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思想

2013-04-29 21:02李文倩
大观周刊 2013年8期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文化

李文倩

摘要:毛泽东的文化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大思想武器。毛泽东精辟的论述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内涵,阐明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指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特征即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毛泽东指出文化建设应该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动科学和艺术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文必须为人民群众服务,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文化发展方向。

关键词: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 文化

文化对革命、建设和改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完成的社会主义改造,进行了改革开放,把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发展为世界强国,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取得这一系列的胜利,离不开其在各个阶段对文化建设的艰辛探索。对于革命文化的巨大作用,毛泽东给予了高度评价, 他认为“革命文化在革命前为革命提供了思想准备,在革命中则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1]

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党的第一届领导集体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过程中对文化建设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创造性的提出和发展了新民主主义文化。

一、阐述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内涵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中国共产党面临着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翻帝国主义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实现民族统一的历史重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并进一步阐明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内涵。

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同时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2]表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决定了该社会的文化,而文化又反作用于政治和经济。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断发展的思想武器。并创造性的界定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性质:“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3]

二、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特征: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它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文化,它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毛泽东指出科学的文化并不是对传统文化以及外来文化的全盘否定,而是要创造性的借鉴吸收。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毛泽东主张“应该继承其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 批判地吸收其中有益的东西” [4],但是“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决不能毫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其中属于封建统治阶级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即其中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进步性东西区别开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5]。毛泽东在分析吸收外来文化上认为:“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以此作为自己文化粮食的原料。”[6]“对于外国文化,盲目的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 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来发展中国的新文化;盲目搬用的方针也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7]坚决反对“全盘西化”的思想。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科学的,“是科学性的文化,要求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的一致性。”[8]新民主主义文化剔除了古代文化中封建性的糟粕,保留了其民主性的精华。新民主主义文化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教育群众,指导革命。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大众的,新民族主义文化必须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是民族大众的文化,也就是民主的文化,文化工作者要用革命文化教育和武装人民大众,使它成为人民大众的有力思想武器;同时又要以人民群众的实践作为创作的源泉,坚持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文化“应服务于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 [9]。这表明新民主主义文化以广大的人民群众为服务对象,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人民群众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他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文化工作者应该深入群众生活,贴近群众,因为“一切优秀的科学和文化作品,都是对人民群众实际生活的反映和对他们实践经验的总结” [10]。 他号召“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要深入到群众中去,要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 [11]。只有这样文学的作品才能真实的反应群众的生活,真正实现文化的大众化。

三、毛泽东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中国由革命转为建设,要彻底改变我国当时的现状,必须进行技术革命、文化革命,积极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毛泽东在1956 年5 月2 日举行的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正式宣布“双百方针”是我们发展科学文化事业的方针。所谓双百方针是指“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12]新民主主义文化作为新生事物它的成长需要良好的社会条件和环境,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又高于旧事物。新事物的发展离不开最旧事物中先进部分的保留和创造性的吸收。

毛泽东指出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我们应当采取对于科学上、艺术上的是非,应当保持慎重的态度,提倡自由讨论,不要轻率地作結论的态度。这种态度可以帮助科学和艺术得到比较顺利的发展” [13]。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并不意味着毫无限制,盲目目的的自由,无论是学术还是科学都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实事求是,以人民根本利益和真理为标准。既推动文化的迅速发展,又能保证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事实证明双百方针是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的基本方针,是发展科学与艺术的好方法。

四、强调“为人民服务”的文化方向论

关于“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是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毛泽东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这个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诚然存在着为剥削者压迫者的文艺。比如为地主阶级服务的是封建文艺。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文艺是资产阶级文艺。为周作人、张资平之流的帝国主义者的是汉奸文艺。而我们的文艺是为人民的文艺,是真正的文艺。资产阶级领导的东西,不可能属于人民大众。而真正人民大众的东西,现在一定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文化中的新文学新艺术,自然也是这样。对于中国和外国过去时代所遗留下来丰富的文学艺术遗产和优良的文学艺术传统,我们是要继承的,但是目的仍然是为人民大众。”[14]由此可见,文化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的根本方向。并进一步指出“在现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根本不存在为了艺术而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或与政治并行或互相独立的艺术。”[15]因此,社会主义文化是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想结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方向的先进文化。

新民主主义文化在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物,反应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经济,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思想武器。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集体智慧的结晶,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为人民服务”的发展方向,坚持实事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指导思想,为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毛泽东关于文化建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指导方针,超越了文化发展的范畴,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2][3][5][6][8][9]毛泽東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663,708,708,706,707,708.

[4][7][10][1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0,1083,853,860-861.

[12][13]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388,389.

[14][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艺论集[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212,212.

猜你喜欢
新民主主义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浅析新民主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渊源
谁远谁近?
“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时间的历史考察
马克思主义大论战与湘学的新民主主义转型
解放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话语优势的确立
浅析新民主主义与新三民主义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