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越霞
阳光灿烂,夏风习习。和记者聊天的,是一位独特、爽朗、精益求精、思维开阔的小学语文老师——广东省东莞松山湖实验小学陈德兵。说陈德兵“独特”,是因为“他留着一个独特的平头,挺着一个独特的啤酒肚、走起路来有点独特风味”(学生戏言),一看就与众不同;说陈德兵“爽朗”,是因为他非常爱笑,也经常和学生开玩笑,教室里总有他爽朗的笑声;说陈德兵“精益求精”,是因为他喜欢钻研思考,勤于阅读、写作、吟诵,课堂教学往往充满了奇思妙想,并在2012年“七彩杯”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中以绝对优势荣获特等奖第一名;说陈德兵“思维开阔”,是因为他的语文教学不局限于课堂和教科书,而是走大语文的路子,坚持大阅读、大写作、大实践。
在广阔的阅读世界里遨游
语文阅读可以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在课内阅读方面,陈德兵准确把握学情,深入研读教材,精心设计教法,教学扎实灵动。陈德兵是语文名师余映潮先生“板块式阅读教学”的忠实实践者,“板块式阅读教学”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流程明晰有序,关注学生阅读体验,学生学得投入,学得开心。(本刊曾刊载其论文《小学语文板块阅读教学简论》,详见本刊2012年第11期“专家讲坛”栏目。)
陈德兵说:“学理如筑塔,学文如聚沙。专家指出,学生的阅读量只有达到了课本的四五倍,才有可能形成较高的语文阅读能力。”因此,陈德兵非常注重拓展学生的阅读面,近几年尤其关注学生的“整本书阅读”。
关于“整本书阅读”,在20世纪40年代,叶圣陶先生就提倡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又提出了“读整本的书”的要求。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陈德兵运用“以一篇带出多篇,以一篇带出一本”的教学策略。下面以他执教的《草船借箭》一文为例,说明这一教学策略的具体运用。
上课前一周,陈德兵给学生布置作业:欲学好《草船借箭》,必先读《三国演义》,要求大家在一周内读完整本书不太可能,那就选读书中的第四十一回到第五十回吧!
上课伊始,陈德兵设计了一个悬念:“《草船借箭》我读了不下二三十遍,但仍有几个问题困扰着我。第一个问题是:诸葛亮在肯定地答复周瑜造十万支箭只要三天时,在那一两分钟里,他究竟想到了什么?”
“他一定想到了三天后必有大雾!”
“何以见得?”陈德兵追问。
“如果没有大雾,不可能用草船借箭!”
陈德兵又问:“诸葛亮还想到了什么?”
“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为什么?”
“大雾满天,不知虚实,曹操不会贸然出兵。”
陈德兵又追问道:“他还想到了什么?”
“鲁肃一定会借船给他,而且不会向周瑜告密。”
“为什么?”
……
学生结合原著,分析问题头头是道、有理有据。看来,“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发挥了作用。第一回合提问到此结束,陈德兵又开始了第二回合的提问:“你认为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在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和实施过程中有疏漏吗?”学生带着问题再次研读课文。有的学生指出:“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是疏漏。造箭一般在‘兵工厂里,或者在军营里,怎么会到江边去搬呢?”有的学生指出:“造箭不用竹子、翎毛、胶漆等材料也是疏漏。”
第二回合提问结束后,陈德兵又开始了第三回合的提问:“分析《三国演义》原标题《用奇谋孔明借箭》中的‘奇是什么意思?”
“奇特!”
“出乎意料!”
“请问,孔明此计让谁出乎意料呢?”陈德兵又问。
“鲁肃!”“周瑜!”“曹操!”
学生在底下喊作一团,陈德兵赶紧说:“请摆出理论根据!”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计谋让鲁肃出乎意料,理论根据是:首先,鲁肃说诸葛亮答应周瑜三天造十万支箭是自寻死路,他帮不了诸葛亮;其次,鲁肃答应借船给诸葛亮,却不知道这些船和草把子有什么用;再次,诸葛亮请鲁肃去取箭,鲁肃还不知道到哪里去取;最后,诸葛亮让军士擂鼓呐喊,鲁肃感到吃惊,害怕曹操派兵来攻。”
……
学生分析文章的标题后,陈德兵还设计了两个教学环节,一是让学生继续质疑,二是让学生评价文中的人物。通过以上几个回合的学习、讨论,学生对课文内容及课文中涉及到的主要人物的性格都有了准确、深入的把握。陈德兵说:“在语文课尤其是阅读课中,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让学生深度参与,有较宽的视野,否则学生只会成为学习的匆匆过客。”
为了拓宽学生的阅读面,陈德兵带领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并且坚持不懈。他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列出每学期必读的书目。从著名绘本到经典童话,从中国作家的作品到国外经典小说,从人类悠久的历史到动物王国故事,陈德兵都作了精心的安排。
陈德兵采取的课外阅读方式多种多样,他主张“要唤醒孩子们的耳朵”。在每周固定的读书课时间,他经常读书给学生听,而学生常常陶醉在陈德兵的朗读声中。他认为:“会读了,孩子就优秀了!”他将吟诵这一方法引进课堂,让学生在学习、背诵经典时感到趣味盎然。近年来,他用吟诵的方法带领学生背诵了《诗经》(精选)、《楚辞》(精选)、《论语》(精选)、经典古文、唐诗宋词、千字文、三字经等大量国学经典和蒙学读物。同时他向学生进一步提出阅读要求“光会读还不行,还要会谈”。他鼓励学生针对某一阅读内容各抒己见,学生经常会为书中的某个人物、某一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
生活是作文的“绿洲”
在写作教学方面,陈德兵于2001年提出“记录生活”的作文主张,他说:“‘记录生活作文,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主动地用作文来记录鲜活、真实的生活。‘记录生活作文教学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条腿从内容入手,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另一条腿从表达入手,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写作内容上,陈德兵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大米”。他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两个:一是坚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写好生活日记和周记,使学生对生活敏感起来;二是为学生创造生活,带给学生一些全新的体验。他和他的课题研究小组为学生“创造”的生活已经形成了游戏系列、实验系列、影视系列、活动系列等。
在一节三年级的作文教学课上,陈德兵让初次写作文的学生树立这样的作文意识:“同学们,本周我们以课外生活为主题,写真正意义上的作文。作文是什么?作文就是用笔说话,‘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要写出自己独特的生活和感受,在写作形式上不要拘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为了指导学生将活动过程,尤其是活动中有意思的细节写下来,陈德兵上了三节作文指导课。第一节课,陈德兵让学生针对自己的课余生活,进行一次较为深入的交流,让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活动。第二节课,陈德兵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玩游戏——打野兔,学生玩得很开心,很投入。第三节课,陈德兵当堂示范,写了一篇《打野兔》的下水文,用例子告诉学生:作文就是这么写出来的,一点儿也不难。最后让学生仿照着写一写自己喜欢的活动。
在这节作文课上,陈德兵用游戏的方式给学生提供写作素材。教学中他也经常运用这样的方式。比如,在另一节“记录生活”作文课上,他带领学生到多功能厅去探险,让学生伸手到准备好的“宝盒”里拿出“神秘宝物”。学生有的高兴得哈哈大笑,因为摸到了一张百元钞票,有的学生吓得“花容失色”,因为摸到的是乌龟。因为有了切身的体会,学生的作文写得很生动、很精彩。
如何让学生学到更多、更好的表达方法,陈德兵也有两个策略:一是向经典课文和课外书籍学习写作的表达方法;二是教师下水,给学生亲自示范。在上文提到的“打野兔”作文课教学中,陈德兵就用了第二种方法。他说,这种办法在学生初学写作阶段运用得比较多,因为它有利于消除学生写作的畏难情绪。
向经典课文和课外书籍学习写作的表达方法一般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因此陈德兵在阅读教学中十分关注文本的表达方式。比如,在教学课文《小木偶的故事》时,陈德兵便有意识地分析文中“误会法”的运用;在教学课文《草原》时,着重引导学生品读文中优美的语言;在教学课文《秦兵马俑》时,让学生分析全文结构,看典型段落的构成;在教学课文《威尼斯小艇》时,则引导学生留意写作角度的选择。
陈德兵很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他经常在班上朗读学生的优秀习作。他在班上办了份班级作文小报,十多年前是手抄的,现在改成电脑打印了。同时,他还把学生的优秀习作推荐给报刊杂志发表。截至2012年,他的学生共有100多篇习作公开发表。他的学生江雯的作文《趣味课堂》获得了全国万校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冯鹤汀、邓天宁两名学生在广东省第五届粤星杯小学生作文大赛中获得三等奖。
陈德兵的“记录生活”作文教学以其目的纯粹化、内容生活化、立意情趣化、体裁多样化、表达个性化及评价过程化受到专家和语文同行的广泛好评及充分肯定。
理想课堂与理想教育
2000年12月,在湖北省荆州市“创新教育”课堂公开赛课中,陈德兵执教课文《詹天佑》,因为采用了大胆的变序教学法,突出了人文性和语言文字训练(湖北省特级教师夏循藻评语),这堂课获得了一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其课堂实录在《小学青年教师》上发表。
2010年,在校级公开课中,陈德兵再次执教《詹天佑》一课。这时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反思了10年前的教学方式。他对记者说:“2000年的赛课取得了好成绩,却是侥幸获得的。那时我的教学观念还比较保守,教学属于教师牵着学生走的模式,在理解课文内容、强化情感体验方面做得比较足,可是对文本的表达方式、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明显关注不够。”于是,他决定“冲破藩篱,另辟蹊径,追求语文的本质”,上一节更好的语文课。在第二版《詹天佑》教学中,他运用“板块式阅读教学法”,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放在了首位,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从2000年第一版《詹天佑》的教学到2010年第二版《詹天佑》的教学,充分体现了陈德兵的求新意识与精益求精的精神。记者问他:“您所追求的‘语文的本质是什么?您孜孜以求的理想课堂是怎样的?”陈德兵用师傅许世钧先生的16个字作了简要的回答:“习语学文,悟道移情,致知求智,激趣导行。”
一直以来,陈德兵都以这16个字作为自己教学的座右铭,追求着这样的理想课堂:首先,学生是学有所获的,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学到真本领,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材料,习得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阅读大量的经典作品(习语学文);其次,学生是身心愉悦的,能充分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和有趣,该开怀大笑时就开怀大笑,该忧伤难过时就忧伤难过(悟道移情);第三,学生是深度参与的,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充分开动脑筋,思维真正活跃起来(致知求智);第四,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因为感受到语文的美好,愿意学,乐意学,而不是被动地、心存抗拒地学习,有些任务即使老师没有布置,学生也能主动去完成(激趣导行)。
当记者问及陈德兵对理想的教育的看法时,他这样回答:“教育是为了让学生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教育应该把最核心最普世的价值观传递给学生。”他认为,现在很多学校重视智育和体育,而德育和美育基本被虚化了,劳动教育更是消失了,十来岁的孩子不会做饭的现象非常普遍。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陈德兵十分注重家校合作,他经常给学生家长写信,反映学生的学习生活与精神状态,他强调:“没有谁配合谁的说法,学校和家庭都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针对现在独生子女行动能力比较弱的情况,陈德兵鼓励学生大胆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生存的不易,体会约束自己、与人合作的意义。学生邓天宁到街上捡废品挣零花钱屡屡受挫,这件事使他明白“害怕困难比遇到困难更可怕”“还是学会一门技能好”的道理;学生钟棹徽和同学在面馆合作表演朗诵《短歌行》和《少年中国说》后,吃到了免费的午餐,随后他在作文中写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原来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学生刘佳霖在第一次动手做早餐后说:“想不到味道也这么好!不管什么事情,只要我们动手去做,也能够做得很好!”
“大语文,是以学生获得更好的身心发展为基点,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言表达,同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让学生拥有美好健康的情感与心理认知,完善和提升学生自身人格与人文修养的语文教育。”陈德兵阐释了“大语文”的目标及内涵。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陈德兵仍在不断追寻着……
人物小档案:陈德兵,中学高级教师,现为广东省东莞松山湖实验小学语文科组长、中华吟诵学会理事、东莞市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秘书长,《新作文》杂志封面人物,曾荣获“省优秀小学语文教师”“市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等称号,在《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等刊物发表文章100余篇,参与主编《跟着名师解读文本》《中华经典素读本》等书籍20余册,并参与开发、编写本校《晨诵》《午练》两本校本教材。
(责编 欧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