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烨炜
【摘 要】本文从孟浩然的个人情怀和诗作的艺术风格两个角度,展开论述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冲淡”和“壮逸”两个方面,既有平和淡然的志趣,也有潇洒壮逸的情怀。孟浩然诗融风骨、兴象、声律为一体,是盛唐诗的典型代表。
【关键词】孟浩然;冲淡;壮逸;盛唐气象
《唐音癸签·吟谱》说“孟浩然诗祖建安,宗渊明,冲淡中有壮逸之气”。关于此语中“冲澹”和“壮逸”的理解有两层,一层是作者的情怀,另一层则是诗作的艺术风格。作品的艺术风格以情怀为根基,缘情而作,正如明代前七子之一的徐祯卿在《谈艺录》中提到的“盖因情以发气,因气以成声,因声而绘词,因词而定韵,此诗之源也。”孟浩然作品的“冲澹”与“壮逸”显然是与他的个人性情分不开的,文章接下来分别论述这两种风格。
一、冲淡
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田园诗的作家是陶渊明,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是谢灵运,而熔山水田园于一炉,第一个在唐代大量创作山水田园诗的是孟浩然。叶嘉莹先生说“孟浩然本性上是喜欢自然放旷的隐士生活的” [1],一方面是襄阳风景秀美,自古以来就盛行隐居的风气,另一方面这与浩然本人的性格有关。浩然十分看重自己的人格,他既渴望在开明盛世大展宏图,又不愿意屈尊干谒,奔走权门。矜持高节,崇尚清尊是他志向的一个主要方面。因此,他内心对于阮籍、嵇康、陶渊明等魏晋名士怀有仰慕之情,承袭他们的生活方式,追随他们的品格和情操,以潇洒自适的情怀,徜徉在风光秀美的山水田园,欣赏大自然的景致,感悟生命的真谛,寻找感情的皈依和理想的满足。“从王士禛编选的《唐贤三昧集》来看,孟浩然的诗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山水田园诗、交游酬唱诗、抒怀感叹诗。” [2]这样的分类仅就诗歌主要内容而言,实际上孟浩然几乎每首诗都有写景状物的部分,这是他诗作的特色,也是最具审美价值的部分。
所谓“冲淡”是用白描、简淡的笔墨描绘山水风景,融入作者个人的情感经验,表现出一种平和、超逸、自得的情趣。叶嘉莹先生说:“在中国欣赏风景的一个特色——你所看到的不只是江山的外表,还有一种更深层的情意上的感受。” [3]正所谓“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自然景物引发诗人的感动,于是诗人将浸透了个人情感的山水万象诉诸笔端,诗歌中的“象”便成为人与自然发生审美交流之后创造出来的有别于客观物体的艺术形象,也就是殷璠所谓的“兴象”。较之谢灵运的微型游记,孟浩然诗作中景与情更好地交织在一起,诗人的感情冲淡在诗中,如闻一多先生所说的“淡到看不见诗”[4],再辅以婉转、圆润、富有音乐感的音律,正所谓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如此描述“冲淡”,即“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冲淡一品的核心在静默淡泊,静默以参微机,淡泊以致无我。观景之时,贵在得意,意得则忘物之形。” [5]孟浩然在寓居襄阳和游历南北时期,有许多作品写得清虚淡雅,朴实自然,景中寓情,余味无穷,正所谓“透彻玲珑,不可凑泊,言有尽而意无穷”。例如《夏日南亭怀辛大》“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微风送来阵阵荷花的香气,静谧中竹露滴落的声响,诗人营造了一个清幽的境界,在闲适自得中欲弹琴助兴,想到知音不在,流露出淡淡的孤独感,诗歌自然地过渡到怀友的主题,词淡意远,清雅别致,耐人寻味。再如《万山潭》,“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鱼行潭树下,猿挂鸟藤间。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诗的前半写在潭边垂钓的清幽闲逸,后半写关于万山的美丽神话和“沿月棹歌”之乐,全无雕琢痕迹,尽是随性而发。
二、壮逸
孟浩然的诗融风骨、声律、兴象于一体,可谓是盛唐气象的代表。所谓“孟浩然诗祖建安”,浩然虽一生布衣,隐居田园,但他的作品并没有消极避世的隐士思想,而是有一股“壮逸”之气。时代背景、个人遭遇和性格特点,使得原本难以相容的入世情怀和超越志趣,在孟浩然这里实现了统一,这也是他的伟大之处。
唐代充分吸取了前人教训,进行了制度改革。科举制度的推行和完善,为广大寒族士人提供了一条入仕、从政的道路,一代又一代的下层士人通过公平竞争的方式,源源不断的进入仕途,充分施展自己的抱负;开明宽松的统治方式,给予了士人坚持己见、发挥才干的机会,激发了人们对政治理想的向往。这些无疑培养了人们积极入世的态度,也助长了人们对个人才华的崇拜与自恃。孟浩然也不例外。早年的孟浩然有强烈的仕进之心,所谓“俱怀鸿鹄志,共有鹡鸰心”,盛唐开明、昌盛的气象滋养了孟浩然性格中旷达、豪迈、壮逸的一面,使他能够在仕途受挫之后并没有选择像魏晋名士那样避世归隐,而是寻求一种更健康、更豁达的方式:游历南北,赏山水之乐;归隐田园,偕农家之趣;吟诗会友,品淡泊之味。
孟浩然在游历山水期间,接触到了许多壮丽的景观,于是他用奔放、超逸的笔调状写山水,给人以雄奇豪迈之感。例如《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谈。……照日秋空迥,浮云渤澥宽。鹭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涛声如雷,百里可闻,秋空高远,水天相接,惊涛如雪,寒意袭来。气势雄浑,笔力雄健,虽未直接描绘潮来的惊心动魄的景象,但通过侧面的烘托,渲染出一种气势逼人之感。再如《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10]登临岘山,满目秋景,诗人感叹时间流逝,岁月蹉跎,无数圣贤、英雄都淹没在历史长河中,自己何尝不想像羊公那样留名于后世,供人们缅怀。全诗表达的是一种浑阔的怀古情结,所谓“意到气足,自然混成”,给人苍凉悲壮之感。
此外,孟浩然的许多抒怀感叹诗,抒发自己的志向和抱负,以及失意时的愤懑不平之气,一气呵成,气势雄浑,别有一番景象。例如《田园作》“冲天羡鸿鹄,争食皆鸡鹜。望断金马门,劳歌采樵路。乡曲无知己,朝端乏亲故。谁能为扬雄,一荐《甘泉赋》。”作者叹息自己年已三十犹居田园,叹息无人举荐,空怀一腔抱负,鸿鹄之志难以实现。诗中流露出诗人对于仕进的渴望,以及不遇的愤懑,感情强烈真挚,沉郁中有一股刚健之气,全无幽咽凄婉。
如果将孟浩然的诗作严格划分“冲淡”或是“壮逸”,恐怕难以界定,因为他的诗更多的是两种风格交融在一起。“盛唐人的人生态度普遍有诗化的特点。他们有冲淡的情怀,也有壮逸的情怀,可是没有人像孟浩然在同一时间、同一首诗里把两种情怀统一的像孟浩然那样完美。”[12]王维长于冲淡,李白长于壮逸,孟浩然则很好地将冲淡和壮逸结合起来了。人如其诗,正如王士源在《孟浩然诗集序》中描述的那样:骨貌淑清,风神散朗,风仪落落,凛然如生。
【参考文献】
[1]叶嘉莹.叶嘉莹说初盛唐诗[M].中华书局,2008.
[2]王小舒.神韵诗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3]闻一多.唐诗杂论 诗与批评[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4]孙学堂.孟浩然诗“冲淡中有壮逸之气”探微——以诗人情怀为核心[J].华侨大学学报,2007(4).
[5]董运庭.论《唐贤三昧集》中的孟浩然诗[J].北方论丛,2004(6).