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弹部队里的『特种兵』

2013-04-29 19:27
解放军生活 2013年8期
关键词:张照号手火工品

有这样一群兵,他们的战位与导弹紧密相连,他们与『巨龙』朝夕相伴,经过日复一日的磨炼,锻造出一身『驭龙』绝技。他们就是——

亲手摁下“点火”按钮

专业岗位:导弹控制号手

特殊指数:★★★★★

上榜理由:导弹部队里,最“牛”的兵非导弹控制号手莫属,他们拇指一摁,“巨龙”腾空,是公认的“王牌”号手。导弹各专业中,学习难度最大、操作技术最复杂的也非控制专业莫属,需要背记的操作规程,地砖一样厚;需要跑通的电路图上,有成千的元件、上万的节点,纵横交错、密如蛛网。不脱几层皮,练不成“王牌”。

代表人物:四级军士长——谢华

谢华,一米九的块头,虎背熊腰,轮廓方正。别看他长得人高马大,干的却是比绣花还细、还难的活儿——导弹控制。刚当上控制号手时,为了“王牌”的美誉,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专业理论,千百次地进行模拟操作训练,最后创造了该部最复杂专业学成时间最短的纪录。经过第二炮兵专家组的严格考核,他被评为控制技师,战士获得这一职称的,凤毛麟角。

一年夏天,谢华作为主控制号手第一次参加实弹发射,发射在即,他发现弹上电源接通后电池加温指示灯未亮,按照常规做法,应当更换电池,可这样一来发射肯定延迟。

谢华熟悉弹载电源的工作原理,平时自训过同类课目,积累了足够的实践经验。他向专家组大胆建议:直接测量电池电量,如电量足,飞行用电就有保证。

亲临现场的首长不放心,两次询问谢华:“小伙子,有把握吗?”他给予的肯定回答,为首长定下发射决心提供了依据。

一番测量,显示电量足够,发射继续进行。“5,4,3,2,1,点火!”谢华准时准确摁下按钮,导弹腾飞,发射成功。

刻苦训练加上实践磨砺打开了他的另一双“眼”,透过这双“眼睛”,导弹不再是一堆钢铁,穿越壳体,他能感知它的脉动和变化。在一次实弹发射中,当发射进入最后准备阶段时,他发现所有的测试参数超常好,他没有高兴,反而不安起来。

谢华已经苦学了12年控制专业,“嗅觉”变得异常灵敏,能提前“闻”出不对劲儿的味道。这一次,他就感觉到了某种不正常,下意识地增加了一个测试项目,没想到还真揪出了个大问题——控制导弹飞行俯仰和滚动的仪器出了状况。如果不额外加测,这个现象是观察不出来的。

重大安全隐患消除后,导弹点火发射,打出了部队发射史上的最佳精度。谢华荣立个人三等功。

入伍16年来,谢华4次参加实弹发射,两次亲手摁下“点火”按钮,是当之无愧的“王牌”号手。2011年,他当选第十二届“全军学习成才标兵”,2012年被评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

心比发细的“拆弹专家”

专业岗位:装填号手

特殊指数:★★★★☆

上榜理由:装填号手从事的专业叫“分解再装”,就是把弹上仪器拆下来交给检测分队,测试之后,再把仪器装回去。可别小看了这一拆一装,弹上元器件密密麻麻数百台件,螺钉、螺母、保险丝多达数千个,有的插针细如发丝,要想毫不摩擦刮蹭地准确拆装、一步到位,号手的心比头发丝还得细。

代表人物:二级军士长——张照和

木匠出身的张照和是个细致人,操作导弹颇能拿捏住“分寸”。有一回演练,在安装点火器时,张照和习惯地瞄了瞄周围元器件的安装情况,只一瞄,他就觉出什么地方不对,随即把目光锁定在一颗漆封过的螺钉上。按说,弹上器件一经漆封,就代表厂家打了保票,可是张照和却一眼看出这个螺钉没有拧到位,至少少拧了4道螺纹,1.5毫米长度。

情况一上报,军代表、厂方专家火速赶到,经过分析确认,螺钉的确有问题,属重大隐患。故障排除后,老专家握着张照和的手贊道:“小伙子,是你的慧眼避免了一场导弹偏航自毁的悲剧!”为了这事儿,部队给他荣记三等功。

张照和的细心更大程度上源于责任心。有一年冬天,实装操作训练中,他指挥号手顺利完成各道工序,进入尾声时,一名号手由于手冻得不听使唤,手里的小扳手突然掉进了弹体底部。导弹“娇贵”,别说扳手,就是一根保险丝掉进去也得找出来。张照和果断下令拆装,一番卸卸装装忙到了深夜。这件事让他得了个教训,事后,他给每件工具拴了根绳,操作时系在号手手腕上;他又根据号手的手型特制了十来把扳手;他还在自己的绒衣里面缝了4个口袋,操作前把工具揣身上,焐热了再发给号手。

看起来有点土,可是管用,张照和琢磨了不少实用的土办法。比如,后喷管上有12个花形螺母,难卸更难上,他就设计了一种十字突起的螺丝刀,跟螺母花形正好凹凸吻合,将拆装时间缩短了三分之一。再比如,安装某仪器时,前后左右的活动空间仅有半毫米,插孔却多达8个,张照和就研制了一对支耳,操作时只要固定了支耳,插孔就能一下子对正。

为导弹“心脏”听诊把脉

专业岗位:发动机号手

特殊指数:★★★★☆

上榜理由:发动机是导弹的“心脏”,是“巨龙”腾飞的动力源泉,它结构复杂,维护难度大,需要号手耐心、细致、专业好。工作中,他们要与火工品、高压气体等危险品打交道,还需要非常好的心理素质。

代表人物:三级军士长——冯兵伟

冯兵伟入伍17年,为导弹“心脏”听诊把脉17年,在经年累月的打磨中,从一名初学者,“磨”成了技术骨干、班长、教练员。

“魔鬼藏在细节里!”对发动机号手来说,如果缺乏对细节的关注,导弹可上不了天。一次部队驻训,发动机班与水平班配合检查火工品,前者直接检测火工品,后者则安装到弹上再检测。这次配合发生了一件怪事,火工品的阻值卸下来测时合格,装上弹测就不合格,他们反复拆装,反复测量,始终是这个结果。

导弹算得上是个设谜高手,常常让号手在谜局里迷失方向。这一回,两个班一起行动,把相关线路查了个底儿朝天,却始终找不到“魔鬼”的藏身之处。冯兵伟也犯了嘀咕,苦苦思索,在脑子里展开分系统原理图,一个被忽视的可能性跳了出来,那就是火工品内部有“鬼”。他马上打开电爆管插头,一番扫描后,在众多极针中瞄准了一个,正是这个极针与导线间的焊锡不牢,导致装上弹时因拉伸而松脱,测的值就不合格。而这个焊锡,比小米粒还要小得多。

冯兵伟不仅心细,心理素质也不错。一次训练,他指挥号手检查发动机系统的气密性,当危险的高压气体通过减压器充入燃料贮箱时,气瓶车突然发出“啪”的一声巨响,吓毛了正在操作的新号手。冯兵伟反应快,一个健步冲上车梯,迅速关闭了总阀门。

出啥事了?大家的第一反应是高压管爆了,一检查,好好的;又顺着气路逐段排查,未见问题。正当众人一筹莫展时,冯兵伟盯住了气瓶车本身,他判断是里面的安全阀坏了。由于无比熟悉自己的装备,就像老中医熟悉人体的经络,别人想不到的,他能想到。经过请示上报,装备部门派人来拆下安全阀,果不其然,由于老化,阀内弹簧弹力变小,导致了误动作。年复一年,冯兵伟用他高超的“医术”保护着导弹“心脏”的健康。

拉着导弹上战场

专业岗位:“三用车”驾驶员

特殊指数:★★★★☆

上榜理由:特种装备车里,最“特”的是一种集运输、起竖、发射导弹于一体的“三用车”,它体积庞大,技术性强,一般人可玩儿不转。要想驾驭它,不仅需要过硬的驾驶技术,能在各种道路上安全行驶,能在发射场上精准定位,还需要冷静的内心、机智的头脑,遭遇任何“麻烦”,都能临机处置。

代表人物:上士——陈伟达

为了保持和提高战备水平,某部每月进行一次百公里装备拉动训练。拉动车队由前导车、指挥车、特种装备车等组成,能够独立完成导弹发射任务。这天深夜,公路之上,大车“长剑”,隆隆向前,驾驶“三用车”的是该部“红旗车驾驶员”、上士陈伟达。

凌晨3点左右,危机在一瞬间爆发。陈伟达突然听到“三用车”底部传来“砰”的一声巨响,随即车胎轮毂与地面发出刺耳的摩擦声。几乎同时,他感到手里的方向盘猛地一抖,变得越来越沉,大车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向左偏移,马上就要越过隔离带,冲进反向车道。

爆胎了!陈伟达迅速做出判断。“必须保住车!”只见他噌地从座位上站起来,边用腹部和手臂死死固定住方向盘,边从两侧后视镜观察路面情况。他的车后,是装备车辆梯队;左侧,是反向车道上不断驶过的地方车辆。该如何处置?如果紧急刹车,可能发生追尾,导致装备车辆连环相撞;如果猛打方向盘,可能造成车辆失控,冲过隔离带。无论哪种可能性发生,都将对生命和财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到了考驗陈伟达心理素质和驾驶技术的关键时刻。他沉着而果断地先用右胳膊肘关闭“双闪”,示意后方车辆“有情况”,放慢速度;再用左胳膊肘打开“右转向”,准备停车。

这是陈伟达最艰难的时刻,他一边拼命控制并修正行车方向,一边缓踩刹车制动。时间一秒秒过去,“三用车”终于被“驯服”,减速向右,稳稳驶停。陈伟达长长松了口气,这个时候,他才感觉到胸骨隐隐作痛,手臂没了一点儿力气。

爆胎原因很快查明,是公路上的尖石扎破了轮胎。陈伟达避险成功,前后满打满算50秒。这50秒,浓缩着他入伍11年来安全行车70万公里的经验,也诠释着一名士兵对于职责的深刻理解。

猜你喜欢
张照号手火工品
《红星照耀中国》封面号手的身份为何尘封了60年
号手已就位
电火工品储存安全评估模型与应用研究
给黑洞拍张照
新中国兵种巡礼(九) 号手就位
给黑洞拍张照
不喜欢拍照
浅析火工品安全运输存储要求
更正
导弹到期火工品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