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钰
摘 要: 当下海报艺术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作者从海报的本质功能出发,力图描绘出一种更接近读者、更具宣传性的海报。文章以马萨乔的《纳税银》为例,从现实主义、符号学的角度解析该作品在构思创作时所体现出来的内在艺术价值,并将此艺术价值借鉴应用于当代海报的构思过程。创作出一种令人信服,触碰心灵的现实主义作品。
关 键 词:纳税银 海报 现实主义
在西方美术史的一段时期内,历史画和宗教画作者的地位要高于风俗画和风景画的作者,原因在于前者有思考、设计、个人创作的过程,他们在某种程度上赋予了作品生命,似乎靠近了文学作家和诗人,而后者被视为自然的摹写者,那么我们为何不去探索前者绘画作品内在的艺术价值呢?
前言
文艺复兴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时期,它破除了中世纪黑暗的枷锁。无论绘画、音乐、小说都将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到世俗上,更多的考虑人性的表达。透视、人体解剖的运用使他们自信地去表达现实生活的场景,在图解宗教题材绘画时更多的显示自己的技艺,调动自己的想象力。这当中人为设计的成分有一定价值,值得我们去研究。
在绘画界有一位画家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他叫托马索·迪乔瓦尼·迪西莫内·窐迪,绰号马萨乔,他必定是位非凡的天才,因为我们知道他死时才28岁,并在他死前便画出了《纳税银》《三位一体》等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他革新了人们对事物的视觉观察经验。瓦萨里曾如此评价“马萨乔使他画中的人物脚踏实地、稳固地站在地面上,他注意到光的作用,画中充满了光线和空气,借以产生空间感”[1]。他被后人称为现实主义的奠基者。《纳税银》表现出一种由内而外的真实,他对画面主观能动性的极大发挥,使我们乐于去相信他所描绘的一切。
海报发轫于19世纪下半叶的欧洲,是当代艺术的一种主要形式,其意义主要集中在宣传、教化性上,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宣传作用。海报最初也是画出来的,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表达内容的能指形象也必定发生变化,而对图形的设计部分却沉淀下一些永恒的、内在的价值。
《纳税银》中解读出来的现实主义品质
这里首先要谈到的问题是关于人文词汇的解读,它不像科学语汇一样有着固定或比较稳定的解释,而就像“古典主义”“手法主义”[2]这样一些人文词汇一样,现实主义也有着多种不同的解释。人们一般乐于从视觉上来解读它,认为如果是与抽象表现主义相对立的、立足现实生活场景的更从视觉上接近现实物象的便是现实主义。而我觉得现实主义更在于一种内在的真实,一种能够令人信服的力量,它让读者很情愿相信它已经表达了真实。
《纳税银》是马萨乔在布兰卡西礼拜堂内完成的一幅壁画。画面中当收税人走过来,彼得向他的使徒兄弟发问基督教向罗马当局交税是否得当,这时基督回答“这样,以撒的物当归以撒,上帝的物当归上帝”。然后基督告诉彼得他捉到的第一条鱼的嘴里有一个硬币,可做税钱,于是彼得去捉了鱼,把所得的税钱交给了收税人。
画面是如此的逼真现实,这有赖于当时的基督教思想“纯正的基督教教义必须包括耶稣基督的过去以及永远都是真神和真人的信念,也就是他与父神和人类是同质的”[3], 这样他才极力的渲染人性与神性的沟通,当然也得有马萨乔在绘画方面的才华:透视、明暗塑造等。更来源于下面:
就像诺曼·布列逊所说“基本摹本并不存在,支配着真实转换到图像的诸多规则是历史地变化着的”[4],也就是说将马萨乔的画同中世纪的画相比较,我们很容易将马萨乔的画称做真实,但这仅是视觉上的真实。中世纪的人会认为它们描绘的上帝便是真实,而马萨乔的并不是。基本摹本并不存在,而实际本质的东西谁又见过呢?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中世纪同马萨乔的画都不涉及基本摹本问题,它们都是真实的或者不真实的,而马萨乔的画只能说更具图形性。
如果这种说法成立,又该怎样定义现实主义呢?罗兰·巴特曾这样评价现实主义小说“定义现实主义的,并非典型的来源,而是言语的外在性加以实现的”[5],也就是说它的现实主义取决于所指对于能指的一种假设的外在性。也就是说现实主义假定了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情况”便是实际生活问题本质的反映。这里强调一个词“假设”,也就是“比喻”。依据罗兰·巴特的这种定义我们又该怎样看待马萨乔和中世纪的画呢?它们哪个更真实呢?我认为,是更令人信服的那个,中世纪绘画完全服从于话语的控制,图形完全被话语所耗尽。能有图形的内容已经很不错,它的特点是直接产生意义的所在,是说教性质的直接宣传。当然这也是符合中世纪画的本质特点的,格列高丽大教皇曾说“文字对于识字人的作用就同图形对于文盲的作用一样”[6],图形在这里只是起图解文字的作用。由于其意义产生的直接说教性,我们不愿信服它,它没能触碰读者的内心神经。
马萨乔的画取材于现实生活的场景。画中的人物都是其同时代的百姓,背后的风景、建筑都是人们所眼熟的,试着想象一下,将画中的光轮省去,我们再看这幅画的感觉。马萨乔隐藏了意义产生的地方,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使徒们有的穿长袍有的穿短外套、有的是白头发而有的是褐色的、有的正对着我们而有的背对我们,但这些本身并不能确立神圣和世俗,如果长有褐色头发或穿短外套的人也有光轮,那么我们会毫不犹豫的说他是使徒;同样,即使是长有白头发又穿着长袍甚至正对着我们但没有光环的,我们也宁可认为他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普通人。发色、衣服的式样、站姿等这些因素是现实主义文学中语义的不相干,它好比小说当中的时间、地点、情节等等,与主题“使徒—金钱—收税者”不相干的因素。这对于产生令人信服的感觉至关重要,因为这些不相干因素就发生在我们自己身边,只是由于光轮这一有明显话语性的图形的出现才激活了整个画面的神圣意义。由于光轮的出现,穿衣、不穿衣、站姿、头发的颜色、手势等所产生的内在浅层含义才涌现出来,但这些意义的产生似乎是由观者自己发现,并没有直接的表现,这就加强了现实主义令人信服的感觉。同时由于这些内在潜层含义所产生的“咄咄逼人、鄙视、小人、世俗性”的感觉是我们所常见的,观者甚至会指着画中右边收税人说“跟我在现实中见到的收税者的模样一样”,这种效果反过来攻击了由于光轮所产生的不自然的感觉,这样,现实主义完成。
《纳税银》中现实主义特点对当代海报的借鉴
我们在这里所探讨的海报类型只是众多可能中的一种,我认为这是一种能传达真实,触碰内心的海报风格,我愿称之为“现实主义”,它的这一特点是符合海报的本质功能的。
在图2海报中,对于话语要求的“责任中国”,海报的图形选取了单元楼住户,海报内容完全取材于现实世界的一角,它就发生我们身边,我们是如此的熟悉。由于这一现实场景的图形各组成部分:住户、安全门、神位、对联等看似与主题“责任中国”不相干因素的横聚合项联系很紧密,没有要求让读者去联想别的东西,但是对联上的文字内容作为明显意指的发生源却使得整个改变了图形的含义,安静的图形被明显意指源激活。上联“民生在勤添百福”;下联“人贵自立值千金”;横批“责任中国”;并且门上贴有“大吉”。这些明显的意指源巧妙的与不相干因素相联系,既体现了作为对联文字应有的作用,又通过文字的内容点明了主题。同时由于对联文字内容的出现而激活了不相干性因素的内在浅层含义,就像《纳税银》中表现的一样,白头发、长外套、站姿等本身并不是神圣的代表,只是由于光轮的出现而使得我们对白发和长外套有了不一样的看法,其内在浅层的含义渗透出来。同样的效果在这里也一样,住户、安全门、对联、神位等也都各自产生了含义,而且由于各自产生的内在潜层含义的爆发而冲淡了对联内容所产生的明显设计的不自然的感觉,现实主义完成。整张海报使我们感到“责任中国”这几个字所要传达的意义,而这意义是我们自己观察而感悟到的,更显真实。
它就像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一样,在福拜楼的作品《包法利夫人》表现的尤为明显,故事情节大致描述的是小资产阶级的女主人公爱玛由于爱慕虚荣而几次与别人通奸,并在这过程中向别人贷款,负债累累,最后被一纸状书告上法庭,而后服毒自杀。小说突出了福拜楼式的现实主义描述方式,他主张“客观而无动于衷”的理念,从不突出单个情节,而是将其安排在整个时代文化氛围中,努力用对时代、环境的描写来反衬出主人公内心的状况。他对要反映的社会问题是从整个合乎情理的一系列事件中慢慢写出来的,而并不像中世纪窗画的直接描述。一系列故事情节的紧凑安排只是为所要反映问题的易于理解和给人以真实、生动的感觉。小说整体给人的是一种慢慢进行,时间流逝的感觉,并不是瞬间的凝视强调的效果。小说以细腻的手法描述爱玛感情发展的过程,并通过爱玛的死来触碰读者的内心,使读者开始反思整个故事的发展,并不由自己的开始反思自己所处的社会的问题,因为小说在整个的写作构思当中都是立足现实生活的,它可以使读者感觉这种事情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
图(3),是一张优秀的有关禁烟的海报,初看似有明显的设计成份,但细看后会发现它所选取的物象也来自于我们现实的生活,以前的烟确实没有过滤嘴,之后有了,再之后过滤嘴加长了,最右边完全是过滤嘴,很明显,右面是明显意指的产生源,它的出现激活了整个画面的意义,就像《纳税银》当中的光环一样。左面渐进的现实冲淡了最后意指所产生的不自然的痕迹,我们愿意相信这是真的,或者说这是将来要出现的事情,戒烟的意识油然而生。作者从现实存在的物象入手,按照时间渐进的顺序巧妙的避免了直接式的宣传禁烟行为,而是让读者自己去发现意义的所在地,这要比直接宣传吸烟有害健康的图形的功能强。
如此的现实主义特征,其意义作用的产生在某种程度上要依赖于作品在观者脑海中所衍生的“现实想象”,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作品的价值并扩大作品所要反映的问题。
海报作为宣传工具的一种,目的在于传递给读者信息,并使读者接受。从上述两张作品的解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我们面对一个主题要创作时,可以尽量从已经存在或应该存在的物象入手,已经存在东西例如图(2)当中所选取的景和图(3)中没有烟嘴的烟,它的存在有先天的优势:接近与读者的距离,产生一种理所当然的感觉,就像马萨乔《纳税银》当中所表现的一样。在本文所谈到的现实主义风格海报中,要尽量避免一种生硬的拼接,多从现实生活当中选取题材。当然,如何选取与主题相关的物景及如何将明显意指源巧妙的体现在现实物景中便是难点,这有赖于创作者个人的才华和能力。
当代作品更多的在创作形式和表达方式上做文章,以博得观众的眼球。但图像的品质依赖于未来的品质,图像的现世经验存属于未来的回忆。上述两张海报真实深刻的打动着读者,从能指与所指的关系层面上来看,其能指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所指,实现了海报艺术应有的艺术价值,正如KYSTOL SCHOU.MAJA所说的“海报是供人体味欣赏,不能用语言来解说,海报的语言必须超越文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透过海报这种媒体来表达信息”。
结语
艺术并不在于发展,新的观念也并不都值得我们去研究,纵观艺术发展史的长河,那些时至今日仍令我们感动的艺术家,往往是那些不那么先锋也不那么落后的艺术家。他们利用先进的技术、材料、理论以及优秀的传统文化,一直服务于自己的艺术观念。
“牡蛎要制造一颗完美的珍珠,需要一些物品,需要一颗沙粒和一块小东西,以便围绕着它形成珍珠。没有那样一个核心,就可能长出一团不成形状的东西。如果艺术家的形式感和色彩感结晶成完美的作品,他也需要那样一个坚硬的核心——一项明确的任务,使他能够集中才智去承担起来。”[7]愿我们可以在这样一个目标中去不断的丰盈它,创作出更多优秀的和扣人心弦的海报艺术作品。
注释
[1](意)乔治·瓦萨里.著名画家、雕塑家、建筑学家〔M〕,刘明毅,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P51-53)
[2] 范景中著译,艺术的故事笺注〔M〕,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11, (P118-120)
R.Dean Peterson,The Concise History of Christianity〔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2. (P77)。[3](英)诺曼·布列逊,语词与图像〔M〕,王之光,译,浙江:浙江摄影出版社,2001,(P8)。
[4](法)罗兰·巴尔特. 罗兰·巴尔特文集:文艺批评文集〔M〕,坏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10(P199)
[5](英)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范景中,译,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09,(P135)。
[6](英)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范景中,译,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09,(P594)。
参考文献
[1] 罗兰·巴尔特. 罗兰·巴尔特文集:文艺批评文集〔M〕,坏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 诺曼·布列逊,语词与图像〔M〕,王之光,译,浙江:浙江摄影出版社,2001。
[3] 乔治·瓦萨里.著名画家、雕塑家、建筑学家〔M〕,刘明毅,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 范景中著译,艺术的故事笺注〔M〕,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11。
[5]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范景中,译,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09。
[6] 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M〕,范景中,译,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