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派名师工程”内涵及实践活动概述

2013-04-29 00:44:03苑青松
西江月·上旬 2013年8期
关键词:工程

苑青松

【摘 要】“周派名师工程”是在新的社会发展条件下,为满足人们对教育的新诉求而实施的教师发展工程。工程基本内涵呈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高师院校、基础教育学校、教育行政机构的结合;二是引领步骤的三步走;三是课程设置的三维度。旨在通过开放性的实践掌握卓越教师或教育家成长的规律。

【关键词】周派;名师工程;模式

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学生对优质资源的需求急剧膨胀,矛盾在学生需求和需求不能被满足之间形成,择校随即成为无法遏制的必然现象,择校的本质是争夺,具体体现为对优质师资的争夺。房龙在考察了最早现代学校的特质后说:“‘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联合体,‘教师就是一切。” [1]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优质师资的不足,这是造成矛盾的直接原因。供求不足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教师生命与教育事业之间的疏异成为教师成长的阈限,这恰恰又是造成优质师资不足的深层次原因,“周派名师工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和认识下推出的。

一、“周派名师工程”关键词阐释

道德经上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名称是来指称事物的,事物因为符号的指称才得以具体存在。在“名”和“被指称事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秩序,“语言的边界等于世界的边界,语言使世界有了秩序。” [2]因此,创设一个与活动内涵有着一定秩序的名称,昭示着该工程领域的范围,“周派名师工程”名称的确立就力争体现出这样的预设。“周派名师工程”命名上的三个关键词恰能完整地阐释它自身。

(一)关键词一:“周派”

标示事物的语言是一种符号,本质上没有区别,但命名也不是随意而为的,“文道统一”作为为文的标准而延续下来。“周派”的选用包含三层意蕴,一是“人名”因素,该工程设计者是语文学会会长周庆元教授的学生,取其姓人之常情;二是“地名”因素,“周派名师工程”的实验区域是周口市,用其字理所应当;三是“学科”因素,“周派名师工程”是限定在语文学科内的,工程设计者以人类学的视野,通过多年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语文观,即言语生命赋性观。就“周派”而言,它有显性和隐性两层指称,显性指称的是周口地域,它标示着该教师教育实验是在特定区域内、特定条件下、特定要素群中开展的;隐性指称的是对学科的特定理解,即尊重学科特性基础上形成的风格流派。

(二)关键词二:“名师”

“名师”,该工程培育的不是一般的合格教师,而是卓越教师或教育家,这是培育目标的定位。培育目标的给定,必然要求研究者回答何为卓越教师或教育家,我们的回应是对教育家个体特质的梳理。

对大家公认教育家表象的罗列,旨在说明他们并非一开始就是教育家,其实质是人生哲学的捍卫和坚守,坚守和捍卫是通过教育实现的,由此,教育敬畏、教育热情、教育智慧以及对教育对象的看法得以彰显,据此,我们可以把教育家的特质概括为四个层面的内容:

在灵魂层面上,对教育有神圣感,具有敬畏、热爱、担当等情怀。

在政治哲学层面上,视人如己,人人平等。

在知识层面上,对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所传授具体学科等有深刻独到的理解。

在实践层面上,能产生有影响力的教育效果。

对教育家特质的梳理,旨在开启实践方向、精神引领、课程建设等方面的思路,它体现出方向性、目标性和引领性特点。

(三)关键词之三:“工程”

“工程,是对问题的规划和措施。”[3]工程有建筑工程、希望工程、菜篮子工程、“985”工程等等,“工程”一词应用的对象大都是对物的规划和措施,有着精确的步骤、明确的任务和精确的标准,表现出规律性、程序性和可复制的。“工程”用到教育家培育上,就产生许多质疑、反对的声音,认为人的精神世界是不可能整齐划一的,运用“工程”一词不恰当。但笔者认为,教育家培养、培育、引领等用词都体现出概括性不强、片面性甚至谬误的特点。教育家不像建筑工程那样可以规划起来,现实中不可能复制出成批次的教育家,但教育家也有自己的形成因由,教育家培育准确地说属于精神和生命科学的范畴,它有别于自然科学或者社会科学,科学的严格性对于自然科学而言表现为精确性,这种精确性主要通过计算和度量来实现,因此,标准往往是恒定的。“也恰恰因为科学的严格性,生命科学必然成为非精确性的科学。” [4]科学的严格性对于精神科学来说表现为非精确性,精神科学的非精确性不是一种缺憾,而纯粹是对一种研究方式来说本质性要求的实行。因此,对于“何为名师”的标准,难以找到一根凿凿在握的尺棍,而是采取相应姿态的引导,它是在采取中发生的,变现出自在性、开放性、个体性,这正是遵循精神科学严格性(非精确性的)本质的。物质世界的精确性和精神领域的非精确性恰恰是世界整体性的存在,精神世界的非精确性是规律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工程”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运用“工程”一词并无不妥。

二、“周派名师工程”三步走路径

“名师”的本质是独特精神气质在教育实践上的赋形,个体的精神气质与教育实践存在着互动关系,二者表现为塑形和形塑的关系。据此,我们旨在通过设计与个体精神气质有着内在逻辑关系的教育实践活动,来唤醒、激励和引领个体精神世界的变化,同时,通过考察教育家个案来获得教育实践活动的设计思路。

(一)收割“青苗”

“周派名师工程”的第一步是收割“青苗”,川汇区教育局召开遴选“青苗”的专题会议,确立遴选青苗的条件和机制。

对“青苗”而言,除以上条件、机制外,一个必须给出的声明是,“周派名师工程”纯属学术组织,不是某种应景活动,我们引领成功的名师是不戴官帽、没有名利、非证书型名师,是精神上、专业上有特质的专业型名师。这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事实:一是当前的名师大都是选出来的证书型名师,在专业素养和职业情感上并没有突出之处,其实质是假名师、伪名师和反专业的名师,证书型名师不但终止了自己的职业生命,而且逐步形成了一个争相当假名师、伪名师的不良场域,它在侵蚀着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个肌体。因此,我们针对当前名师发展的邪路,提出专业性名师,即不发证书、不戴帽子、不加薪水的名师,是教育教学能力强、教育情感浓、喜爱阅读表达的名师。

(二)田野走访

事物本身都是有结构的,事物之间也是有结构的,事物本身的结构表明事物的性质,事物之间的结构表明事物的关系,这给我们的理解是,认识事物的性质必须从关系中去认识,这正应了维特根斯坦的话:“事物的本质是成为事态的组成部分。”[5]事物的本质在关系中才能成立,这告诉我们,要认识事物的特质也必须是在关系中,孤立的看待事物,我们得到的只是事物的表象或者叫假象,过去由于对关系认识的不足,我们始终不能准确地把捉事物,对事物认识不了,何谈去发展利用它呢!因此,在关系中认识教师是我们得出的基本结论。

“青苗”的成长处在特定要素的互动之中,具体来讲,一个是教育行政部门的全力支持,这些支持既包括时间、空间、经费、平台等硬要素方面的,为他们打造一个良好的硬环境;同时还要在情感方面给予鼓励,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好教师也是夸出来的。逐步使他们对教育的兴趣变为情趣、志趣。一个是专家团队的支持。专家团队提供必要的专业支持和发展思路,成为“青苗”课程打磨的重要参与者、咨询者、合作者。专家团队是名师专业发展的有力支撑。同时,这棵“青苗”还需要一个美丽的包装,有着一身漂亮的外衣,那就是对外宣传的问题。只要这几种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名师就有可能在不同层面上出现。

“收割青苗”完成以后,“青苗”获得良好的软环境成为必须,为此,我们开始了工作的第二步,即疏通各级支持渠道、搭建各级支持平台,为了求得“青苗”主观领导的支持和鼓励,同时也为了使“青苗”深刻体会到局领导的真切关怀,积攒专业发展的强烈愿望,“周派名师工程”协会理事成员逐校走访,直接与校长会面交流,阐明“周派名师工程”的要义,关于校长支持与否,我们的态度是希望校长支持但不勉强,需要校长支持的具体为三个方面:时间、空间和经费。每走访一校,关于校长支持的承诺,协会记录在案,并制成“周派名师工程”访谈简报,以网络和版面的形式展示出来。让“青苗”受关注,从而为“青苗”成长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好环境。

(三)田野大讲堂

“青苗”凭自己的专业灵感备两到三节课,先在学校的教研组试教一下,让本组的教师讨论、打磨、改进,达到教研组满意的水平。然后到进修学校的平台上进行锻炼,现场为川汇区的老师做课、说课等,再进行第二轮打磨、改进、提升。此后,每人做一节课,让专家团队听评课,做最后的打磨、改进、提升。第二步施行走出去策略,争取到周边各市县甚至全省、全国与语文名家同台竞技,逐渐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强对语文课堂的驾驭能力、创新能力、言说能力,逐渐沉淀自己的经验,形成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风格。

在此基础上,突显言语生命赋形的语文观,从而使“周派名师”富有特定的内涵,逐步定型、定性。

三、“周派名师工程”三特质课程

基于对名师特质的认识,“周派名师工程”特安排三特质课程作为引领,三类课程表现为形而上与形而上、具体与宽泛、长期与短期、认知与体悟的统一。

(一)心修课程

顾名思义,促进个体心灵修炼的课程内容,它应该是排除杂念、干净纯粹的面对教育。旨在使之拥有教育理想、教育信仰,最终体现出一种使命感、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使 “青苗”教师在成就教育与自我成就的过程中获得一种职业幸福感,表现出既能脚踏实地,又志存高远的人生境界。

对于心灵修炼来说,一切说教都是苍白的,一切理论都是灰色的,它是靠心灵感应实现的,因此,心修课程的基本内容设计为榜样、净心、行路等实现路径,课程保持开放性,它是在学习过程之中形成,也是在师生共同感悟中建构,因此,它不是预成的,而是生成的。

(二)读书课程

阅读是语文教师的精神支架和知识的不竭源泉,也是教师生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更是所有教育家的共同之处,因此,教师阅读理应成为常态化的活动,“周派名师工程”特意把阅读凸显出来。阅读知识体系具体分化为:什么是阅读?为什么阅读?阅读什么?怎样阅读?通过阅读实践,努力创建起阅读层次标准和技术标准。

教育随笔抒写是阅读的另一种形式,阅读是吸收,抒写是表达,二者是承载教师专业的一体两翼,也是职业生命维系的标志。“周派名师工程”将在这方面探索教师教育随笔抒写的方式,建立起教育随笔抒写的知识体系,使教师乐读、勤写,最终使教师走向知性生命的道路。

(三)研究课程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虚。所谓科学研究就是对规律的探索和掌握,发现了规律才能找到利用规律的路子,规律得到了有效利用,课堂形式和内容都将得到完善,因此,教育教学研究是课堂教学突破的保障,“周派名师工程”鼓励教师主持各级各类课题,以加强“青苗”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在研究实践中掌握教育教学研究的知识体系。

四、“周派名师工程”三三制型模

“周派名师工程”在规律认识和实践行动中,逐步形成了三·三制的基本型模,即在平台搭建上的“三结合”、实践路径上的“三步走”和课程设置上的“三特质”。“三结合”指高师院校、教育行政机构、基础教育学校三者之间的结合,它体现的是关系的本质,谮越的是忽略关系孤立地看待事物的概念。把基础教育教师成长所相关的三种元素组合起来,让它们按照特定的规律互动,旨在形成一个促进教师成长的良好场域,这是教师成长的保障和前提。“三步走”主要是为着考量教师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力求在过程当中发现变化的节点、条件、数目等。“三特质”指开放性的课程设置,三类课程是围绕教育家共有的生命方式所设置的,是教育家生命同质性的体现。它的开发可以由培训者、受训者或培训者受训者三种形式来完成,课程开发过程的实质是促使开发者载开发中完成自身的塑形。

【参考文献】

[1]房龙.人类的故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205.

[2]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71.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Z]. 商务印书馆,2012: 446.

[4]马丁·海德格尔.诗意地栖居[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1:121.

[5]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20.

猜你喜欢
工程
《工程爆破》》征稿征订
工程爆破(2022年3期)2022-07-26 01:58:56
《工程爆破》征稿简则
工程爆破(2022年2期)2022-06-17 14:13:56
子午工程
太空探索(2016年6期)2016-07-10 12:09:06
工程
工程
工程
工程
工程
工程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