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全国高考地理试题创新设计透析

2013-04-29 00:44周红星陈瑞芳
地理教育 2013年8期
关键词:答题试题考查

周红星 陈瑞芳

一、开放选择试题频频亮相

选择性和多样化是目前普通高中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高考中选择性试题的命制特别引人关注,试题的命制会对中学地理教学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2013年全国各地高考地理试题,有多套高考试卷都出现选做大题或选做小题,给予考生更多的选择空间。试题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选材、思维空间、答题内容等方面。目前开放选择性试题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1.学科的选择

浙江省高考“18选6模式”打破了文理科的界线,在语、数、英、理、化、生、政、史、地等9门学科中分别确定2个选修模块,命制18个题目,每个题目为10分,学生自主选择其中的六个模块答题,总分60分。目前地理学科的选修模块是《城乡规划》和《自然灾害与防治》。

杭州市公共自行车管理系统在全国乃至在全世界都有一定影响力,几乎家喻户晓。《城乡规划》模块的命题情境为杭州市公共自行车站点的布置特点及原因分析,材料新颖,设问合理,难度适中;《自然灾害与防治》则以四川西部地区的地形图为载体,考查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材料来源与雅安地震有关,又不直接涉及地震本身,既引导学生关注热点问题,又考查地理事物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据统计约有90%的文科考生和近10%的理科考生选择了地理模块,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科答题,真正实现了文理考生跨学科的选择。

2.模块的选择

全国地理卷将开放选择的理念渗透在试题的编制中。新课标卷采用让考生从《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三个模块中任选一题作答。《旅游地理》模块以三沙市为素材,要求学生说明三沙市旅游资源的独特性以及旅游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的同时,关注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自然灾害与防治》以我国江南丘陵地区的等高线地形图为载体,要求分析图中居民点易受洪涝灾害危险的原因及应对措施,既考查地理学科的核心知识,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结合巧妙;《环境保护》关注矿产开采中矿渣的危害及处理,学生对矿产开采过程相对比较陌生,通过考查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并树立正确的环保理念,试题切入点颇有创意。

福建卷设《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三个模块各一题,每个模块设2小题,分值为15分,考生可以结合自身学习情况,从中选择任何一题作答。模块选择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考生阅读量,但从试题开放度和考生答题选择的自由度看,无疑是一大突破。

3.观点的选择

新课标卷近几年每年都会命制一个体现不同观点选择的6分试题。试题先创设一个情境,然后提出不同观点,要求考生选择其中一个观点答题。这种考查内容设置充分尊重学科思维的开放性和个人思维的差异性,虽比分不大,但具有很好的导向性,使地理考查更符合科学性和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例1: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全国卷Ⅱ)

试题评析:学生选择A或B观点都必须有充分的论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此类试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4.内容的选择

除了选修模块题的选做,在同一小题中,也有试卷设计了开放式的多个答案及对应选做题,跨越了原先一题一答,局限一题的单调内容。跨内容的选择题型是2013年北京文综试题的首次创新,卷中第40题以同一区域图为载体,根据两地不同的植被景观,设置有两问,考生只要选择其中一个地区按要求作答。第41题以中国地理两个不同地区的地图作为命题载体,考生可以根据自身学科基础和能力,选择自己熟悉的区域内容进行答题。

例2:达尔文在南美洲考察期间,在①地看到热带雨林景观,在②地观察到安第斯山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读图1回答问题。(北京卷第40题)

[图1]

(1)在达尔文看到的①地景观和②地现象中任选其一说明成因。

例3: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读图2回答问题。(北京卷第41题)

(1)在甲、乙两区域中任选其一,概述聚落分布特点和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

试题评析:试题内容选择的设置,尊重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体现人文关怀,利于多方面人才选拔,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这类试题往往要求两个内容的设问形式和难度设置有一定的对等性,命题水平要求相对较高。

二、图形图表异彩纷呈

地理图表的判读与分析是地理能力考查的重要方面,一般试卷都有足够篇幅的图表,包括景观图、区域图、模式图、专题地图、统计图表等,今年地理试题中的诸多图表,异彩纷呈,令人耳目一新。

1.景观图的新创意

地理景观图是用直观的方式反映自然和人文景观特征的图画,它可以使抽象地理事物直观化,很多时候可以超越普通地图语言表达的局限。景观图可以提供更逼真的地理素材,使区域地理事物表达更真实、具体、形象。

近年来,大量的景观图被引入,平添了高考地理试题的鲜活程度,拓宽了命题思维领域,激发了考生答题兴趣,展示了地理试题考核能力的独特魅力。今年高考试题中最引人注目的景观图首推新课标Ⅰ卷中的遥感影像图。遥感影像图是最新现代科技的产物,在此作为地理学科特色的景观图出现在高考试题中,意味着图示表达地理信息的一个新动向,不由让人感觉现代信息技术强有力的时代脉搏,已经悄然融入地理考核中。

例4:图3为45°N附近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其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漠区;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3 424米,距海约180千米。读图完成(1)~(3)题。(全国卷1)

(1)导致图示区域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大气环流 B.地形

C.纬度位置 D.洋流

(2)该区域位于:

A.亚欧大陆太平洋沿岸地区

B.亚欧大陆大西洋沿岸地区

C.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地区

D.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区

(3)该区域中山脉西坡山麓的自然植被属于:

A.常绿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

C.针阔叶混交林 D.草原

试题评析:遥感影像图提供了某区域逼真的实地景观,直观效果明显。结合题干仔细阅读遥感影像图,可以获知下列信息:图示区域位于45°N(温带),为西风带,距海(180km)较近,西侧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降水多,植被较好;东侧为山地背风坡,降水少,为高原荒漠区,所以影响降水多少的主要因素是地形。该地西侧为植被覆盖区说明西侧湿润,距海洋近,此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且西侧海拔较高处由于水热条件发生变化为针阔混交林;图中显示东侧为高原荒漠区。综合以上推断该地为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区。

在高考地理卷中,还有更多的自然、人文景观图以其独特的创新形象出现在试题中,如山东卷第36题、海南卷第22题、福建卷第9~10小题、四川卷第9~10小题等,真实感和新鲜感并存。在这里再选取一些真题回放,细品景观图的独特魅力。

例5:年降水量仅200mm左右但蒸发量达1 600mm的银川平原,因黄河贯穿,湖泊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优产品,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图4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图,右图为该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山东卷第36题)

(1)指出图中P处的地貌类型,并说明其形成过程。

(2)贺兰山被称为银川平原的“守护神”,分析其原因。

试题评析:因为试题提供了当地的景观图,考生对当地环境及冲积扇的特征有了更直观认识,为考生快速探究冲积扇形成过程并正确答题,提供了形象的素材。贺兰山横亘在宁夏平原的西侧,题中用景观图表达,增加试题美感的同时,展示了贺兰山阻挡冷空气和沙漠入侵的直观效果。题中景观图的创意,适当降低了试题的难度,对中学地理教学景观图的应用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2.区域地图的新尺度

区域性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以区域图为载体表达区域中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在高考试题中表现最多的形式就是小区域的大比例尺地图。要认识小区域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前提是确定区域的地理位置,只有区域定位准确,才能正确表述区域特征。由于区域准确定位难度较高,近些年高考中对区域定位不作要求,大比例尺的小区域图高考试题一度少有问津。

在2013年的高考中,大比例尺的小区域地图回避了不作要求的区域定位,被大量地呈现,题型的设计很好地把握了难度,很多区域图都尽可能多地融入一些显性元素,不刻意在区域认定上为难学生,而是以宏观区域的把握,调用基本的地理原理与规律设问,使学生在答题过程中更多地融入“以小见大”的理念。“以小见大”就是面对小区域地图,需用大区域的视角,使用大区域的一般地理原理与地理规律解答问题,使所学地理知识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地图的这种表现手法在各高考地理卷中都有体现,下面列举两例加以说明。

例6: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时,就易形成雾。图5中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并影响S市。完成(9)~(11)题。(全国卷Ⅱ)

[图5]

(9)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的主要原因是:

A.沿岸暖流提供了充足的暖湿空气

B.半岛东侧海湾海水温度较低

C.海陆间气温差异较大

D.沿岸寒流的降温作用较强

(10)S市夏季常被雾笼罩,是因为:

A.降水较少 B.气温较高

C.风力较弱 D.光照较强

(11)夏季,S市主要受:

A.季风影响 B.西风带影响

C.低压控制 D.高压控制

试题评析:该题所述的S市所在区域是一幅大比例尺地图,三小题设问都不需要对S市进行准确定位,只要求考生掌握亚热带太平洋西部沿海地区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即可作答。试题回避了钻牛角尖式的高难度区域定位,突出考查了考生利用一般地理规律灵活答题的应变能力。

例7:读某半岛地形图(图6),完成(1)~(3)题。(海南卷)

[图6]

(1)该半岛火山活动频繁,是因为受到:

A.太平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B.印度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C.印度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D.太平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2)当地居民稳定的用电来源于:

A.地热能 B.风能

C.水能 D.太阳能

(3)7月份该半岛可能出现:

A.冰川与岩浆相映

B.极昼

C.成群的企鹅

D.台风

试题评析:该题以某半岛所在的小区域图为载体,考生不需要知道堪察加半岛的名称。堪察加半岛对考生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区域,所处的板块边界在平时学习中也往往容易被忽略,但区域图中的经纬网为大致区域的框定,以及区域内一般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推断提供了有效依据,为顺利解题提供了帮助。

3.地理坐标图的新视角

全国各地试卷中出现很多新颖的图表表达形式,图表表达地理信息的方式耳目一新,命题切入点也别出心裁,让习惯于用常规坐标图表达地理事现的人们炫出“新”的感觉,举例共赏。

例8:图7示意某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平均年变化率。当前,该城市总人口约1 300万。据此完成(7)~(8)题。(全国卷Ⅰ)

[图7]

(7)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该城市:

A.总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B.总人口减少

C.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D.人口净迁入量减少

(8)该城市所在的国家可能是:

A.美国 B.日本 C.俄罗斯 D.德国

试题评析:试题坐标图包含信息量大,设计角度新颖。表现其一是通过坐标图项目对比可知,该城市总人口增长速度变缓,但仍大于零,总人口数增加,人口自然增长率略有增加。其二是坐标图中出现了新名词,如国内净迁移、国际净迁移等,坐标图中显示国际、国内净迁移率都下降,迁入人口减少。该城市自然增长率较高,并且对国外移民有较大的吸引力,由此判读应是美国,而俄、德自然增长率低,甚至负增长,日本国内人口迁移率较小。

例9:气温的日变化一般表现为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图8示意某区域某日某时的等温线分布,该日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读图回答(5)~(6)题。(山东卷)

[图8]

(5)下列时刻中,最有可能出现该等温线分布状况的是:

A.6时 B.9时

C.12时 D.14时

(6)该日:

A.日落时刻甲地早于乙地

B.日落时刻甲地晚于乙地

C.正午太阳高度甲地大于乙地

D.正午太阳高度甲地小于乙地

试题评析:中小尺度的海陆瞬时等温线模式图,打破了以往等温线弯曲的呈现方式,出现了一种较理想的平直状况,犹似坐标图,其呈现方式新颖,凸显思维方式创新。

例10:图9为1950—2010年世界及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人口变化过程。根据相关知识,完成9~10题。(浙江卷)

[图9]

(9)有关世界人口变化过程的表述,正确的是:

A.1950~2010年人口死亡率大于人口出生率

B.1950~1970年人口死亡率下降幅度最小

C.1990~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本不变

D.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

(10)图中代表北美洲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试题解析:日常所见多为直角坐标系、“三角形”坐标系,此处为“矩形”坐标系,图表表达别出心载,考生答题时必须与其它学科技能融合,从坐标图中读出相关地理信息,方能解题,如此表达,更能考查综合素质与能力。

三、能力考查求稳创新

1.联想思维受到青睐

在常规的试题中,地理学科以图表表达为学科主要特色,一般试题都附有图表,直观表达提供地理信息。但2013年多套试卷都出现无图考图题型。无图考图题要求考生进行联想思维,把地理事物与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有机关联,把试题文字提供的信息加工后在大脑中实现图表再现,从而展开探究思维,完成解题。其实无图考图需要动用联想思维,对地理思维的要求更高,此种题型设计更能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

例11:在太行山南段东麓相邻的两条间歇性河流上分别建有甲、乙水库,它们的汇水面积大体相等。2009年雨季,乙水库入库水量912万立方米,甲水库却几乎没有入库水量。据此完成(3)~(4)题。(全国卷)

(3)甲、乙两水库上游流域:

A.河流以地下水补给为主

B.自然植被为针阔叶混交林

C.降水集中于7、8月份

D.位于半干旱地区

(4)2009年雨季,甲水库无入库水量是因为其流域:

A.几乎没有降水 B.植被截留降水

C.降水大量下渗 D.人工拦截径流

试题评析:试题所表为无图区域,题中所有地理信息只用文字表达,考查自然要素气候、水文,需要动用联想思维,实现区域图特征脑海再现,开展探究思维,完成答题。

例12:2012年11月8日,我国一名帆船爱好者驾驶“青岛号”从青岛出发,于2013年4月5日成功返回,创造了新的单人不间断环球航行世界纪录。完成(3)~(4)题。(上海卷)

(3)11月底,“青岛号”在北太平洋行驶途中,遇到热带风暴。当热带风暴中心位于其正北方向时,该海域盛行: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4)12月下旬,“青岛号”在海上过了两次圣诞节。这说明“青岛号”:

A.自东12区向东越过了日界线

B.自西12区向东越过了日界线

C.自东12区向西越过了日界线

D.自西12区向西越过了日界线

试题评析:试题没有提供地图,只是告知“青岛号”在北太平洋行驶途中,遇到热带风暴,其位置位于热带风暴中心的南侧,要求选择此时该海域盛行风向,如何过两个“圣诞节”,要求调用天气系统、时区分布的相关知识,并与空间图形产生联想思维,实现地图再现,完成答题。

2.自主学习爱惜不减

地理高考都比较重视自主学习能力的考查。所谓考查自主学习能力,是试题中设置为考生提供新知识的学习,要求考生把学到的新名词、新概念等地理知识,瞬时转化为能力,实现边学习边作答。往年高考地理卷自主学习能力考查多在选择题组中出现,体现新课程理念。今年也不例外,在全国各地试卷中,几乎都设有自主学习的选择题组,有的卷中还出现了自主学习的综合题小题、自主学习选修模块题。2013年呈现的自主学习素材如下。

(1)全国卷Ⅱ第3~5题的“地膜”: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质量。我国目前使用的地膜多是超薄型地膜,易破、难回收,难以自然降解,易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

(2)福建卷第6~8题的“气候舒适度”:以平均气温24℃、相对湿度70%、平均风速2m/s作为人体最舒适气候条件,据此划分出最舒适区、舒适区、一般区、不舒适区与最不舒适区。

(3)海南卷第4~5题的“花椒”:花椒,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多刺,喜光,耐寒,耐旱,果实需人工采摘,可用作调料、药材。武都素有“千年椒乡”之称,古书有“蜀椒出武都”的记载。

(4)海南卷第11~12题的“川”:我国许多聚落名称体现了所处自然环境的特点。黄土高原地区有些聚落名为“XX川”。《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川地是山间或河流两边平坦低洼的土地等。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自主学习能力考查题型在地理高考中发挥了出色的作用。

3.类比探究增添亮色

所谓类比,就是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它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在高考地理试题中,类比探究法最能发挥长处的是以区域为载体的题型,考生可以把自身掌握的相似区域的知识与试题中的区域进行类比,通过探究,实现知识迁移,很好地完成答题。考生拥有类比探究能力,也就具备了灵活应用的综合能力。所以把握适度的类比探究题的设置会给试卷考核功能增添亮色。全国地理卷都在此方面下足功夫,如浙江卷第37题的第(3)小题即是典型的实例。

例13:图10为舟山市2007年和2010年三次产业就业构成图。说出2007—2010年舟山市第二、三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化特点。(浙江卷第37题)

[图10]

试题简评:试题首先要根据饼状图的数据,描述2007—2010年该地二、三产业构成的变化特点,描述需要从就业绝对人数的变化和就业人数的比例两个角度入手。城市化的过程主要包括乡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乡村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两方面,从就业人数的构成变化大小,可以看出不同产业对城市化推动作用的大小。该题中第二产业的比重在减少,第三产业的比重在增加,但从就业人数来看,第二、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均呈上升趋势,这方面学生在答题时很容易疏忽。▲

猜你喜欢
答题试题考查
配合物的常见考查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邀你来答题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