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宣
【摘 要】目的:探讨和分析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4月到2013年1月收治的118例脑卒中后抑郁症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59例患者,采用西酞普兰进行治疗。对照组59例患者,采用加多虑平进行治疗,剂量25 mg,口服,一天3次。用药四周后观察并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的HAMD的评分对比,实验组的HAMD评分治疗后的下降频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在用药安全性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讨论:采用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效果显著、作用快、副作用小据有临床推广意义。
【关键字】脑卒中;抑郁;治疗;效果;西酞普兰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临床上脑卒中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是一种继发性的精神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认知能力,对患者的神经有很大的伤害,严重危害患者自身及其家庭的正常生活。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患者情绪低落、焦虑、睡眠障碍、思维缓慢、生活能力降低、严重者甚至有自杀倾向。脑卒中后抑郁在国内的发病率约为35%,是目前脑卒中后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我院选取2011年4月到2013年1月收治的118例脑卒中后抑郁症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和分析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治疗的方法和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选取2011年4月到2013年1月收治的118例脑卒中后抑郁症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符合1995年中华神经科学会在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中提出并通过的脑出血和脑梗死的判断标准。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59例患者,其中男患者32例,女患者27例;最小年龄29岁,最大年龄72岁,平均年龄48岁;对照组59例患者,其中男患者30例,女患者29例;最小年龄27岁,最大年龄74岁,平均年龄47岁;入选的118例患者均无其他严重的器官性疾病,且意识清楚,智力正常,可以正常溝通。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4月到2013年1月收治的118例脑卒中后抑郁症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实验组59例患者,采用西酞普兰进行治疗,剂量为20mg qd,用药四周后观察治疗效果。对照组59例患者,者加多虑平25 mg,口服,一天3次,用药四周后观察治疗效果。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并做记录。
1.3 疗效评定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治疗后3周以及治疗后4周,分别进行HAMD评分。患者得分8~16分为轻度抑郁,患者得分17~23为中度抑郁,患者得分≥24分为高度抑郁。
2 统计方法
所有资料用Epidata3.0输入,采用SPSS11.5软件分析。进行X2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等。所有的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HAMD得分对比
实验组59例患者治疗前HAMD评分为22.5±2.5,采用西酞普兰进行治疗,四周后的HAMD评分为14.5±2.3,效果显著。对照组59例患者治疗前HAMD评分为22.7±2.3,采用西酞普兰进行治疗,四周后的HAMD评分为19.1±2.4,治疗后HAMD评分降低。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的HAMD的评分对比,实验组的HAMD评分治疗后的下降频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如表1。
3.2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的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实验组59例患者有1例出现头晕;对照组59例患者2例出现情绪不稳定、急躁,1例出现便秘,2例出现头晕。实验组在用药安全性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4 讨论
PSD是目前临床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障碍。对于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病机理目前尚未确定,大对数认为其主要是由于心理社会因素以及神经生物学因素造成的。脑卒中后患者的肢体活动会部分甚至是完全丧失,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对患者的整个家庭造成心理及经济的影响,因此会引起患者的焦虑、悲观甚至绝望的心理状态,从而导致患者抑郁的发生。另一方面,脑卒中后会直接对患者的去甲肾上腺素(NE)能神经元、5一羟胺(5一HT)以及传导通路造成伤害。降低患者的5-HT和NE的含量,从而使患者发生抑郁。5一HT和NE能神经元位于脑干部位,其轴突向上辐射经过下丘脑、基底节和放射冠到达额叶皮质,患者在脑卒中后会使病毒大大以上位置,影响区域内5一HTNE神经通路,影响5-HT和NE含量,造成患者的抑郁。
本次研究中,实验组59例患者采用西酞普兰进行治疗,治疗前HAMD评分为22.5±2.5,治疗四周后的HAMD评分为14.5±2.3,效果显著,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治疗后有1例出现头晕;对照组59例患者2例出现情绪不稳定、急躁,1例出现便秘,2例出现头晕。由此可见,采用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效果显著、作用快、副作用小据有临床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6-382.
[2] 龙洁,刘永珍,蔡卓基,等.卒中后抑郁状态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的研究[J].2001,34(3):145—148.
[3] 包锡卿,王庚鑫,刘贤臣,等.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心理干预前瞻性对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260-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