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梅菊
摘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在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直把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宏伟目标,并通过确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到来奠定了政治基础、物质基础和有利的国际环境,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毛泽东 “第二次结合” 中国梦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中国梦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国家独立和强大不懈奋斗的梦想。回首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不断追求的历程,可以看到,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用宪法确立了国家性质和基本政治制度,为中国梦奠定了制度基础。
一、建国初毛泽东就提出了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宏伟目标
早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就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便开始领导中国人民集中一切力量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把中国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大刀阔斧地进行工业化建设。
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完成,毛泽东和党中央认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机已经到来。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2月形成了“一化三改”为主要内容的总路线。1956年8月30日,毛泽东在八大预备会上进一步强调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他说:“我们这个国家建设起来,是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将完全改变过去一百多年落后的那种情况,被人家看不起的那种情况,倒霉的那种情况,而且会赶上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就是美国。”[2](P88-89)
《人民日报》1958年元旦社论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口号,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并公布了这条总路线。[3] (P822)这条总路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要求快速改变我国一穷二白面貌的迫切心情,但是这种“快”字当先的经济发展模式为大跃进危机的到来埋下了伏笔,也为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能顺利实现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
二、通过民主建政,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到来奠定了政治基础
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帝官封建三座大山,統一了全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的国家分裂和混战的局面,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条件。
实现民族独立,中国人民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独特道路。新中国的民主政权的创建也走过相同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一方面,首先农村地区经过与国民党残余、政治土匪等的长期斗争建立和加强了基层民主政权,然后推向城市和全国;另一方面,随着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反等工作的开展,各地各届人民代表会议也稳步建设与发展。
《五四宪法》从法律上确立了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并明确规定了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和它的过渡形式人民代表会议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3] (P341)新中国社会制度和政权性质的根本变化,为各族人民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提供了条件和保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
三、确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到来奠定了物质基础
新中国成立之初,虽然国营经济居于领导地位,但仍存在着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斗争,刚建立的新民主主义政权在经济上遇到的严重困难。对此,党中央和毛泽东通过平抑物价、统一财经,稳定了经济社会,使国民经济得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到1952年我国社会政治、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主义改造提上历史日程。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走上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当时之所以如此抉择社会主义,一方面是因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力量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而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无法起到工业化基础的作用;另一方面,当时的国际资本主义对红色政权虎视眈眈,而苏联对我们大力施以援手,社会主义阵营蓬勃发展。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初步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初步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极大地提高了广大人民生产积极性,社会主义制度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充分发挥。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之所以能取得一系列辉煌成就,都离不开走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最基本前提。
四、外交上为中国和平发展赢得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第一次访苏回国以后,毛泽东立即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的斗争上来。正在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着,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唇亡齿寒,经过艰难抉择,面对金日成的出兵请求,10月19日晚中国人民志愿军渡过鸭绿江,抗美援朝。[3] (P124)中国为此付出了过于沉重的代价,但这场战争也使中国在世界上恢复了一个大国和强国的形象,令世人对新中国刮目相看,也为中国赢得了较长时期的和平外交环境,为新中国的崛起奠定了政治基础。1954年4月中国在的日内瓦会议上获得了巨大的国际影响;不久后,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又扮演了主角,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各方共识,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地位也得到了巨大提升。
注释:
基金项目:本文是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项目(编号:2012-MGH-013)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11-30(01).
[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76):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