、技术密集型产业阶段(1980—1997年)

经过前两阶段的积累,新加坡经济基础逐步稳固,基本实现全民就业,与此同时也出现了经济结构不合理、劳动力紧缺等问题。另外,信息技术革命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对此,新加坡政府强调发展高附加值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要逐步进入资讯网络社会,建立起软件发展中心和电脑制造中心,使新加坡成为东南亚未来的硅谷”。政府采取了多种举措,如实行工资增加政策,增加企业成本,迫使企业向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产业改进;对技术水平较低的外籍工人征收“客工税”,抑制低技术和劳动密集型工业;建立技能发展中心,加强技术培训,改革教育制度,提高教学水平,提升人力资源素质;设立产业项目名录,采取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向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等。到1985年,已经有超过150家的跨国公司在新加坡从事电子产品及电脑配件的生产。其中,硬盘驱动器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另外,其他一些制造业,如印刷电路板、金属冲压、压铸、精密机械加工也受到了带动发展。同时,新加坡政府也鼓励和引导本地企业向外投资。如1994年在苏州成立的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另外,这一阶段,新加坡的会计、法律、广告、市场研究、电脑及管理咨询业、房地产、工程与设计等产业也得到了相应发展。

4、高端服务业阶段(1997年至今)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1年全球经济性衰退使得新加坡的产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世界性的电子工业需求下降,另一方面新加坡人力成本过高使得不少制造业向中国和印度等国家转移。对此,新加坡政府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一方面进一步增强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产业,如将电子产业从低端升级到高端、发展生物医学、生命科学、环境保护产业、航天航空、水务产业等;另一方面,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重点发展以旅游、研发、金融和信息资讯为重点的高端服务业。尤其是2002年以后,新加坡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制订了“7小时经济圈”发展战略,力图将自身打造成世界贸易中心、海港转运中心、会议中心、教育中心、医疗保健中心、金融理财中心。

(二)香港的产业发展路径

香港面积为1104平方公里,位于亚太地区的核心位置, 是东北亚通往东南亚、 印度洋的必经之地。 从1841年到20世纪50年代的一百多年间,与自治之前的新加坡类似,香港也一直是以转口贸易为主的自由港。

1、劳动密集型产业阶段(1950—70年代末)

1950—1970年末朝鲜战争和联合国对华禁运直接促使了香港制造业的发展,另外,上海和华南地区的大量资本、设备、工人的流入为香港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香港逐步实现了以转口贸易为主经济向以工业为主经济的转型。香港工业发展的主要形式是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到香港本地加工后,再销往中国内地市场。这一时期,香港的制造业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初期主要是纺织、制衣、鞋、金属制品等传统工业,到60年代拓展到塑胶、电子、玩具、假发等。1950年香港的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低于10%,1961年制造业比重提升至23.6%,1970年制造业的比重高达到31%。另外,在香港独特社会经济地理背景和制造业的推动下,香港的金融、保险、地产、旅游以及商业服务等行业也逐步兴起。

2、服务型经济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内地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直接导致了香港经济的再一次转型,由工业经济转向服务经济。内地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具有土地、劳动力成本低廉的特点,由此,香港的制造业大量向内地转移。上世纪80年代香港的制造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还约占20%,到了90年代末制造业比重迅速下降至6.2%,到2010年仅为1.8%。另外,内地生产的产品运至香港,再由香港港口转到世界各地。香港和内地形成了明显的“前店后厂”格局。与此同时,香港的金融、航运、物流、资本市场以及其它相关服务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另外,批发、零售、进出口贸易、饮食及酒店业和社区、社会及个人服务业也开始快速增长。香港已经成为国际金融、贸易、商务、航运和电讯中心。近年来,香港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超过了90%。

二、新加坡与香港产业发展路径对比

(一)纵向演化的递进型和跳跃型

新加坡的产业发展路径是依次递进的。最初转口贸易获得了原始资金积累,再加上大量的失业人口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获得了发展。随着资金的进一步积累,利润更高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了起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居民收入生活水平获得提高,人力成本增加,另一方面,居民的素质和技能也获得提升,技术密集型产业随之发展了起来。产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均对服务业提出了更大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另外,基础设施、人力储备、技术水平在之前的产业阶段中获得了较好发展。因此,利润更高的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获得了发展。相对于新加坡,由于特殊的地理历史背景, 香港的产业发展并没有从低端到高端逐次递进,而是直接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跳跃至服务业。

(二)横向互动的自主型和依赖型

在未脱离马来西亚之前,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的产业发展存在着相互关联,马来西亚一直是新加坡重要的腹地市场。建国后,新加坡作为独立的政治体,其与周围地区的产业互动受到国界的限制。独特的政治背景决定了新加坡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独立自主。因此,在社会经济条件发生变化,原有主导产业不能适应新的形势时,必然要发生产业更替,由利润更高、技术水平更先进的产业来作为重要力量推动本地经济的发展。另外,虽然新加坡非常注重人才、技术、资本的引进,引进后消化吸收,将外生动力变为内源动力才能最终推动经济的发展。相较而言,香港的实际定位是区域合作中的中心城市。在产业互动前期,香港和珠三角具有明显的中心与腹地的关系。因此,作为非独立型经济体,其最佳的产业发展决策是以自身具有优势的产业为主。实际上,香港正是利用了其港口、金融等优势,发展了相关服务业。

(三)自身产业的实体型和空心型

由于新加坡具有递进型的产业演化和自主型的区域互动特征,而香港具有跳跃型和依赖型特征,虽然目前两地均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但产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实体化和空心化区别。新加坡的第三产业发展是以制造业向资本和技术依次升级为前提的,第三产业具有明确的本地服务对象。事实上,即使是在2011年,新加坡的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仍高达26.6%。香港由于大量的制造业外移,使得生产性服务业失去支撑,一直无法得到发展和提升,服务业只能集中在传统的国际贸易与资金融通方面。2010年,香港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仅为1.8%,服务业所占比重高达92.9%。在服务业内部,进出口贸易、批发及零售占到了25.8%,金融及保险占16.6%, 两者占到了服务业产值的近一半。 另外, 随着珠三角落后产业的淘汰和转移,香港的传统型服务经济也面临着空心化风险。

三、启示

产业的发展路径具有内在规律性。最初通过自然资源(如矿产、港口、农业)的利用,使地区获得原始资金积累。再加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使得资金需求量相对较小、生产技能要求不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了起来。这一时期,产业利润虽然不高,但经济总量相对较小,使得经济总量年均增速较快。新加坡在1960—1973年,除1964年GDP增速较低外,其余年份均在7%以上,尤其是1967—1972年,年均GDP增速在12.0—13.7%之间,为增速最高的阶段。随着资金的进一步积累,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获得了基本条件。另外,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扩大再生产也需要能源和设备的支撑。因此,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了起来。随着前期技术、人的素质和技能的积累及提升,利润更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得以发展。居民收入的提升,生活水平提高,对于多样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开始增加。另外,产业的发展也需要更多研发、融资、营销等服务的支持,因此,高端服务业开始发展起来。值得一提的是,劳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在细化具体行业的时候需根据不同情况进一步研究。纵观整个产业发展,在供给方受着人力、资本、技术、自然资源等要素的推动,在需求方受着产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所引发需求的推动,两类因素交互作用,构筑了产业的发展路径。

产业发展也受到周围区域的影响。一个城市,若作为独立的经济体,其产业演进遵循着内在规律,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例如新加坡。一个城市若与周围地区具有强烈的依赖性,那么,该城市自身作为区域的一部分,承担着特定功能。产业演进的路径则体现在更大区域范围尺度上。从该城市自身来看,可能并不会呈现产业发展的全套路径,例如香港。因此,对于城市产业发展,既需要纵向考虑其所处的产业发展阶段,也需横向考虑其与周围区域的互动关系,由此才能更为清晰地把握该地产业的发展脉搏。■

参考文献:

[1]杨建伟.新加坡的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回顾[J].城市观察,2011(1):56—65

[2]赵超.新加坡产业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开发研究,2010(4): 23—26

[3]汪明峰,袁贺.产业升级与空间布局:新加坡工业发展的历程与经验[J].城市观察, 2011(1):66—77

[4]高军波,叶昌东.香港与新加坡及相关区域经济整合研究[J].城市观察,2009(2):101—108

[5]封小云.香港经济转型:结构演变及发展前景[J].学术研究,2007(8):52—59

(王丽,1984年生,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新加坡服务业制造业
中国服务业开新局
经济(2022年10期)2022-10-12 05:28:26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走向世界(2022年3期)2022-04-19 12:39:10
新加坡
五彩斑斓的新加坡
学生天地(2020年4期)2020-08-25 09:07:58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华人时刊(2019年15期)2019-11-26 00:55:50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商周刊(2017年6期)2017-08-22 03:42:43
酷炫的新加坡航展
海外星云(2016年5期)2016-05-24 09:23:50
我在新加坡过冬天
小学时代(2016年36期)2016-02-25 06:28:56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上海企业(2014年9期)2014-09-22 20:45:10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上海企业(2014年9期)2014-09-22 20:4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