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陂在中国水利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013-04-29 00:44丁继龙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3年8期
关键词:孙叔敖寿县

丁继龙

芍陂(今名安丰塘),坐落在安徽省寿县境内,位于寿县古城南30公里处,是我国最早的蓄水灌溉工程,被誉为“世界塘中之冠”,与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比都江堰还早300多年。据史书记载,芍陂为春秋时期楚令尹孙叔敖所建,距今约2600多年。芍陂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几经兴废,经淠史杭综合利用工程兴建后,安丰塘经过不断加固完善,成为淠史杭灌区一座中型反调节水库。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今寿县一带地方是春秋时楚国主要的农业地区之一,从地形上看,大别山由鄂豫交界处入安徽省境,为都岗岭、天柱山、潜山,一直延长到合肥市的北面。这些山脉弧形分布于淮河的西、南、东三面,故地势较高,山谷北坡的水流经寿县等地人淮,这一地区旱涝频繁,灾害严重,对楚国的富强和人民生活有直接的影响。为了减轻自然灾害,孙叔敖顺应自然法则,因势利导,利用有利地形地貌,将淮南丘陵“西至六安州龙穴山,东自濠州(今凤阳)横石山,东南自龙池山”(《嘉靖重修一统志》)流来的水汇集起来,建成周围两三百里的原始人工水库——芍陂,宋代欧阳忞说它“径百里,灌万顷”。按今天的地理位置看,约相当于在今寿县淠河与瓦埠湖之间,南起贤姑墩、北至安丰铺和老庙集一带地方。

早期的芍陂,南端设五门亭作为进水口,北面分别并列设置芍陂渎和香门陂两座口门作为灌溉输水口;同时因东北、西北地势最低,便在东北设井字门,西北设羊溪门。五座口门配套作为控制性水闸,兼有灌溉和泄洪功能。

关于古芍陂的水源,据考证一是山溪来水,二是子午沟引水(今淠河干渠下游段)。山溪来水主要把东面积石山(原濠州横石山一带)、东南面龙池山和西南面六安龙穴山流下的溪水汇集于低洼的芍陂之中。由于溪水受降雨影响较大,加之上游拦蓄,远不满足芍陂蓄水的要求。从淠河开挖子午沟到芍陂引淠水,这应是孙叔敖的一大贡献。从此芍陂水源有了保证,达到灌田万顷的规划。北魏《水经注·肥水》记载芍陂规模颇为详备:“陂水上乘涧水于五门亭南,别为断神水,又东北径五门亭东,亭为二水之会也。断神水又东北径神迹亭东,又北,谓濠水,……又东北径白芍亭东,积而为湖,谓之芍陂。陂周百二十许里。在寿春县南八十里,……陂有五门吐纳川流,西北为香门陂,陂水北径孙叔敖祠下,谓之芍陂渎,又北分为二水,一水东注黎浆水,黎浆水东径黎浆亭南,……东注肥水,谓之黎浆水口,……肥水又左纳芍陂渎,渎水自黎浆分水,引渎寿春城北,径芍陂门右,北入城。……渎水又北径相同城东,……又北出城注肥水,又西径金城北,又西,左合羊头溪水。……北径熨湖,左会烽水渎。……径寿春城西,又北历象门,自纱门北,出金城西门逍遥楼下,北注肥渎。”《水经注》记芍陂的建筑物,“陂有五门,吐纳川流”,其中四门进水,一门泄水。《資治通鉴》元胡三省注引《华夷对镜图》:“芍陂……开六门。”隋“更开三十六门”,清存“二十八门”。泄水建筑物有众兴滚水坝、凤凰闸和皂门闸,分别流入淠河和瓦埠湖。

芍陂建成后,时兴时废,历经沧桑,功施当时,泽及后世。据《芍陂纪事》和部分史料记载,芍陂兴废大事如下:

芍陂初制,堤厚而坚,水自贤姑墩人塘,稽之现代地形图,当初芍陂最高蓄水位约30米(黄海基面),塘面85平方公里,周长65公里,总库容1.71亿立方米。延至东汉,年久失修,陂废,东汉章帝建初中(公元76-84年)王景主持修陂。《后汉书·王景传》东汉建初八年(公元83年)庐江太守王景到任后,知“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东汉献帝建安中(公元196-220年)刘馥主持屯田治陂。三国魏正始年间(公元240-249年)邓艾屯田治陂,开渠引水,直达寿春城壕,增灌溉通漕运,扩大效益。继之西晋武帝时(公元265-290年),刘颂岁修芍堤,芍陂又兴。晋室东迁,兵戈相扰,芍陂又废。宋文帝嘉中(公元424-453年)刘义欣镇寿,遣殷肃治陂,疏源通流,引淠入陂,芍陂又兴。梁陈之年(公元六世纪)南北纷争,芍陂又废,隋初(公元581-604年)赵轨治陂。《隋书·赵轨传》云:“芍陂旧有五门堰,芜秽不修,轨于是劝课人吏,更开三十六门,灌田五千顷,人赖其利”。

五代更迭,战乱相连,豪右分占,盗决成风,芍陂大废。宋初(公元960年以后)李若谷申禁令,摘占田,复堤止决,芍陂又兴。元季芍陂又废,明永乐中(1403—1424年),邝野征徒两万,疏河修堤,芍陂又兴。明太祖废安丰后,管理松懈,成化年间(1465—1487年)顽民董元等始行窃据开占,上自贤姑墩,下至双门铺,塘之上界奚占成田。嘉靖26年(1547年)寿州知州栗永禄,挖沟为界,以示“限制”。继董元之后,顽民彭邦等窃据界沟以北至沙涧铺一带塘面,割占为田。隆庆年问(1567-1572年)甘来学援栗永禄先例,又退以新沟界之。又顽民常田、赵如等40人,又占新沟以北,豪占之风有增无已。万历10年(1582年)黄克赞知寿州治陂,逐开占,立界面,狠煞垦占风,此后无大侵占。自此芍陂规模定矣。明万历前后48年,芍陂迭经兴废,滴水不蓄者十有余年,万历46年(1618)孙文林修芍陂,水利复兴。清朝初定,芍陂久坏,顺治10年(1653年)李大升治陂,疏河整堤,筑新仓枣子二门,整顿泄水闸,是岁苦旱,唯安丰有秋。清康熙中,芍陂大坏,塘不注水,杂草丛生。雍正12年(1734年)创建众兴滚水坝,再修凤凰、皂口闸。乾隆37年(1772年)陈韶奉命查修诸陂,请帑银13000刃,重加补堤疏源,郑基主办众兴滚水坝加固和风凰、皂口两闸改建工作,4月功竞。光绪即位时,芍陂年久失修,连年欠收,光绪2年(1876年)大旱,赤地两千里,寿亦失收,乃以工代赈,整修芍陂,五月工竣。民国23年(1934年)安徽省水利工程处设计引淠入塘疏浚工程,经当时勘测成果,塘面37.4平方公里,长7.4公里,宽5公里,堤顶高程28.5米,库容1000万立方米。塘西塘北直至塘东皂口闸有堤,堤长约29公里,计划疏浚淠源河18.4公里,计划灌溉40-60万亩。解放前实灌面积仅8万多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应原貌检修加固,1954年大水后培堤修闸,将环塘斗门28座合并为24座,加固众兴滚水坝,疏通淠源河。1958年纳入淠史杭综合利用系统,1958-1975年挖淠东干渠引水入塘,修戈店和老庙节制闸,废众兴滚水坝,塘堤修块石护坡,加固加高塘埂,堤顶高程达31米,北堤顶宽8米,其余堤顶宽度6米。1976年建双门节制闸,废扬仙节制闸。1977-1978年整修块石护坡,加固防浪墙,蓄水能力达1亿立方米。寿县从此成为安徽省产粮大县。

猜你喜欢
孙叔敖寿县
巧用构造法求解一类抽象函数问题
孙叔敖勇斗两头蛇
寿县古城墙:千年守护御“洪兽”
孙叔敖砸蛇
孙叔敖勇斗两头蛇
寿县朱家集楚铜器“前”字补说
孙叔敖识宝
孙叔敖的三方
对问题代表说“不”——安徽省寿县人大常委会探索建立人大代表退出机制
孙叔敖杀双头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