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蒙台梭利《有吸收力的心灵》之儿童观

2013-04-29 00:43王越
大观周刊 2013年8期
关键词:蒙台梭纪律性格

王越

对于儿童所具有的超强的语言学习能力,动作协调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我们一直都迷惑不解,蒙台梭利用“吸收力心智”的观点为我们揭开了这个谜。她认为儿童与成人不一样,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他们不是用大脑而是用心理能力直接吸收周围环境的知识,从而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精神世界。

1.儿童具有一种未知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引导我们进入美好的未来。如果我们真的想革新这个世界,教育就必须将发展儿童的潜能作为目标。[1]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从出生到3岁这个年龄阶段,其潜能是无限的。儿童的成长受这种隐形的内部潜能所控制和影响,由此看来,儿童出生后的教育极为重要,一旦没有及时地挖掘和充分发挥儿童的潜能,错过了这个阶段,后期将无法进行补救。一直以来,成人无知地认为刚出生的婴儿连最起码的自理能力和语言能力都没有,谈何“潜能”?他们觉得儿童所谓的潜能都是成人给予的,这样的话他们就大错特错了。儿童所具有的这种巨大潜能恰恰是与生俱来的,夸美纽斯曾提出了著名的“种子论”也证实了这一点。只是如何使儿童的这种潜能最有效地发挥作用从而来帮助他们成长?估计仅仅靠儿童自己的力量还不够,这就需要成人和教师的正确引导。儿童有其发展的自然规律,因此首先不应违背儿童成长的发展规律,在坚持这一原则的基础上,发觉儿童的兴趣点,儿童往往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特别专注,成人在这个时候应该支持儿童的这种兴趣,不能随意打断他,为儿童潜能的发挥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

2.自然就是教师,儿童就是在她的指导下学习了我们成年人认为很没意思的语言,但它们表现出了很浓厚的兴趣。[2]

语言学习是每个儿童成长的必经阶段,儿童对语言的吸收和学习过程也是特別奇妙的。我们可能一直以为是母亲教会我们说话,事实上并非如此。在蒙台梭利看来,儿童对于语言的学习和运用,是一种吸收力心智的体现,同时,她认为人类生来就有学习任何语言的能力。刚出生的婴儿可能对语言并没有什么概念,这时候他们的耳朵开始发挥作用,通过语言对婴儿听觉的刺激,逐渐地对语言有了感知并开始模仿学习语言。儿童大约在2个月左右开始吸收语言,一开始儿童对于语言的学习属于无意识学习,因为儿童和成人不同,他们的学习没有明确的目的性,而是无意识地从周围环境中吸收经验和获得知识。儿童一般在3岁之前主要是无意识学习,3岁之后才开始有意识学习。每个儿童都是从无意识学习慢慢过渡到有意识学习,他们的无意识学习来源于他们对某些事物的兴趣和好奇,成人应该尊重儿童的这种无意识学习能力,不能为了急于求成过早地强迫儿童进行有意识学习,这样往往会弄巧成拙,使儿童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甚至产生厌恶情绪,我们不妨多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儿童在无意识学习中自由探索。

3.缺乏个性或个性缺陷都会自然消失,不需要成年人去进行说教。成年人对儿童的威胁、利诱都是没有用处的,我们要做的就是为儿童提供一个正常的生活条件。[3]

0~6岁是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也尤为重要。特别是0~3岁儿童的性格一旦形成,如果有缺陷也没有及时进行补救的话,这种影响可能就会跟随他们终生。儿童性格的形成是靠他们自己,他们能够通过从环境中吸取经验来进行性格的自我塑造。在性格塑造的过程中一旦受到挫折、干扰的话,儿童的性格就很容易出现偏差。蒙台梭利通过对儿童性格的观察研究告诉我们,儿童性格的偏差往往是成人的一些错误做法导致的,其实儿童对自己性格的塑造能力是惊人的,并不是成人强迫就能得来的,成人对他们的威胁是徒劳的,儿童性格的形成必须靠自己,成人需要做的只是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他们不收到任何干扰,扫除障碍,在自由活动中获取经验,完善自我,健康地成长。

4.我们永远都应该记住,内心深处的纪律性是后天形成,而非先天具有的。我们的任务就是为这种纪律性的形成指明方向。儿童能够将注意力集中于对于他们来说具有吸引力的事物时,就说明他们已经具有了纪律性。[4]

纪律这个词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任何一个群体,家庭有家庭的纪律,学校有学校的纪律,军队有军队的纪律…同样,对于儿童来说,纪律教育的重要性也是无可否认的。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纪律就是通过成人和教师的“严加管教“来压制儿童顽皮的天性,而蒙台梭利认为,这样的纪律只会是儿童遭受痛苦,扼杀他们的天性。真正的纪律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当然,自由并不是说任儿童放任自流,肆意妄为,而是在特定的条件下给予他们更多自由选择和活动的权利,让他们在有秩序的活动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当儿童专注于某件事的时候,老师不应打扰他们,只需观察儿童,并为他们创设相应的条件。

5.儿童是成人之父

“儿童是成人之父”这句话看上去貌似很荒唐,两千多年老子就曾指出,成熟的有智慧的圣人的精神状态是与儿童一致的,一个人达到人生智慧和真趣的极致,便“复归于于婴孩”。我们一直认为是母亲塑造了儿童,母亲教会了我们他们走路,说话,但其实并非如此,实际上这是儿童自己的成就,是儿童吸收了周围环境的材料从而塑造了未来的自己。《有吸收力的心灵》中也阐述了儿童和成人之间究竟谁是创造者的问题,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天生就赋有巨大的吸收性能力,促使他们无意识高效地吸收周围的经验和知识,“教育并非是老师做了什么而是人类自然发展的结果”,[5]父母和教师作为儿童成长的外部条件,应该给予他们适当的帮助,这样他们可以更好地建设自己,创造成人。每一个成人都来之于儿童,我们不能小看甚至歧视他们,不经历童年,不经过儿童的创造,就不存在成人。

参考文献:

[1]蒙台梭利.有吸收力的心灵[M].中国发展出版社,1.

[2]蒙台梭利.有吸收力的心灵[M].中国发展出版社,92.

[3]蒙台梭利.有吸收力的心灵[M].中国发展出版社,151.

[4]蒙台梭利.有吸收力的心灵[M].中国发展出版社,212.

[5]蒙台梭利.有吸收力的心灵[M].中国发展出版社,5.

猜你喜欢
蒙台梭纪律性格
猫的性格爪知道
宝鸡“十严禁”严明村“两委”换届纪律
蒙台梭利在日本
蒙台梭利教育是完美的吗
走“偏”了的蒙台梭利
冰与火之歌——蒙台梭利教育在中国:谁能在蒙台梭利的“铁王座”之上——蒙台梭利教育市场的“火”与“殇”
纪律
性格反转
把纪律挺在前面要做到“四个在前”
你的性格像《哆啦A梦》中的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