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环境下的人群营养

2013-04-29 23:38李颖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2013年8期

李颖

【摘 要】高原环境下,人体处于缺氧环境,体内代谢对机体产生不良变化,人体生理状况出现一系列变化,缺氧状态下,机体营养代谢受到干扰,大脑功能受到损害,同时缺氧会导致胃肠功能紊乱、食欲减退等,加重缺氧现象,人体营养物质代谢转化及利用受到较大影响,机体消化功能及食欲下降,机体营养状况较差,严重影响人体健康。本文通过高原环境对人体代谢影响进行分析,分析高原环境下人群营养原则及膳食措施。

【关键词】高原环境;营养代谢;膳食措施

我国高原地域广阔,高原一般作为登山、科研及军事等行为的重要区域,因此常年有大量人员居住及工作。高原环境下人群处于缺氧状态,血氧饱和度在80%以下,可导致低氧血症的出现,导致气促、神经、胃肠系统等出现严重不良症状,机体营养代谢出现紊乱,胃张力降低,饥饿感降低,同时饮食后胃蠕动明显减弱,延长胃排空时间,消化液分泌量亦明显减少,机体环境受到影响,机体营养缺乏,不能满足人员生理需要,从而严重影响其生活、工作。

1 高原环境对人体影响

高原环境主要特点为低压缺氧,平原人进入高原环境下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及神经系统会出现较大的应激反应,具体表现如下。

1.1呼吸系统,进入高原后,人体呼吸次数明显加深,呼吸次数明显加快,缺氧加重亦导致频率加速,人们可出现胸闷气短情况,呼吸困难症状,随着对环境适应,逐渐恢复正常。

1.2消化系统,高原环境下,胃肠道蠕动及消化腺分秘受到抑制,除了胰腺分泌出现增加外,其余消化食物的肠液、唾液、胆汁等分泌物明显减少,胃肠功能出现明显减弱,从而引起腹胀、食欲不振、便秘、腹泻及上腹疼痛等系列消化系统紊乱症状,机体内营养物质代谢受到影响,同时缺氧导致食欲减退,加重缺氧症状,从而导致营养物质代谢转化及利用受到影响。缺氧初期营养素代谢的变化如下:①碳水化合物:缺氧初期糖原异生及糖原分解作用均明显增强,葡萄糖利用率明显增加。机体习惯后高原环境后,氧化镁活性明显增加,随着机体适应,调节磷酸戊糖旁路及糖酵解酶的酶活性明显增强。②人体进入高原环境下,蛋白质的合成能力降低而分解功能增强,因此会导致负氮平衡的出现,研究显示,缺氧初期酶活性与氨基酸代谢有着直接关系,短期之内,络氨酸氧化明显增强。③高原环境下,脂肪加速分解,血脂水平升高,缺氧严重时,脂肪氧化不完全,从而导致血、尿酮体水平升高并发生聚积,缺氧耐力降低。④相关报告显示,高原环境下人体尿量明显增多,一些人认为钾流失及水、钠潴留是导致高原反应的重要原因,高原环境下人体心电图改变与低钾血症相似,因此认为高原环境下人员应多食钾含量丰富食物,同时限制钠摄入量。高原缺氧环境下,铁吸收率明显增加[1]。

1.3循环系统,高原环境下人体心脏收缩次数增加,组织器官血氧供应受到影响,同时机体血压、血象变化等均会受到影响,导致机体出现心慌气短、血症面容、手指紫绀等症状,此时多需要进行相应治疗措施。

1.4神经系统,轻度缺氧状态下,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环境下,人体出现激动、情绪紧张等症状,而随着缺氧的加深,机体出现反应迟钝、嗜睡、昏迷等症状。

2 缺氧环境下人群营养状况

缺氧环境下供氧严重不足,机体内营养物质代谢受到干扰,大脑功能受到影响,同时缺氧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食欲减退从而加重缺氧,环境能量供给严重不足,人体吸收、消化功能降低,对营养物质的利用及转化。高原缺氧环境下人员机体大多出现严重营养不良情况。因此在对高原人群营养需要进行搭配时,需要以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及适量优质蛋白质为主。碳水化合物能够有效提高急性缺氧耐力,从而促进肺部气体交换,有效缓解由于缺氧引起的嗜睡、恶心、头痛症状。葡萄糖能够有效补充人员体力。为了维持氨基酸平衡,可适量采取优质蛋白质,然而需要严格控制蛋白质含量。高原环境初期,饮食一般以低脂为主,注意多种营养素的摄入,从而有效提高耐缺氧力。研究结果显示,释适当补充铁质有助于促进肌红蛋白、血红半百、含铁蛋白及酶的合成,同时补充钾摄入,减少钠摄入量亦有着重要作用。国外研究发现,络氨酸能够有效提高人群高原环境下作业能力,提高耐寒能力。

3 高原环境下人员营养搭配措施

平原人初入高原会出现高原病及急性高原反应,通过有效的饮食及营养摄入能够有效预防,辅助治疗。因此在提高人员机体耐缺氧能力时,要采取有效措施多摄取氧、少消耗氧,提高氧利用,主要措施如下:1.急性高原反应下,机体会出现恶心、食欲减退、呕吐等症状,人员进食量明显减少,体重偏轻,机体免疫力及活力均明显降低,因此在进入高原后前几天,人员需进行适当体力活动,避免剧烈运动,同时可通过使用氧气袋及静坐方式提高食品耐受性。为保证人员正常食欲,可根据初入高原人的饮食习惯进行食物供给,同时需要满足高原饮食习惯。2.提供充沛合理的营养,临床认为,人员进入高原环境下后,应适当减轻体力劳动,避免剧烈过重体力劳动运动,因此在食物供给时,至于满足其基本需要即可,一般按平原地区轻度或中等体力劳动的标准供给,保证人员具有良好食欲,从而为营养摄入提供条件。3.工具能量供应比例对碳水化合物及脂肪比例进行调整,对于出入高原环境下的平原人,一般将脂肪含量定为20%~25%、蛋白质含量为10%~15%、碳水化物含量为60%~70%的比例进行供给,人员适应后可适当调整脂肪至35%。在饮食中可用蔗糖、葡萄糖等代替多糖,注意增加动物性蛋白质含量,从而缓解急性高原反应,促进高原病患者机体正常。维生素摄入可参照以下数值:维生素A 6 000 IU,维生素B120mg,维生素B22mg,维生素C300mg,尼克酸20mg,B6 5 mg,泛酸钙5mg,维生素E60 mg和维生素P50mg,从而保证人员充裕的营养水平,提高其机体缺氧适应能力[2]。

4 讨论

高原环境作为特殊环境,人员摄入与正常环境下有着较大影响,机体营养代谢较为紊乱,易出现营养不良等情况,因此要对高原环境下人体营养情况进行观察,给予相对应饮食结构及配比标准,从而缓解高原环境下不良反应,保证人员安全。

参考文献:

[1] 李华君,王东,陈训安,等. 睡眠剥夺对模拟高原环境下高原肺水肿形成的影响[J].西南国防医药,2010,12(12):25-26.

[2] 司品鑫.高原环境下对足球运动员有氧耐力训练的影响及营养补充[J].体育世界(下旬刊),2010,12(10):341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