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巍巍 张君 张琪
【摘要】 目的 通过搜集分析低出生体重儿败血症临床致病菌的现实分布和致病菌药敏试验耐药性的表现规律,总结合理有效选择抗菌素的规律,制定相应策略,降低出生体重儿败血症患儿的死亡率。方法 对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在我科住院的34例低出生体重儿败血症(血培养阳性)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34例血培养阳性患儿,均为单一菌种致病。其中表皮葡萄球菌致病21例、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5例、溶血葡萄球菌致病4例、大肠杆菌致病4例。其中葡萄球菌属的敏感药物主要为第3代头孢类、阿莫西林/舒巴坦钠、万古霉素及氨基糖甙类,对青霉素、头孢唑啉、大环内酯类大多数耐药。在全部34例患儿中,治愈32例、好转自动出院1例、1例死亡。结论 低出生体重新生儿败血症以葡萄球菌为主(占绝对优势),大肠埃希菌次之,条件致病菌感染有所上升,第三代头孢菌素、阿莫西林/舒巴坦钠可作为治疗新生儿败血症的首选药物。
【关键词】 低出生体重;新生儿败血症;致病菌及药物敏感性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22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303-02
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严重感染性疾病,其发生率占活产婴儿的1%-10%。出生体重越轻,发病率越高,极低体重儿可高达164%。长期住院者更可高达300%[1],也是新生儿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其发病率与出生体重成反比。其致病菌种类随地域和季节而异。为了解低出生体重新生儿败血症的致病菌分布和药物敏感性,以指导临床合理、科学治疗。对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收住我科34例血培养阳性的低出生体重新生儿败血症的致病菌和药物敏感性变化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新生儿均经血培养确诊为败血症[2]。男20例,女14例。其中日龄≤7天,20例;>7天,14例;早产儿7例,足月儿23例,过期产儿4例。入选病例均详细记录性别、日龄、出生情况及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抗菌素治疗情况和转归。
1.2 细菌学检查及病原菌鉴别方法 全部病例均选择未使用抗菌素前,经股静脉局部严格消毒,尽量剔除因标本污染所致的阳性结果,采血2-3ml送实验室培养检测。
1.3 药物敏感试验方法 经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仪进行鉴定和分析。
2 结 果
2.1 患儿血培养结果 我科34例患儿日龄≤7天20例,>7天14例。血培养为阳性中,均为单一菌种,其中表皮葡萄球菌感染11例(33.65%),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6例,溶血性葡萄球菌3例,溶血链球菌2例,人葡萄球菌1例,木糖葡萄球菌1例,粪肠球菌1例,大肠杆菌3例,阴沟杆菌1例,肺炎克雷伯杆菌1例,坂崎肠杆菌1例,蜡样芽孢杆菌1例。34例血培养阳性者依据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败血症。所有病例符合全国统一的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标准[3]。
2.2 药敏试验结果 34例血培养阳性患儿药敏结果显示:对葡萄球菌敏感的药物主要有阿莫西林、万古霉素、头孢曲松钠(罗氏芬)、头孢哌酮、头孢唑林、头孢呋辛钠和亚胺培南。万古霉素、亚胺培南敏感率达100%,与本科室严格按指征限制药物的使用有关。发现2例耐罗氏芬的表皮葡萄球菌,但该菌株对庆大霉素、头孢唑林、头孢呋辛等药物敏感。耐药率较高的抗生素为苯唑西林、青霉素、红霉素等。
2.3 转归 本组血培养阳性34例患儿,治愈32例,1例转院。抽查其中29例做1-2次血培养,结果示转阴,临床症状消失,3例临床治愈未复查血培养,1例死亡。
3 讨 论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技术水平的不断改善,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病率已明显下降,但目前仍是低出生体重儿的主要死亡原因,表皮葡萄球菌是引起低出生体重新生儿感染性败血症的主要致病体,在Gladstone等的一组病例报道中,占总的晚发性感染的19%和晚发性感染的43%[3]。本文研究结果与之相符。黄疸可为败血症的唯一表现[3]。由于低出生体重新生儿免疫功能差,皮肤黏膜薄嫩,屏障功能差,如护理不当而致皮肤黏膜感染,特别是口腔黏膜、脐部、臀部及皮肤皱折部位更易感染而致败血症[3]。临床表现往往多样,无特异性,难以和其他疾病相鉴别,故需及早作血培养以协助确诊,并根据药敏试验选择使用有效抗菌素。我科资料显示,34例患儿临床表现均有反应差、发热或低体温、体重不增、饮食不佳、肝脾肿大、发绀、黄疸、皮疹、贫血和抽搐等。实验室检查均有明显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升高。所以C反应蛋白升高是早期诊断低出生体重新生儿败血症的重要指标,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6]。一旦确诊就应及早制定合理的治疗与护理方案,迅速给予有效抗菌素治疗,以提高治愈率。
临床医学把低出生体重新生儿体由寄住在体内或被体外周围环境内发现的“非致病菌”所感染而引起的败血症称为机会菌败血症。表皮葡萄球菌确为最常见的机会菌,34例血培养占33.65%。病例中脐炎、脓疱疹等所占比例较高,可能与机会菌感染率上升有关。故应做好新生儿的皮肤护理,护理前洗手是减少机会菌感染的有效方法。34例药敏结果提示,青霉素、苯唑西林、红霉素等耐药率80%,表明这些药已不能作为治疗新生儿败血症的首选药物。亚胺培南的敏感率高,由于其不良反应大,不宜作为首选;阿米卡星耐药率也低,但有较大的耳毒性,故也不宜作为首选;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噻肟、头孢曲松钠的敏感率较高,可以作为首选药物。喹喏酮类的环丙沙星、诺氟沙星的耐药率较低,由于其对软骨生长有抑制作用,故不宜使用;第三代头孢、阿莫西林/舒巴坦钠可作为治疗败血症的首选药物,对重症者可联合用药,早期宜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再根据药敏实验调整,并应及时、早期、足量、合理疗程使用。
参考文献
[1]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等,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第3版,2003:342-348.
[2] 中华医学会儿科杂编辑委员会.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J].中华儿科学杂志,2003,11(12):897.
[3]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等.实用新生儿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第3版,2003:267-277.
[4] 张家骧,魏克伦,薛辛东.新生儿急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版:136-139.
[5] 桑擁花 侯新琳 陈永红,等.安徽医学,2011,11(2):67-68.
[6] 庄晓岚,何丽.新生儿败血症C反应蛋白的检测与评价[J].临床儿科杂志,2008,4(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