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相俊
今年自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取消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2.3倍的上限,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意味着我国金融机构将全面进入市场竞争时代。
利率市场化对农商行的影响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利率市场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对农商行而言,利率市场化改革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率市场化加剧农村金融市场竞争
众所周知,农商行由农信社改制而来,立足“三农”的市场地位早已根深蒂固,农村市场仍是农商行未来发展的根基。一直以来国家积极扶植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使农商行能够在金融政策扶持下逐渐成长壮大,但随着利率市场化不断深入,客户议价权更大,选择面更广,农村金融市场客户争夺将更加激烈,同业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二)利率市场化将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
目前,大多数农商行都是近几年由农信社转型而来,银行化改革时间不长,规模不大,经营模式仍然过度依赖存贷款利差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较低。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农商行当前经营模式将受到极大冲击,随着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调整,贷款利率管制全面放开,存贷款市场竞争加剧,吸储成本增加,利息收入减少,经营利润空间将被进一步被压缩。
(三)利率市场化考验信贷风险管控能力
随着7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控,金融机构之间利率竞争将不可避免,贷款利率将随市场波动而变化,存在着多变性和不确定性。这就要求农商行在贷款利率定价上做出科学合理的判定,根据客户风险级别确定贷款利率、贷款期限,这无疑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信贷风险管控难度,既要保证收益又要兼顾风险,不能一味追求高利润。
农商行应对利率市场化对策
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利率市场化已是大势所趋,作为农村金融机构,农商行必须立足当前实际,因地制宜,调整经营模式,创新发展思路,灵活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挑战。笔者提出以几点下建议:
(一)以静制动,充分挖掘现有市场潜力
面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同业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作为扎根“三农”,服务三农为宗旨的地方金融机构,农商行必须“以不变应万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坚守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社区和县域经济的市场定位。充分发挥农商行自身点多、面广、人熟、地熟的优势,发扬老一辈农信人精神,通过深入农村、农户、企业、商户,详细了解不同种类客户金融服务需求,只有在巩固原有客户的基础上,加大对城区、城郊等薄弱地区营销力度,不断寻求新的客户资源,培育新的客户群体,提升原有市场份额,增强同业市场竞争力,方能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大潮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二)顺势而为,尽快转变经营管理模式
随着央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利率市场化的冲击已是不可避免。对此各地农商行要加快经营管理模式转变。一是由粗放型管理模式向精细化管理模式转变。通过对网点、部室进行整合重组,梳理操作流程,减少管理层次,实现业务处理的专业化、流程化、集中化管理。加强资金成本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二是由过度依赖存贷利差单一盈利模式向多元化盈利模式转变。积极发展代理保险、代理基金、投资理财等中间业务,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实现收入结构多元化,最大限度地减少利率变动带来的风险。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加大对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新兴产品推广,创新担保方式,不断研发特色信贷产品满足不同客户金融服务需求;三是由单纯注重业务发展向综合竞争力发展模式转变。面对利率市场化的冲击,同业竞争的加剧,农商行必须提高综合竞争力。要重视企业文化创建,打造属于自己品牌形象,赢得广大客户的认可。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打造各专业后备人才库,提高行业竞争力。重视网点形象,打造优质服务,提高服务效率,提升客户满意度。
(三)防控结合,建立利率风险管理体系
利率市场化必然导致利率的频繁变动,利率风险的加大,这就要求农商行必须尽快建立利率市场化风险管理体系。一是重视利率风险管理,改变过去固定利率定价方式。针对不同客户群体及行业结构,实行差别化浮动利率,积极培植优质客户群体,对优质客户实行优惠利率,对高风险的行业及客户慎重选择,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寻求效益最大化,不能一味追求高利润而忽视风险;二是加强对利率定价风险的监督。央行对贷款利率刚刚放开,作为当前农商行普遍缺乏自主定价能力,为有效防范利率定价风险,可以成立专职监督检查部门或由贷款检查中心、风险管理部兼职对内部贷款利率定价风险进行监督,对利率定价的合理性进行评估;三是建立利率风险补偿机制,通过与保险公司合作,降低因不可抗力造成的风险损失,同时利用农商行支农扶持政策,争取地方政府专项资金补贴,完善农村金融风险保障机制,降低因利率市场化风险造成资金损失。
(作者单位:山东聊城润昌农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