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嬗变的水墨新作

2013-04-29 00:44翟墨
投资有道 2013年8期
关键词:平正艺术

翟墨

画家袁波的艺术无论具象、抽象,都深深植根中国传统文化的母土,渗透浓郁的东方色彩,散发着画家充沛,独特的艺术气息,以及游子难解的悠悠乡愁。

袁波的画一如他的斋名“沧霞楼”:造型如沧海大气雅正;色彩似云霞艳丽清新。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李白:《古风》)现代中国画,尤其是花鸟画,有的过分工巧,陷于匠气;有的太过柔弱,失于萎靡。具有大雅正气的作品不是很多。袁波的画则既大气又雅气。他爱采用大立轴长方形画面。所画花鸟都有着比较舒展的生长活动空间。面对丈二生宣,他全局在胸,笔走龙蛇。树干、莲杆纵贯上下,一气呵成。无犹豫,无刻板,无补缀、无支离。除了如《爽秋》等画中的花叶较细小外,其它如《牡丹》、《碧塘红莲》、《胜似春光》中的花朵、叶片、石头以及《山鬼》、《蓝色水滨》中人物、动物的眼睛,往往都很大。但他的大又不是那种潦草粗野的胡涂乱抹,而是有一股浩然健硕、清秀文雅之气贯穿其中,天清地朗,令人健康向上。

画的大气并不全在尺寸,而在是否有真气内充。孟子曰:“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又说:“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袁波的画正是沿着这个道路发展的。他立志高远,养气浩然,画中善于留白、用虚、用水,将酣笔饱墨和虚笔长皴结合起来,充實而有光辉。其写意由小渐大,其形象由具体到抽象。从《爽秋》、《春消息》、《晓窗舒怀》到《碧塘红莲》、《蕴》、《苇鸭》可以看出其写意的渐放渐大。从《蓝色水滨》、《山鬼》到《荷花梦幻》、《黄昏》可以看出其笔墨的渐酣渐畅。而《流》、《动》、《情绪》、《墨韶》、《三原色构成》则渐渐进入“圣而不可知”的神秘境界。然而这“不可知”却又有可知的脉络可寻,《荷花梦幻》、《黄昏》可看作是从具象到抽象的过渡,或者说是打开其抽象之门钥匙。荆公曰:“远有楼台只见灯。”略去甚谨甚细之楼台细部,概取大明大暗之板块亮色,构成富于艺术想象和视觉张力之境界,而正是袁波由大写意(以花鸟为主)笔墨通往抽象墨彩所取的路径。

袁波画中的花卉十分滋润鲜活,枝叶里似有生命的汁液在流动,而不见僵死的堆砌和拼凑。明清正统画派皆以“嫩”为尚,及取其生机勃发之味也。秦祖永《桐阴画决》云:“吴梅村画,较之六大家笔法,似未到家,然一种嫩逸之致,真能释躁平矜,高出诸家之上。”又云:“如烟客、耕烟两大家,虽各极其妙,而烟客尤神韵天然,脱尽作家习气之者,其妙处亦正在嫩也。”袁波其妙处正在嫩,这嫩不是“稚嫩”而是“秀嫩”、“鲜嫩”,一如熟而未透的青苹果。

袁波的画突破了中国画重墨轻色的传统。伴着写意和抽象成份的增加,色彩也转艳转浓。他将大块的浓墨、鲜艳的红、蓝、黄、绿动态地搭配在一起,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为保持色彩的纯度和明度,避免墨与色混合后易出现的脏污和晦暗,他尽量做到色不碍墨、墨不碍色,只在适当地在比例上仍以沉重的浓墨及适度的留白为主,黑白仍然是这些作品结构的筋骨。

“小楼昨夜听春雨,好花又向枝头开。”(袁波《春消息》题跋),袁波作品的情绪基调是饱满、明朗、欢快的,但有时也透露出游子对母土的眷恋乡愁:“大木横秋霜叶丹,残香冷雨正堪怜。梦绕家乡归未得,鸟啭金凤又一年。”(袁波《秋》题跋)。他身在异国,梦系家乡,有定力,走正道,站在中国文化的根基上有选择地吸收异质文化的营养,将“中国的”和“现代的”结合起来,他不学日本画那太重的“制作气”,也不取欧美后现代艺术现成物的拼贴组合,而坚持在中国传统写意花鸟和西方表现性抽象的基础上,加大“写”的幅度、“意”的深度、“抽”的力度、“象”的厚度,应该说是一种适合自己气质的明智选择。

当然,正道易流于平,使人见惯不惊;邪道反出奇险,引人疑骇顿生。可见,做偏邪的天才难,做正道的天才难乎其难,然而正邪都不是绝对的封闭体系,这就需要作者把握好“独立”与“联系”的分寸,既选择正向的基因延续,又不拒多向的营养吸收。孙过庭《书谱》曰:“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这段话可做艺道持正者参考。

“人间正道是沧桑”。只有在沧桑嬗变中才能把中国水墨艺术的正道拓向更新的艺术境界。

猜你喜欢
平正艺术
老子“复归于朴”与书法“复归平正”的关系思辨
学习书法“分布”三阶段
走进孙过庭书法三段论的世界
纸的艺术
赵孟頫平正书风浅析
务追险绝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遵义县委离退局到平正乡开展抗洪救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