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将限制因素转变为建筑创作的创新点,将生态节能理念植根于设计思维中,成为自然流淌于建筑师笔尖的艺术灵感与文脉传承,进而创造出张弛有序的总体布局、繁简适度的特色空间。本文从体型节能、布局节能、空间节能、结构节能、装饰节能等不同方面,介绍了蒙中医院综合楼的几项建筑节能策略:双L布局、袋状流线、特色中庭、米字形绗架、遮阳百叶。从艺术与节能、文化与节能的视角审视建筑节能,探究建筑节能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建筑节能 ;医疗建筑;建筑创新;节能策略;文化性与艺术性
Abstract: This paper turn limiting factors into the innovative points of the architectural creation, rooted the idea of ecological energy-saving in design thinking, become the natural flow to architect artistic inspiration and heritage context, and then create the appropriate overall layout, reasonable characteristic space. In this paper, from the size, layout, space,structure and decoration energy saving, introduces several building energy-saving strategies in Mongolian medical & TCM hospital Building: double “L”layout, pocket-like stream line, characteristic atrium, "米"Font truss, and adumbral louver. From the view of art and energy saving, culture and energy saving to examine the the building energy-saving, explore the design strategy of building energy saving.
Keywords: building energy saving;medical building;architectural innovation;energy saving strategy;culture & artistry
中图分类号:TU111.1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8-0069-04
1 前言
提及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节能生态,大多是数据的列表与指标的测算。但本文提及的节能策略,是出于建筑师对建筑节能宏观的理解与把控,从城市环境出发,在文化与艺术层面上诠释环保节能与绿色生态,为设计节能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图1、图2 )
2 项目概况
2.1 区域位置(图3 )
蒙中医院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属西蒙地区,黄河中游地带。
项目基地位于海渤湾区新区的道路交叉口地段,有五条道路交汇于此,基地成平行四边形。本案是否能机智的处理好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成为建筑布局的关键。
2.2 功能概况
蒙中医院是在蒙古传统蒙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兼中西医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是乌海市专科重点医院,同时也是西盟地区唯一的一座含蒙医的专业性医院。医院的医护人员有很多为少数民族,其中含蒙古族、哈萨克斯坦等。
蒙中医院综合楼工程,主要功能含门诊、急诊、医技、手术、普通病房、高干病房、办公会议、中心供应(人防工程)等,总建筑面积15500m2,地上九层,地下一层。
3 张弛有序的布局
3.1 建筑体型的双L布局—总体布局的体型节能(图4 )
在基地的应答式设计中,总体布局与环境的协调性和医疗功能的节能优化并重,通过对建筑体型的推敲研究,确定了张弛有序的双L布局模式。
3.1.1 基地环境与双L布局
基地位于交通环岛的东北部,考虑到平行四边形基地的特殊性,与环岛的道路轴线复杂多向,建筑体型采用双L形体量。
两个L形体的水平垂直错动,既顺应了基地图形动向,又满足了交叉路口丰富的视觉需求。建筑作为重要的城市节点,为保证其适度的城市展示度和南向资源,设计上尽量拉长建筑南北向的展开面。
3.1.2 体型节能与双L布局
双L布局使建筑达到了资源最大化原则。两个L形体的错动与咬合,把两个护理单元巧妙的联系在一起,使所有病房均能享受到南向明媚的阳光;同时建筑中心的紧密衔接部位,又为两个护理单元提供了集中高效的医护内部空间,达到资源的集约化使用。建筑体型张弛有度,舒缓有致。
3.1.3 民族特色与双L布局
从建筑隐喻的角度讲,两个L形体的相互铆接,代表着中医蒙医的完美结合与强烈的衣钵传承,二者的互融共筑了蒙中医院的多民族特色,极大地扩展了中华医学的文化外延。
两个L形体的设计源泉,又来自医学细胞DNA链形关系,总平面的设计布局体现了医疗建筑细胞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为医院发展的分期建设提供可能。
3.1.4 医疗创新与双L布局
在医疗建筑设计中,建筑的体型大多是模式化的,三叉形、长方形双廊布局,或是鱼骨发展模式等。但这些传统的通用医疗布局模式,已很难适应复杂的环境因素与功能要求,弊端显而易见,具有创新性的医疗空间组织亟待探讨。双L布局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如何因地制宜,又兼顾功能,成为医疗建筑创新的关键。
3.2 门急诊区的袋状布局——洁污分区、医患分离的可持续医疗空间
位于首层的门急诊区,是医疗建筑中尺度最大、病患最多、流线最为复杂的重要公共空间。它的布局方式如何真正做到洁污分区、医患分离的可持续医疗空间,也就成为医疗建筑中最值得探讨的部位。(图5 )
3.2.1 袋状布局的三层空间(图6 )
医护人员使用的内部流线与病患严格分区,病患可步入的空间形成半围合的口袋型空间,将医护空间包裹起来。
患者活动空间在外围,即等候大厅,空间连贯开敞;中间部分为医患交流区,布置了诊室、接待台、药房、挂号收费、值班接待、抢救室等空间;医护区域设置在内部,并设有专用的内部通道。
这种三层口袋式的布局方式,使得医患分流,洁污分区。医患分别在不同的区域活动,只有在问诊时才会面,确保了不同空间的洁净度要求,减少交叉感染,提高了就诊质量与安全度。
3.2.2 袋状布局的可持续性
同时,由于内部的医护区域与中间部分医患交流区的集中设置,保障性设施也相应集中,为医院的远期发展提供了空间与设施支持。随着日后医院的发展,科室的增容、调整以及保障性设施需求的加大,都成为建筑可持续性的重要指标。袋状布局模式就提供了这种可能性和灵活性,并且为患者区域预留了无限的发展空间与环境资源。
4 繁简适度的空间
4.1中庭——冬暖夏凉的节能空间(图7)
本项目设计了三个中庭空间,南侧的中心中庭与北侧东西两侧的小中庭。中庭的设置不仅提供了洁净空气组织与循环的可能性,同时也提供了良好的景观资源。中庭空间如同建筑的肺,成为建筑与外部进行自由有效呼吸的口部空间。
在非传染科室的病房层,每个护理单元都设计了一个北向小中庭,这源于医疗建筑空调需求的特殊性。大部分医疗建筑都存在内区,这部分区域冬季需制冷,夏季需制热,这种反季节的空调通风需求,使建筑能源损耗巨大,是医疗建筑中的能耗黑洞。
小中庭(图8 )设置在走廊北侧,即可调整冷暖负荷,使室内温度均衡舒适。冬季内部的热空气可通过北向的小中庭,与外维护结构充分接触,达到降温目的;夏季的冷空气,亦可通过小中庭达到升温目的,从而使室内环境温和适宜。通过空气流动与温度交换,北向的小中庭也成了冬暖夏凉的休闲佳所。
小中庭与护士站(图9 )贴邻。护士站面向护理单元走廊,开放式设计,位置居中,紧靠医护内部通道。小中庭的设置使护士站具有了良好的空气质量与流畅的视觉流线。护理单元现代简约的水平空间与小中庭的竖向空间交织在一起,不仅使空气系统良性循环,而且使患者感受到了空间的自由流动,起到了舒缓身心、愉悦情绪的功效,成为精神疗法的一剂良方。
4.2 米字形绗架——结构遮阳的艺术魅力(图10 、图11)
首层的门急诊大厅顶部为通透的玻璃天窗,为了避免直射强光的进入与节能降耗要求,采用米字形绗架梁的结构遮阳与遮阳板构件遮阳相结合的遮阳措施。
米字形绗架梁不仅是结构需求,同时又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绗架梁构成的三角形构图,是蒙族传统图绘中的基本元素,在内蒙出土的岩画中随处可见。
在候诊大厅的顶部设置这些米字形绗架梁,不仅可起到遮阳作用,同时又为候诊区提供了无成本的四维光景动画。强烈跃动的结构阴影跌落在绗架、柱子、地面与患者身上,这些从晨曦到暮色不停变换的图景,使得建筑空间变得灵动而愉悦。如同是一首轻松优雅的小夜曲,亦或是岩画上千年图文的跃动,让人赏心悦目、轻松愉悦。
繁与简的变奏、光与影的交叠,蒙中医院的结构遮阳展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民族特色。
4.3 遮阳百叶——建筑遮阳的装饰节能
建筑的双L设计中,南向的L形体部分在建筑幕墙上采用了遮阳百叶的处理手法,即在形式上取得了独特性,又满足了空间的节能需求,建筑形象与使用功能相得益彰。(图12)
以上从体型节能、布局节能、空间节能、结构节能、装饰节能等不同方面,介绍了蒙中医院综合楼的几项建筑节能策略:双L布局、袋状流线、特色中庭、米字形绗架、遮阳百叶。同时从艺术与节能、文化与节能的视角审视建筑节能,在张弛有序的布局与繁简适度的空间中,探究艺术节能的设计策略。
参考文献:
[1]李昕滨.张弛有序的布局·繁简适度的空间——浅谈蒙中医院建筑设计的节能策略.中国(上海)医院建筑设计及装备国际研讨会暨展示会论文集 2009.
《蒙中医院综合楼项目》:
设计单位:中科院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主创设计:李昕滨
项目经理/工程主持人:李昕滨
建筑设计:李昕滨、潘华、郝一强
方案指导:崔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